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人物专访

“科学传奇”这样写下——何梁何利奖上海获奖人员的科研之路

来源:中国上海网
摘要:作为一项拥有10多年历史的公益性基金,钱伟长、苏步青、谷超豪等来自上海的学界泰斗都曾获此殊荣。前辈的“传奇”是否能继续书写下去。从今年来自上海的7名获奖科研人员身上,我们已经找到答案。更难得的是,两位身为“海归”,纷纷放弃了国外成熟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回到故土继续奋斗。...

点击显示 收起

        一年一度的何梁何利奖昨天在北京颁出。作为一项拥有10多年历史的公益性基金,钱伟长、苏步青、谷超豪等来自上海的学界泰斗都曾获此殊荣。前辈的“传奇”是否能继续书写下去?从今年来自上海的7名获奖科研人员身上,我们已经找到答案。



  在故土挥洒激情



  此次获奖的金力和林鸿宣,虽然研究领域截然不同,但都可称之为“基因达人”,一个致力于人群遗传结构的研究,一个则对水稻基因“情有独钟”。更难得的是,两位身为“海归”,纷纷放弃了国外成熟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回到故土继续奋斗。



  林鸿宣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回国前在日本国立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做博士后。新世纪初,他读到一条《中国日报》海外版上中科院引入海外杰出人才的“百人计划”公告,知道回国的时候到了。其实,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中国是主要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耗国,对水稻基因改良的需求最迫切,对于林鸿宣来说,回国自然是“最好选择”。这些年来,林鸿宣埋头研究,连续几年在《自然》系列杂志发表重要成果,令他昔日在日本的同事啧啧赞赏。



  复旦大学的金力,回国前是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近15年来,他系统研究了东亚人群的遗传结构、起源和迁徙。在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传统人种基因研究中,填补了关于东亚人群、汉族人的研究空白。



  在最细微处“写诗”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高濂和上海交大教授毛军发的研究也有个共同点:在比头发丝还细的地方“做文章”,一个研究纳米材料,一个研究集成电路。两者都处于国际同行竞相追赶、竞争激烈的热门领域。



  毛军发把自己的工作比喻为“在集成电路上写诗”,如何让电子元器件的体积不断缩小、功能不断扩大,就是他的主要工作。别看集成电路行业现在非常热门,在20多年前毛军发刚入行时,信号传输延时、失真和噪声问题严重,令许多年轻人偃旗息鼓。在导师带领下,毛军发坚守这方清贫的科研阵地,终于闯出了点名堂。现在最令他高兴的是,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不仅申请了多项核心专利,还在英特尔、华为等多家公司推广应用,产生了数千万元经济效益。



  纳米科学家高濂在学界和产业界拥有许多“美誉”,发表的论文热度之高,被美国情报研究所列为世界上“被引用频次高的科学家”;研究成果的产业化价值之大,被日本索尼公司评价为“突破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产业化的一大壁垒”,由他发明的高浓度纳米TiO2透明溶胶浆料,已被索尼公司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中试线生产,不但成本较世界顶尖产品低30倍,而且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更高。



  在一线留下“精品力作”



  华东理工大学的汪华林身为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授,每年会用很多时间离开实验室,到生产第一线的石化企业,从企业需求中寻找最新的研究方向。就这样,来自企业的项目数量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高,两年内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扎根一线,汪华林有着自己的秘诀。为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每次参加科研项目评审的企业,都会被他抓住“游说”,即便会上没能达成意向,但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企业日后遇到什么难题就会想到他。就这样,他与企业的合作如滚雪球般越做越大。



  同济大学范立础教授的“精品力作”更加直观:从卢浦大桥到东海大桥,全国30余座重大桥梁工程的抗震设计,都凝结了范立础和同事们的智慧。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四川雅泸高速公路上的30余座桥梁,汶川大地震中,它们是非常少见的震后依然挺立的桥梁,原因就是采用了范立础的技术成果。30多年的研究,令范立础获得“彩虹的脊梁”称号。



  作为此次7名获奖人员中唯一的企业人员,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田洪是名副其实的一线科研工作者。在20多年的工作中,田洪一直从事港机设计、研发和管理工作,主持了多项世界首创并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新产品开发工作,三年内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使得振华重工的产品也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集装箱起重机出口到76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占有率达75%以上。这些成就在田洪看来,和扎根一线紧密相关。因为第一线最了解市场需求,而市场又会“逼”着他们继续搞创新,由此成就了田洪和他的研发团队。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