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人物专访

潜心科研成大业

来源:经济日报
摘要:吴常信,动物遗传育种学家,畜牧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79年至1981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进修动物遗传育种学。50余年来一直从事动物遗传理论与育种实践研究,1983年至1987年任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主任,1993年至2004年任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他主持的“节粮小型蛋鸡育种”和“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理论与......

点击显示 收起

  吴常信,动物遗传育种学家,畜牧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鄞县人,1935年11月出生。195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留校任教。1979年至1981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进修动物遗传育种学。50余年来一直从事动物遗传理论与育种实践研究,1983年至1987年任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主任,1993年至2004年任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常信院士的研究成果有8项获得国家级奖励,6项获得省部级奖励。他主持的“节粮小型蛋鸡育种”和“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理论与技术”分别于1999年和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参加的“猪繁殖力的DNA标记”于2001年获美国专利局专利,又于2003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作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吴常信院士把教书育人作为头等大事。我获悉吴常信院士将在新学期《名家论坛》上发表演讲的消息后,便迫不及待地早早来到了农大校园,在座无虚席的礼堂里,和农大的莘莘学子们一起,聆听吴常信院士讲述他的人生成长报告。



  第一眼看到吴常信院士,印象是比他实际年龄要年轻,他走上讲台,步履矫健。当主持人请他坐下讲时,他笑着说,“我习惯了站着讲课。”一段简短轻松自然的开场白后,直接进入主题。“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成长之路:实践、创新、诚信。”



  广阔天地做课堂



  有时候,犯了错误,改正了,印象更深,一辈子也忘不了。



  1953年,不满18岁的吴常信在杭州第二中学读高三。一天,班主任老师问起同学们的人生志向,大多数同学都表示对机械、电子、纺织、医药、军工等学科领域感兴趣,只有自幼喜欢动物的吴常信说对生物学感兴趣,后来他考上了北京农业大学畜牧专业。



  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为吴常信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由于高考化学成绩好,吴常信当上了班里的化学课代表。当时畜牧系学生要学许多化学课,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



  吴常信回忆道,有一次化学课考试,其中一道考题是让学生从放着上百种化学药品的实验室看过去,然后回答10余种化学药品是固态还是液态。吴常信当场对在座的听众也进行了测试,他问道,“酒精是固态还是液态?”“液态!”人们回答。醋酸?液态!硫酸铜?固态!草酸?液态!吴常信顿了顿,“我那天跟大家犯了同样的错误,草酸是固态。我把草酸写成液态,没能够得到100分。像这样的事情,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有时候,犯了错误,改正了,印象更深,一辈子也忘不了。”吴常信说。



  在农大4年的学习时间里,吴常信通过农场的农事实习,在生产实践中将课堂上学习到的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他在实习中当过牧工、饲养员、技术员,学会了给马匹配种;在东沙种鸡场,参加过蛋鸡育种;在种公牛站做过公牛性能测定。



  实习中总结的一些经验教训,使吴常信终身受益。他告诉学生们说,“第一,增加了对农业科学的感性认识;第二,知道办成一件事情不容易;第三,为今后开设动物比较育种学打下实践基础。”



  1957年,22岁的吴常信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习。毕业分配时,他响应国家号召,第一志愿选择了海南岛,志在建设边疆;第二志愿选择了四海为家的土地勘探设计所,希望参加农牧场建设;第三志愿才是留在北京。由于学分排名第一,吴常信被安排留校任教,从此开始了他的教学和科研事业。



  甘做育种专业户



  科学研究永无止境,勇攀科学的高峰,就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特别是要有自主创新。



  吴常信设计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科研路线:学习前人,但敢于提出不同观点;大胆实践,要勇于修正自己的观点;选择科学研究的最佳突破口;每个阶段都要有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目标。



  吴常信院士将一生投入到动物遗传育种事业中,在这个既辛苦又极难出成果的基础研究领域,他凭着对事业无比的热爱和激情,和课题组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共渡难关,做出了成绩。



  1972年至1985年的13年间,吴常信参加了北京地区黑白花奶牛的育种工作。他对北京市种公牛进行了育种值的计算,提出了公牛后裔鉴定方案和种子母牛的选配计划。



  在“六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吴常信担任“良种细毛羊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参数的计算与应用”课题的主持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绵羊育种资料数据库,进行了细毛羊主要经济性状的育种参数计算,对种公羊做出育种值排队,并制订了选择指数。



  在吴常信的科研成果中,与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相关的项目要算培育新品种的蛋鸡了。经过9年7个世代的系统选育,他育成了生产性能高、生活力强、遗传性能稳定的我国优良白壳蛋鸡种。



  1986年,吴常信提出蛋鸡合成系选育的理论与方法。他主持的国家科技攻关课题“蛋鸡育种的理论与实践”,其研究结果丰富和发展了蛋鸡育种的理论体系,突破了传统理论中“闭锁”和“纯”的观点的束缚,解决了我国蛋鸡育种长期闭锁群选育造成的遗传进展缓慢问题。



  从1990年起,吴常信将科研“攻关”的目标瞄准“节粮小型蛋鸡的选育”工作。谈到矮小型蛋鸡的选育,不能不提及我国现代化养鸡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国家开始号召要搞机械化养鸡,当时在北京建起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化养鸡场――红星鸡场。那时我国还没有自己的蛋鸡品种,引进的也是父母代和商品代蛋鸡,而不是原种鸡。由于蛋鸡利用有一定的周期,每隔1至2年就要重新引种。频繁引种,不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还引不到好的品种,这样的结果是永远落在别人的后面,引进的也是一些过时的产品。基于此,我国决定选育自己的蛋鸡配套品种,当时的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遗传育种教研室和家禽教研室参与了这项工作。



  吴常信和课题组成员决定,换一种思路来考虑蛋鸡育种,从提高鸡的单产转向节省饲料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他们把国外优质肉鸡中的矮小基因(dw)导入到普通蛋鸡,1991年正式开始选育。1994年,矮小型蛋鸡初步育成。用这种小型鸡作父本,与普通型蛋鸡杂交,后代商品鸡为矮小型。与普通蛋鸡相比,小型鸡的体重小20%至25%,可提高饲养密度25%至30%。在一个产蛋周期中,可节省8公斤至10公斤饲料。每只小型鸡可比普通蛋鸡增加收入8元至10元,料蛋比仅为2.1:1,超过了国际上同期优秀普通型蛋鸡测定站测定的水平,对我国利用有限饲料资源生产更多的鸡蛋有重要意义。“节粮小型褐壳蛋鸡的选育”项目,于1998年通过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同年,该项目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吴常信由此总结说,“从事科学研究,很多时候就像是小孩子玩的电动玩具车一样,会不断地‘撞墙’,然后调转车头另寻其他的路。我们要不断地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去寻找解决的办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梅花香自苦寒来。总结几十年辛勤劳动积累的教学和科研成绩,吴常信列出了一个“进步公式”:学习+实践+创新。他解释说,科学研究永无止境,勇攀科学的高峰,就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特别是要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有3个层面,第一,原始创新,人家没有做过,你做了;人家做得一般,你做得更好,而且有重要的意义。第二,集成创新,多项技术组装起来,从单项技术来说不是新的,可是,如果把它组装得很好,起到前所未有的作用,那么这个也是创新。第三,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是“洋为中用”,要在用中改进,我国许多家电企业的发展走的就是这条路。



  认认真真做人做事



  做事要认真,做学问要实事求是;做人要多为他人着想。



  与学生交流时,很多学生关注如何创业、如何成功、如何选择一个投入少、见效快的事业。吴常信幽默地说,“你就做节粮小型蛋鸡的选育和推广吧!”



  吴常信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成功的其他因素,还包括要有竞争对手,这个竞争对手可以鼓励你,可以激励你更努力地去工作,否则的话,你就被竞争下去了。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善于学习,坚持真理,理论联系实际,遵守学术道德。朋友必须要有,竞争对手也要有,因为他是镜子,可以帮你认识自己。”



  说到院士的日常生活,吴常信带着轻松的口吻说道,“院士生活和普通人生活是一样的。第一,应该有个好老伴,能够支持你的工作,否则老跟你吵架,你什么也做不了。她要支持你的工作,有时候可能要作一些自我牺牲。我老伴就很支持我的工作。第二,要有好心态,人这一生总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你要拿得起、放得下,让不愉快的事情尽快过去。第三,参加一些文体活动,调剂一下紧张的工作。”



  “您是怎样教育两个女儿的?”吴常信脸上洋溢着微笑说,自己的两个孩子和常人一样。家庭教育并不非得让孩子如何如何,很多家庭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你在打麻将,却让孩子学习,是不可能有好效果的。你学习,孩子也会跟你学。对孩子要多鼓励,少责备,要多用自己的行动去引导他们,而不是自己说一套做一套。这是我的一些体会。”吴常信用自己的人生座右铭教育孩子:“做事要认真,做学问要实事求是;做人要多为他人着想。”



  吴常信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以达尔文自传里面的一段话总结说,“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我的成功取决于我的综合心理素质。其中最重要的是:热爱科学,善于思索,勤于观察和收集资料,具有良好的发现能力和广博的常识。这些科学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达尔文是我们一生学习的榜样。”
作者: 2011-4-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