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人物专访

专访中科院-上海交大健康所乐卫东教授

来源:生物谷
摘要:中国有200多万的帕金森患者,占据了全球帕金森病人总数的一半。医生们依然对帕金森感到无力,科研工作者寻找它背后的发病机理已经耗费了一个多世纪。乐卫东教授一直探索帕金森背后的秘密,他从事帕金森病理机制研究的已经有25年。在帕金森病研究领域发表的高水平文章达260篇,引用次数超3500次。...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国有200多万的帕金森患者,占据了全球帕金森病人总数的一半。再过20年,这个比率或许不会改变,但总数可能会上升到1500万人。医生们依然对帕金森感到无力,科研工作者寻找它背后的发病机理已经耗费了一个多世纪。



乐卫东教授一直探索帕金森背后的秘密,他从事帕金森病理机制研究的已经有25年。在帕金森病研究领域发表的高水平文章达260篇,引用次数超3500次。近期发表在Stem  Cells上面的文章为那些担心因为干细胞移植可能导致畸胎瘤发生的人们带来了新希望。他表示国内科研环境在不断进步是明显的,但也不讳言国家在青年培养上不够给力、投入与产出不成比率的尴尬现状。



谷友们关心帕金森病最新的研究进展,帕金森患者及其亲友对国内不少医院所宣称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担忧等一系列问题,据此,生物谷编辑采访了乐卫东教授。



我国帕金森病现状



生物谷-BIOONNEWS:近日,第19届国际帕金森病大会在上海召开,世界帕金森病联盟主席  ErikWolter教授透露,预计到2030年,全球一半帕金森病患者将在中国,预计将达1500万人。为什么中国人帕金森病病人会占据如此大的比重?



乐卫东:这是对未来中国帕金森患病情况的一种推测。根据国际流行病学研究报告来看,  60岁的老年人患帕金森的比率1.5%,  80岁患病比例就到了8%左右,到了90岁,这个比率就更高。不过,从张振新教授他们所做的流行性疾病的调查报告来看,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发病率与欧美国家相差并不大。我认为这主要是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年化大趋势所致。另外,这可能与环境的污染也有一定关系。



环境污染惹了祸



生物谷-BIOONNEWS:当前,关于国内城市大气环境、食品工业的整体环境,百姓们并不满意。刚刚您提到环境污染可能是导致帕金森病患病率升高的因素,目前国内有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么?



乐卫东:据流行性疾病调查报告显示,环境因素的确与帕金森病发病存在一定的关系。是不是直接相关目前并不清楚。大家也在寻找哪些环境因素导致帕金森病,包括我们实验室也在从事相关研究,我们常用的杀虫剂、除草剂等农药,以前含铅的油漆、锰等重金属、有机溶剂、汽车尾气等都是引起帕金森病的危险因子,这需要大家引起重视。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国家需要在环境政策的制定和监管方面做进一步的完善,比如环境保护、污染源控制,空气污染、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等。这不仅会引发帕金森病,还是引起癌症、心血管疾病等一系列疾病的诱因。



帕金森是一个慢性疾病,大家年轻时暴露在这类地方可能没有什么问题,但长期暴露在这种地方,等到了老年,其发病几率就大大增加。我们要防患于未然。不能因为我们GDP上去了,相应的疾病、卫生的费用,健康的负担也增加上去,这不是我们期望的结果。



生物谷-BIOONNEWS:会不会存在遗传方面的因素,比如亚洲人、中国人更容易患这种疾病?



乐卫东:总体来看,帕金森患者直接的遗传因素大约占到了10%,间接的遗传因素,比如说多态性等,就不好说。中国因遗传获病,相较与国外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有家族史的,比如说直系的家族史,发病率要少一些。



百年帕金森病研究:\"震颤\"中前行



生物谷-BIOONNEWS:那么,学术界认为帕金森病的发病的机制是什么?



乐卫东:人类对其帕金森症的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人类认识帕金森病的历史中有几次重要的里程碑。



早在1817年,英国医生帕金森,通过6个病人观察到这种疾病,那时被称为震颤麻痹(国内依然有一些医院、诊所这样称呼这种疾病)。



20世纪初,德国lewy医生发现帕金森病人脑子里面有不少小体,我们叫做包涵体,也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Lewy小体。Lewy小体的发现被认为是一个重要里程碑。



50-60年代,科学家发现帕金森病人脑里面如果缺少多巴胺,就会患帕金森病。从那以后,多巴胺与帕金森病被直接的联系起来。



到80年代早期,美国加州医生William  Langston等发现,这种疾病不仅在老年人中存在,在青年人身上也有。经调查后发现,这些青年在年少时就开始吸食毒品,并自己制作毒品吸食。在制作过程中存在一种甲苯基四氢基吡啶(MPTP)的物质,吸食后导致了帕金森病。这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帕金森病的根源。其实,这只是一个小样本事件。后来进一步发现MPTP在单胺氧化酶的催化下形成MPTP  Plus,MPTP  Plus很容易与多巴胺的转运体一起进入线粒体中,线粒体如同我们体内的发电厂,它们一罢工,神经细胞就没有能量,进而破坏了神经元细胞。之前我们提到环境污染中的杀虫剂等也具有类似MPTP的结构,可以导致神经细胞的变性。不过,具体变性的机制仍在研究中。



早期认为帕金森与遗传的关系不大,直到人们发现一对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双胞胎都患有帕金森病以后,这说明它是与遗传相关的。到80年代末,帕金森疾病遗传分析的工作就陆续的开展起来。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在3个家系里找到了α-synuclein(α-synuclein在许多神经变性疾病原因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基因突变。到目前为止,这种突变也仅在7个家系里面找到,很少见。α-synuclein的发现说明了一部分帕金森病人是先天遗传的。另外,作为lewy小体的主要成分,这与之前的多巴胺联系起来就显得很重要,现在将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和lewy小体的形成被认为是帕金森病的重要特征。至今已发现至少16个基因缺陷与帕金森病有关。



最近5-6年,德国braak教授做了几百个帕金森病患者的大脑切片,他发现这个疾病最原始的发病点其实不在中脑。他在肠道的神经丛、迷走神经等处也发现了lewy小体。进一步观察发现,身体从上到下存着大量的lewy小体,很多病人在运动障碍之前就伴有嗅觉障碍、肠道障碍,睡眠障碍等。只是它们不太影响正常生活。等你感觉到“震颤”时,可能已经晚了,它已经影响到中脑,后期还会有认知障碍。现在来看,这个疾病一开始从周围神经丛,然后到脑干,最后到大脑皮层。因此,它是一个进展型的疾病。



关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理,现在一个比较新的假说认为蛋白降解系统出现问题导致了帕金森病。所谓蛋白降解系统有些类似于我们城市里的清洁工。正常情况下,市民日常生活垃圾、城市街道的清洁都离不开清洁工人起早贪黑的劳作,如果哪天清洁工罢工了,那么垃圾就会囤积发臭,城市里就会臭气熏天。人体内的蛋白降解系统就如同城市里面的清洁工,它清除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保持细胞机体的正常运转。如果蛋白降解系统出现了问题,那么未被处理的代谢物会在细胞内囤积,进而导致我们细胞变性和死亡。



生物谷-BIOONNEWS:您从事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长达25之久,你们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乐卫东:一开始,我在仁济医院周孝达教授和中科院药物研究所金国章院士的指导下从事了帕金森病的临床和药理研究。这些年一直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早期我们分离原代的神经元细胞,建立多巴胺细胞株,提纯神经营养因子修复多巴胺神经损伤;我们发现帕金森病患者中脑100%的都存在炎症细胞浸润,我们通过抑制炎症可以减少神经损伤,可见免疫系统也参与到其中;之后我们在帕金森病神经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最近,我们集中于寻找调节中枢多巴胺神经细胞发育分化和变性的基因和分子通路,有一些新发现。  此外,我们在蛋白降解系统方面我们也做了大量工作,发现帕金森病有蛋白降解的缺陷;基因突变和常用的杀虫剂和除草剂可导致蛋白降解系统的功能丧失,从而产生神经细胞变性和帕金森病。



当然,这个疾病很复杂,我们在认识他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真正理解帕金森病要走很长的路。



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症,靠谱吗?



生物谷-BIOONNEWS:对于帕金森的治疗,现在是否存在比较有效的治疗方式方法?



乐卫东: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各种治疗方式方法就一直在不断的更新。目前来看,药物治疗方面,左旋多巴类药物治疗依然是最好的,特别是针对运动障碍类疾病。一些辅助型的药物,比如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另外,还有一类增强左旋多巴功效的药物,包括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这些都是对症治疗。



80年代兴起了一段时间的细胞治疗的潮流,比如说肾上腺髓质细胞移植、胎儿细胞移植以及转基因的细胞移植,包括基因治疗等。经过大量论证后,包括胚胎细胞移植治疗,现在使用的很少,发现它虽然对年纪轻的病人有一些效果,但是年纪大的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对于年纪大的病人,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治疗方法。同时伴随一定的风险。



生物谷-BIOONNEWS:我们常见某些医院宣称可利用干细胞移植治好帕金森病,现在在国内是否可行?



乐卫东:目前为止,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只是处于试验阶段,离临床还有一段距离。干细胞之所以被大家所看好是因为其多能性。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干细胞,将其分化为多巴胺细胞来进行治疗。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也非常大,一方面是伦理的问题,干细胞从哪里来?另外,不是所有的细胞都能扩增变成多巴胺细胞,少数未分化的细胞可能会形成畸胎瘤。这也是干细胞移植治疗普遍担心的问题:大部分细胞分化后可生成需要的细胞和组织,但是少数未分化的细胞呢?它们就有形成畸胎瘤的可能性,一旦将细胞移植过去形成畸胎瘤,那不得了。所以说,这个不能乱用的。



近期,我们在这方面有全新的突破。我们本月发表在Stem  Cells的研究成果初步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在干细胞的分化的过程中加一个基因开关,通过诱导表达杀死未分化细胞,而对已分化细胞不具备杀伤作用,同时不影响干细胞的分化潜能,从而解决了移植存在形成崎胎瘤的风险。当然这个实验我们仅在模式动物上展开,将来还要继续完善,希望能获得临床的应用。



总的来说,干细胞治疗前景是非常好的,但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实验室管理的中美差异



生物谷-BIOONNEWS:您在中国和美国生物医学都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请您比较一下美国和中国实验室管理上有什么差异?



乐卫东:美国的实验室管理方面会比较程序化和制度化,研究生管理也是比较程序化的,科研技术人员加班加点的这种情况比较少,大家都倾向于在上班时间内把规划好的工作完成。这点在国内比较难以做到。国内的学生各方面条件与素质都是十分优秀的,但是缺少规划,白天花在看文献的时间较多,造成晚上工作和周末加班。我们在程序化方面与国外相比要稍微差一些。在管理方面我们需要更加科学的管理方式,这点我们还需要改善。



青年人才培养和效价比不够给力



生物谷:这种差异与大环境有关吗?您如何看到当前国内的科研环境?



乐卫东:国内的科研大环境一直在改善,我们难以置信近几年来国家在科研政策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并成倍地加大了投入。不过,仍然有很多地方,还需要完善。



比如说申请一个项目,有时候相关部门只是提前2  -3天通知你,这比较难准备。其实在这方面需要更多的程序化,更多的计划性,减少随意性。



另外,中国的科技发展还需要大量的青年,青年的科学家,青年的技术人员,在青年的重视方面,我们可以再加强一些,除了大科学家以外,国家要对青年有更多的关怀,要重点培养他们。



第三点,我们觉得需要关注投入与产出的问题,现在大家都十分注重投入,但是对于产出关心的不多。产出怎么来衡量,除了论文,这些研究成果需要更多的注重原创性的东西,我们需要更加关注人的健康,关注能不能实实在在的转化为产品的问题。当前是国家投入的多,产出不成比例,性价比低。这一点国外相对成熟,从实验室到产品有一个比较成熟的体系。



总体环境很好,一些细节,特别是科研经费的分配和使用及产出,科研经费并不是越多越好,最大化你的应用才是最好,投入的少产出的多才是最好!



搭架国际学术交流桥梁



生物谷-BIOONNEWS:您参与组织的医学方面的会议不少,您是如何看待会议这种交流形式的?



乐卫东:是的。我组织过一些大型的会议,比如本月在上海召开的国际帕金森大会,我也其中的组织者之一。三千多名从业者参加了此次盛会,其中将近一半是国外的代表,这也使我们能在国内第一时间获取全球最新的研究进展。另外,本世纪初,由我发起的旨在促进中美学术交流的21世纪中美医学论坛,为国外了解中国打开窗口。这也是个人作为华人的优势,可以更好的搭建这样学术交流的平台,加快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学术会议是能为业内人士提供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也是国内外普遍接受和认可的学术交流形式。



生物谷-BIOONNEWS:乐教授您的办会初衷与生物谷会议(BioEvent)的办会理念可谓异曲同工,作为医药生物行业专业的服务机构,近年来生物谷也一直在关注医学、药学前沿技术与临床应用,并围绕“转化医学”筹办了相关系列的会议,促进学术转化,推动行业发展。感谢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本文涉及到的人物(采访对象或原始作者)的隐私权,其联系方式暂不公开,读者如果有任何专业上、商业上的交流愿望或咨询咨询,请联系生物谷|BIOONNEWS(editor@bioon.com)代为转达。
作者: 2012-1-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