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人物专访

徐建明:用科研改写肿瘤患者命运

来源:光明日报
摘要:“我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在科研的指导下为病人看病。”前不久获得第八届中国医师奖的解放军307医院消化道肿瘤科主任徐建明,话题从来离不开患者和科研。“他是工作狂,也是科研迷。在2003年初,一位绝望的患者找到徐建明。...

点击显示 收起

“我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在科研的指导下为病人看病。”前不久获得第八届中国医师奖的解放军307医院消化道肿瘤科主任徐建明,话题从来离不开患者和科研。

  “他是工作狂,也是科研迷。”徐建明的学生和医生都这样评价他。

  在2003年初,一位绝望的患者找到徐建明。这个患者腹腔内长满肿瘤,在一家医院被确诊为肉瘤,并接受了两次手术,每次都摘除一脸盆乒乓球大小的肿瘤。然而,术后不久肿瘤就会再次疯长。徐建明认真研究了病历资料后,认为间质瘤的可能性较大,之后的病理检查也证实了他的判断。诊断不同,患者的命运也就大不相同。徐建明给患者使用了当时刚刚上市的靶向药,之后其腹腔肿瘤基本消失。患者出院后,徐建明还经常电话指导他用药,至今已近10年。

  据了解,徐建明是国内最早从事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的医生。早在2001年,徐建明远赴意大利国立癌症研究院,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在那里,他敲开了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之门。也正因如此,徐建明敏感地发现,国内临床对分子靶向药物的使用有些盲从跟风。徐建明认为,靶向药物不是对任何肿瘤病种都能适用或有效,如何科学有效使用靶向药,是我国医学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于是暗下决心,要通过研究把这个问题搞清楚。2003年开始,徐建明带领其团队开始了该课题研究。8年间,徐建明通过500多例肿瘤患者的临床研究,弄清了分子靶向药物适合的使用方法和疗效预测方法,肿瘤病人生存期从传统的9个月提高到15.7个月,有效率从20%提高到72%。接着,他又通过100多例肿瘤病人,开展靶向药物作用靶点的基因突变分析,发现了中国患者基因突变频率明显高于西方人,这说明即使靶向药物无效,中国患者的生存期也会得到明显延长。

  徐建明常说,科技可以改变患者的命运。北京的一位大学教授至今还念念不忘徐建明。8年前,这位教授患肺癌肝转移,徐建明先对其化疗3个周期,肿瘤病灶明显缩小后停止化疗,序贯给予靶向药物,病人病灶完全消失,至今仍正常工作。这是徐建明开展“化疗获益后靶向药物维持治疗临床研究”获得的成果,他也因此成为国际最早开展靶向药物维持治疗临床研究的学者。

  “作为肿瘤科的医生,更要重视临床研究。”徐建明经常教育科里的医生,要把临床上发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用科学来解决问题,延续肿瘤病人的生命。在徐建明开展的科研项目中,70%以上课题来自病人。他说:“我不愁没有课题,愁的是时间和精力不够用。”

  徐建明给人感觉比较“冷”,脸上也少有笑容。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其实他有一颗火热的心,只有面对病人的时候才被点燃。

  有一位老人,年轻时曾担任毛主席专列的列车长。前几年得了肿瘤,辗转多家医院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也用尽了生平所有积蓄。徐建明不但收治了他,还想方设法为他申请慈善赠药,使老人得到免费治疗。老人出院时拉着徐建明的手热泪纵横:“我没有钱,拿不出什么像样的礼物感谢你,送你一份手抄的毛主席诗词吧。”

  自2003年至今,徐建明利用承担37项国际多中心新药临床试验的机会,每年使500多名患者免费享受国际最新的药物治疗。徐建明说,我们医生,就要用心去体会患者的难处,尽可能为他们创造治疗机会。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