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行业资讯临床快报RNA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发表Blood文章 解析miRNA调控

来源:生物通
摘要: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分子风湿病学研究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来自于同一前体的miR-155和miR-155*协同调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I型干扰素的产生。这项研究阐明了新的有效调控I型干扰素产生的机制,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的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潜在靶点。领导这一研究......

点击显示 收起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分子风湿病学研究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来自于同一前体的miR-155和miR-155*协同调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I型干扰素的产生。这项研究阐明了新的有效调控I型干扰素产生的机制,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的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潜在靶点。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Blood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沈南教授,其早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任上海风湿病学研究所副所长,分子遗传学研究室主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病学科副主任,教授。这项研究得到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委的经费支持,整合了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的基础研究力量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的临床优势,由周海波、黄新芳等人共同完成。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以T细胞功能缺陷和B细胞过度活化及多种自身抗体产生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已有的研究表明,I型干扰素的过度产生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通过直接作用于T细胞和B细胞,促进自身免疫反应。因此,如何能够有效调控I型干扰素的产生,对于该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microRNA作为一种非编码RNA分子,已有证据表明其在先天免疫应答及炎症因子的信号传导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负调节作用。红斑狼疮病人干扰素通路异常活化可能与某些miRNA异常表达有关。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深入研究了microRNA  在I型干扰素主要产生细胞——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中的调控作用。他们发现pDC激活后伴随着大量I型干扰素的产生,miR-155*和miR-155分别在不同的时间被显著诱导。MiR-155*主要在早期被诱导,而miR-155则主要在刺激的后期被诱导。进一步研究表明,miR-155*通过靶向IRAKM,促进I型干扰素的产生,而miR-155通过靶向TAB2,抑制I型干扰素的产生。这些结果表明,它们在pDC活化的不同阶段协同发挥作用。此外,通过对miR-155和miR-155*产生机制的研究,发现pDC自身分泌的I型干扰素以及被激活的KHSRP蛋白可以在转录后水平反向调控miR-155和miR-155*的产生,这一结果解释了来自于同一前体的miR-155*和miR-155却能在不同的时间点被诱导的原因。



该研究不仅揭示了来自于同一前体microRNA和microRNA*的产生,在同一刺激过程中可以被精确调控,从而使它们能够协同调控这一过程,而且阐明了新的有效调控I型干扰素产生的机制,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的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潜在靶点。



(生物通:万纹)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