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临床快报克隆与干细胞研究

裴雪涛:前景是美好的,但我们还在路上

来源:中国青年报
摘要:1999年,美国《科学》杂志将干细胞研究评为世界十大科学成就之首。自此,干细胞(stemcells)领域持续成为国内外医学和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今年7月2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宣布反对放宽联邦政府经费对有关胚胎干细胞研究资助的限制性规定,即《干细胞研究加强法案》,干细胞研究备受瞩目。据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创建人......

点击显示 收起

        1999年,美国《科学》杂志将干细胞研究评为世界十大科学成就之首。之后,又数次入选世界十大科技成就。自此,干细胞(stemcells)领域持续成为国内外医学和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今年7月2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宣布反对放宽联邦政府经费对有关胚胎干细胞研究资助的限制性规定,即《干细胞研究加强法案》,干细胞研究备受瞩目。  

        据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创建人李凌松教授介绍,“干细胞的‘干’,可以理解为树干的干——这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从理论上说,干细胞技术能够治疗各种疾病。”干细胞的无限潜力,正是它吸引各国科研人员不懈努力研究的魅力之所在。  



        整体水平与国际接近干细胞来源充足是优势  



        在干细胞这一领域,我国项目起步虽然不算太早,但研发激情却很高。并且,国际干细胞研究的关键技术获得突破仅有十几年时间。由此看来,我国科研水平并不算差。国家“863”计划“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重大专项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裴雪涛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我国干细胞研究整体水平与国际接近,但仍存在距离。  



        他说:目前,我国在成体干细胞研究与应用等方面保有优势。这主要得益于资源优势—干细胞来源比较充足,未来市场有一定保障,积累颇丰的研究成果和宽阔的技术平台,相对宽松的政策,加之丰富的临床类动物模型等。“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干细胞技术将同时为科学和市井创造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离产业化还很远  



        但裴雪涛反对仅以此断定我国干细胞研究已经进入或即将进入产业化阶段。产业化的水准,要求成熟产品的上市,能大规模生产并普及应用,最终获得大规模赢利。  



        “目前,干细胞产业化的概念尚未形成,我国成体干细胞研究一些领域才开始进入临床实验阶段,远没有达到产业化的水平。”裴雪涛教授介绍说,“不仅是我国,世界上任何国家和研究机构都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绝大多数研究还仅限于实验室阶段。而且,什么时候能够实现产业化,现在还不好说。”  



        “干细胞技术带动下的许多边缘领域在临床应用和市场运行中有率先实现产业化的趋势。但真正谈到干细胞产业化,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实现干细胞临床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才是现在最值得关注的。必须先通过理论研究,再走完临床实验,才能反过来评定一个成果是否真正有用。”  



        “不能将干细胞概念庸俗化”  



        提到干细胞研究的成果被放大化这个问题,裴教授开玩笑说“我们的百姓不是对干细胞不了解,而是太了解了。”在任何一个国家的街头走访百姓,只有极少的人能讲清楚干细胞的研究的来龙去脉。而在中国,连大街小巷都贴满了关于干细胞的“消息”。这样的热情反倒值得忧虑。  



        很多不具备市场准入资格的科研机构甚至美容院等营利机构,随意利用干细胞概念误导消费者,利用根本没有成熟甚至子虚乌有的技术招揽生意。其结果往往导致了百姓对干细胞的误解,以为我国干细胞研究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从而对干细胞技术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充满期待。当这个期望在短时间内不能被实现,民众将会对干细胞研究失去信任和信心。这个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干细胞研究在我国被‘庸俗化’了。”裴雪涛教授对这一现象表示了深深的担忧。不仅对民众的认知影响深远,更会对有志于投资干细胞产业的企业产生不良影响。干细胞领域正处于技术成熟应用的试验期,具有很大的产业化前景。但是,目前干细胞应用还处于战略投资期,介入此项产业的企业也尚且留在研发阶段,大规模赢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果企业不能真正了解干细胞的研究现状就盲目介入,倘若得不到预期内的回报,不仅会给企业本身造成损失,更会影响企业对干细胞研究的信心和投资计划。  



        当然,这种影响也在学界造成了不小的波澜。干细胞应用操之过急,必将导致某些研究机构和人员变得浮躁。“目前,在我国,真正扎扎实实致力于干细胞研究并有所成果的机构少之又少,至多不超过20家。但是,打着干细胞牌子造势的研究机构却随处可见。”裴教授认为,“即便技术发展成熟,干细胞最终也只能归属于医疗服务产业,是小规模的专业行为而很难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状态。”因此,科学家和普通百姓都不应该盲目追捧干细胞研究和干细胞应用,将干细胞概念庸俗化。  



        来自社会伦理的压力并不是最终阻力  



        面对一波又一波的干细胞浪潮,裴雪涛教授坦言,对干细胞“过热”不无担心。  



        “干细胞研究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国际上,在干细胞研究过程中,对于生命、伦理的争论自始至终存在。整体看来,再生医疗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但迫于社会伦理等压力,这项研究仍举步维艰。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当前无论是胚胎干细胞,还是成体干细胞研究,都应积极推进,不能半途而废。”  



        裴雪涛教授认为,伦理学也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而向前发展的,并不是固步自封的。所以,一项新成果可能会在问世初期遭受一定的打击和考验,但这并不代表它将永远受制于宗教伦理的管束。“科学是宽容的,哲学是智慧的,两者在相互磨合中总能找到相似之处,因此目前的学科冲突并不能成为干细胞研究取得突破和发展的最终阻力。”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