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临床快报免疫系统

解开“人体头道防线”之谜

来源:解放日报
摘要: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北京时间昨天傍晚在瑞典揭晓,美国人布鲁斯·博伊特勒、法国人朱尔斯·霍夫曼、加拿大人拉尔夫·斯坦曼分享了这一荣誉——前两者解释了固有免疫是如何发生的,后者则发现了树突状细胞及其在免疫中的作用。负责评奖的卡罗琳医学院认为,三位获奖者的工作使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有了革命性改......

点击显示 收起

        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北京时间昨天傍晚在瑞典揭晓,美国人布鲁斯·博伊特勒、法国人朱尔斯·霍夫曼、加拿大人拉尔夫·斯坦曼分享了这一荣誉——前两者解释了固有免疫是如何发生的,后者则发现了树突状细胞及其在免疫中的作用。



        负责评奖的卡罗琳医学院认为,三位获奖者的工作使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有了革命性改变。我国免疫学领域专家对此解读认为,这些科学家解开了  “人体头道防线”之谜。





免疫“民兵”变“正规军”





        什么是免疫?一般人认为就是让自己“不得病”的身体机能。其实,在专业研究领域,它也分为两种:人体先天就有的固有免疫应答,以及因受到外界病原体刺激产生抗体而形成的适应性免疫,两者共同作用,通过分清敌我并给出不同的机能反应,保护人体健康。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科研人员往往认为,前者无足轻重,在人体对抗疾病的过程中最多只是“民兵”,而将后者作为正规部队来重点研究。改变这一看法的,就是发现了树突状细胞的拉尔夫·斯坦曼。



        上世纪七十年代,斯坦曼在洛克菲勒大学做博士后时,发现人体免疫系统内有一种“奇怪的细胞”——没有平滑圆润的细胞壁,形同放射光芒的太阳,通常少量分布于与外界接触的皮肤、黏膜部位。它们如同“探照灯”一般,当细菌和病毒等入侵人体时,首先拉响警报激活固有免疫,一般经过约96小时,针对特定病毒细菌产生的适应性免疫才开始运作。这一发现,让人们开始认识到,固有免疫绝非“跑龙套”的。



        十多年后,曾有免疫学家假设,生物先天就有的固有免疫,具有识别病原体共同特征的“聪明”功能,任其千变万化,也可在第一时间就产生“广谱免疫”。而布鲁斯·博伊特勒和朱尔斯·霍夫曼各自带领的团队,就循着这条路,进一步揭开免疫的“真面目”。这些研究人员发现果蝇身上几乎每个器官都有一种特殊蛋白质,作用就是识别那些病原体。  (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他们将之命名为“toll受体”。在对人体免疫系统的探索中,他们同样找到了类似受体和信号传导的过程。这一发现帮助人类看得更清,固有免疫是“人体头道防线”中举足轻重的一分子,针对它的研究也从此成为主流。





带来全新抗病思路





        这些研究看来非常艰深,与我们日常生活有何关联?复旦大学分子病毒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袁正宏教授说,这些都是对人体免疫的解读。其实,几乎每时每刻,我们的固有免疫技能都在运作中。举例来说,大肠杆菌是比较常见的细菌,其中有部分是致病的,但也有一些是有益于健康的,长期存活于体内。我们的身体是怎么分辨好细菌坏细菌的呢?原来,致病的大肠杆菌都含有一种名为“糖多脂”的蛋白质,它们很容易被人体免疫系统中的toll样受体识别,一旦发现,马上“围剿”。



        对人体免疫机制中固有免疫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抗病思路。目前,国内外许多科研人员正在尝试开发独辟蹊径的药物。例如,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等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主要缘于人体对外界因素或相关病原体的免疫反应过强,传统治疗思路基本束手无策,临床上只能依靠给病人服用或注射免疫抑制剂。然而,抑制免疫反应后,虽然免疫疾病的症状得到控制,但人体抵抗其他疾病的能力也相应下降。如今,已有课题组将目光放在了固有免疫上,只要有效阻断或减缓toll样受体的相关识别功能,就可以“关闭”接下来产生的一系列过强的免疫应答。



        站在固有免疫的角度看肿瘤等疾病,同样会有新的解读。复旦大学免疫生物学研究所所长、苏州大学生物医学院院长熊思东教授说,对身体来说,肿瘤明显是不利于健康的“异物”,为何它得以在人体内久存、发展,可以看成是免疫应答太弱了,如果施以一些“激动剂”,提升toll样受体的敏感性,也许可以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据了解,目前国外相关药物研发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免疫学,生命科学“老热点”





        在诺奖公布后的网上评论里,有网友感叹:“今年是免疫学研究大丰收。”其实,很多人不知道,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德国人贝岭就是因其在免疫学方面的成就获奖——他在人体血清中发现了可以治病的特殊物质,发明了血清疗法,这种基于抗体移植原理的治疗方法至今仍在人类对抗重大疾病时发挥作用。



        此后110年间,共有20多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在免疫学研究领域成就卓著的科学家,但绝大多数获奖者聚焦的都是适应性免疫,而非固有免疫。本世纪初,乌克兰科学家米基尼科夫因发现固有免疫中坚力量巨噬细胞而获奖。接下来,就是今年固有免疫研究获得的全面肯定。



        目前,除美国、日本、欧洲外,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也具有较大发言权。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曹雪涛教授主攻树突状细胞研究,正将其应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复旦大学专家尝试用固有免疫机制解释红斑狼疮的发病机理,以及乙肝病毒久存人体的原因,在国内外取得了巨大反响。



        专家指出,免疫学已成为全球生命科学中历久弥新的“老热点”。当前,我国将生物医药作为支柱产业,将更新的免疫学研究成功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应是这一朝阳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作者: 2011-10-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