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行业资讯临床快报遗传与基因组

《自然》:短尾负鼠基因组测定完成

来源:科学网
摘要:据《自然》杂志在线报道,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和加拿大的国际科学家联合小组已于近日完成了对灰色短尾负鼠(Monodelphisdomestica)的基因组测序工作。负鼠成为了首种被完整测序的有袋动物,加入了此前完成测序的白鼠、老鼠、黑猩猩以及人类等哺乳动物大家庭。灰色短尾负鼠是南美60种树栖有袋动物之一,生活在玻利维......

点击显示 收起

据《自然》杂志在线报道,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和加拿大的国际科学家联合小组已于近日完成了对灰色短尾负鼠(Monodelphis  domestica)的基因组测序工作。负鼠成为了首种被完整测序的有袋动物,加入了此前完成测序的白鼠、老鼠、黑猩猩以及人类等哺乳动物大家庭。相关论文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5月10日的《自然》杂志上。

  

灰色短尾负鼠是南美60种树栖有袋动物之一,生活在玻利维亚、巴西和巴拉圭的热带雨林之中,比它的澳大利亚表兄——考拉和袋鼠更具有啮齿动物的代表特性。尽管短尾负鼠没有标志性的育儿袋,但却有极短的怀孕期(约14天),它的幼崽通过附着在母亲身上完成发育。

  

澳大利亚科学研究委员会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ARC)袋鼠基因组研究中心副主任Marilyn  Renfree表示,负鼠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十分重要,因为它为哺乳动物进化的比较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点。人类所属的胚胎动物与有袋动物在大约1.8亿年前开始分化,并沿着各自的道路不断进化。参与该研究的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Broad研究院院长Eric  Lander也表示,“负鼠是人类基因组的极佳参照。”

  

研究结果显示,负鼠的蛋白编码基因(用于产生蛋白质的基因)数量介于1万8千个和2万个之间,与人类大体相当。同时,大多数负鼠基因与胚胎动物的相同,还有少数一些是有袋动物所特有的。这些特有的基因与负鼠的感官知觉、解毒作用和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对它们适应特殊的生存环境至关重要。

  

此外,研究人员还注意到,与胚胎动物十分类似,负鼠新近的基因突变和进化大都没有发生在蛋白编码基因片段上,而是在所谓的“垃圾DNA”区域。科学家认为,这些非基因片断对基因表达形成蛋白质的方式有重要的影响。Lander则表示,哺乳动物的奥秘就在于更多地创造新的基因表达调控方式,而不是新的蛋白编码基因。

  

灰色短尾负鼠从众多有袋动物中“脱颖而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作为人类疾病、发展生物学和免疫遗传学的模型,被广泛地用于实验研究。新出生的负鼠幼崽能够从严重的脊索疾病中恢复过来,因此被用于神经系统再生研究。

  

研究小组成员之一、澳大利亚科学研究委员会袋鼠基因组研究中心主任Jennifer  Graves表示,对负鼠神经疾病康复的潜在分子机制的认识和理解,有望为人类相关疾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道路。Graves特别指出,灰色短尾负鼠是除人类外唯一会出现恶性黑色素瘤(melanoma)的动物。

  

负鼠基因组测定的完成同时纠正了人类的一个错误的认识,即有袋动物十分古老,应属于二等哺乳动物。Graves表示,负鼠具有一个编码特殊T细胞受体的基因,而在胚胎哺乳动物中并没有发现,这给了之前的认识“当头一棒”。她说,“尽管负鼠的免疫系统十分古老,但却有着‘天壤之别’。”(科学网  任霄鹏/编译)
作者: 2007-5-1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