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行业资讯临床快报遗传与基因组

纳米技术与基因治疗相结合治疗动脉闭塞性疾病

来源:中国医药报
摘要: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学博士张铁民等人,首次将纳米技术用于靶向基因治疗,结果使下肢缺血的造模动物血管再生显著,侧支循环大量开放,供血得到明显改善。动脉闭塞性疾病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等,是一类危害严重的血管外科疾病,如病情得不到控制,最终将引起动脉管腔狭窄、堵塞,导致截肢而致......

点击显示 收起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学博士张铁民等人,首次将纳米技术用于靶向基因治疗,结果使下肢缺血的造模动物血管再生显著,侧支循环大量开放,供血得到明显改善。此项研究成果最近获得了2006年黑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  

        动脉闭塞性疾病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等,是一类危害严重的血管外科疾病,如病情得不到控制,最终将引起动脉管腔狭窄、堵塞,导致截肢而致残,甚至危及生命。张铁民等研究人员在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将靶向基因治疗与先进的纳米技术相结合,应用改良复合法成功地制备出基因-磁粒复合微球,并将其经动脉注入缺血肢体动物模型的体内,然后在体外磁场引导下将其定位于动物模型患肢残存血管中。  

        研究人员发现,这一纳米磁粒靶向基因可浓聚在磁场区残存血管内,能提高局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增加血管内皮细胞摄取质粒的效率,从而大幅度增强靶向基因的治疗效果。动脉造影显示,动物的新生血管由髂内动脉向股浅动脉远断端方向生长,将二者连通,使肢体远端血液供应得以恢复。且原有股浅动脉分支形成的侧支循环也大量开放,对肢体远端血供的改善亦起到了积极作用。研究人员通过显微镜下微血管计数、反转录PCR、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在实验中证实了血管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  

        专家评价指出,本项研究成果一旦被成功地应用于临床,将会大大降低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的截肢率,从而为该病患者解除疾病的困扰。
作者: 2007-5-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