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临床快报待分类信息

从“生理学或医学”说起:生的希望这么近那么远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摘要:本报见习记者王佳雯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提法源自诺贝尔的遗嘱,虽然这样的说法让诺贝尔评奖委员会费了不少的力气才阐释清楚它的内涵和外延,但却也为寻觅在生物医学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研究,预留了广阔的空间。抛开诺贝尔奖来看,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的确在深远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甚至可以说给有的人带来了......

点击显示 收起

 

本报见习记者 王佳雯

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提法源自诺贝尔的遗嘱,虽然这样的说法让诺贝尔评奖委员会费了不少的力气才阐释清楚它的内涵和外延,但却也为寻觅在生物医学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研究,预留了广阔的空间。

抛开诺贝尔奖来看,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的确在深远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甚至可以说给有的人带来了生的希望,只不过这希望看上去有时近在咫尺有时却远在天涯。

无论是最近大热的电影《滚蛋吧,肿瘤君》中令人潸然泪下的主人公抗病历程,还是现实生活中一个个因肿瘤凋敝的鲜活生命,都让人感受到生命在肿瘤君面前是何等不堪一击。在谈肿瘤色变的当下,现代医学难道就真的对这种“众病之王”束手无策吗?

如今,医学研究领域大热的肿瘤免疫治疗,或许能够成为人们战胜肿瘤的有力武器。

研究人员对于免疫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长期从事特殊环境生理学研究的第二军医大学教授孙学军介绍,最开始免疫的特点就是用病毒、细菌做接种,让身体产生抗体,对病原体耐受,如结核、天花、脊髓灰质炎,都是采取这样的手段。这也是免疫最原始的概念。而如今,研究人员对免疫的认识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免疫从预防疾病的概念,逐渐发展到今天演变成了疾病发生的基础,进而成为了解决许多疾病的手段。如今,这个手段在对付肿瘤上面首先显现了强大的功效。

当今医学研究“认为肿瘤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免疫的逃避”,孙学军解释称,免疫细胞不认识肿瘤细胞,这便是它的核心问题。

而免疫治疗就是要让免疫细胞正视身体内曾经被忽视的危险。它促使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重新认识肿瘤细胞,并对肿瘤细胞进行攻击或者清除。采用这种治疗手段,肿瘤患者不必再承受化疗对自身健康细胞的破坏,和随之而来的痛苦折磨,转而可以依靠自身的抵抗力来反抗肿瘤君对人体健康的无情攻击。孙学军用“眼前一亮”表达了对这项研究的无限期待。

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普遍肯定的还有基因编辑技术,“因为它第一次提供了一个最接近用于人的基因改造的工具”孙学军介绍称,虽然基因编辑还存在诸多伦理障碍,但研究本身在短短几年内就取得如此大的成绩, 是“不得了的突破”。

除此之外,内质网应激研究的价值也同样获得了认可。蛋白质在细胞内如果折叠不理想,就相当于身体制造了不好的蛋白质,会导致细胞不正常,产生应急反应。据孙学军介绍,内质网应激研究曾摘得2014年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桂冠。

在孙学军看来,虽然国内整体的研究水平与国外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如施一公研究组剪接体的三维结构并阐述RNA剪接的分子结构基础的研究,以及最近论文发表存在争议的“动物磁感应受体蛋白”研究,都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更新了人们的知识内容”。

生物医学领域的前沿成果,让人对未来医学的发展充满期待。但每一项基础研究转化到应用,都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些研究成果难以在短时间内真正走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不过基础研究的价值却不应因此遭到否定与质疑。

“如果大家都不做基础研究,将来医学就会停滞不前”,孙学军说。他特别提到了如今对人们健康非常重要的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这类药物源于胆固醇合成这一基础研究,正是在这项基础理论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寻找到了能够抑制胆固醇酶的小分子化合物,并最终实现了批量生产。

如今,这类药物对于减少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的价值确定无疑。试想当初如果没有对胆固醇合成的基础研究,又怎么可能出现这一造福人类健康的药物衍生品呢。

生物医学研究人员在各自领域开疆拓土的同时,也是在播撒希望的种子。只不过对待基础研究,我们确实需要有更多的耐心,等待种子慢慢积蓄力量、破土而出。也只有经历了漫长的等待,才能真正珍惜希望照进现实的那一份温暖与荣光。

更多阅读

 

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作者: 王佳雯 201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