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临床快报小儿科

维生素D受体多态性研究

来源:www.medcyber.com
摘要:com)5月29日消息,维生素D受体基因起始密码子(VDRSC)多态性可能决定晚发性佝偻病的遗传易感性。中华儿科杂志一月第一期刊登一项研究,研究者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晚发性佝偻病组30例、维生素D缺乏状态组35例以及正常对照组60例VDRSC多态性的分布频率。研究维生素D受体基因起始密码子(VDRSC)多态......

点击显示 收起

2007年05月29日 中华儿科杂志 2007 Vol.45 No.1 P.46-50 医学空间(MEDcyber.com)5月29日消息,维生素D受体基因起始密码子(VDRSC)多态性可能决定晚发性佝偻病的遗传易感性。

晚发性佝偻病也称“儿童期佝偻病”,多见于北方地区,发病多在10岁以后,12~13岁最多见。

中华儿科杂志一月第一期刊登一项研究,研究者 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晚发性佝偻病组30例、维生素D缺乏状态组35例以及正常对照组60例VDRSC多态性的分布频率。研究维生素D受体基因起始密码子(VDRSC)多态性在晚发性佝偻病组、维生素D缺乏状态组及正常对照组中分布频率的差异,探讨晚发性佝偻病的遗传易感因素。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卢娟娟等研究人员研究显示三组VDRSC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84,P=0.010);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8.975,P=0.011)。组间两两比较晚发性佝偻病组VDRSC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FF型频率(56.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1.7%,P=0.006),也明显高于维生素D缺乏状态组(22.9%,P=0.002);晚发性佝偻病组F型(70.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8.3%,P=0.006),也明显高于维生素D缺乏状态组(47.1%,P=0.009)。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其他危险因素后,FF型仍是晚发性佝偻病的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OR)=3.120。

因此可见 VDRSC多态性可能决定晚发性佝偻病的遗传易感性。
作者: 2007-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