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行业资讯临床快报消化系统

发现幽门螺杆菌的“中国特色”

来源:中国科学报
摘要: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种世界范围的常见慢性感染,在我国感染率居高不下。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导致胃癌等多种疾病。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教授许国铭、李兆申团队对幽门螺杆菌毒力致病因子进行了研究,为揭开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头号致病因子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

点击显示 收起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种世界范围的常见慢性感染,在我国感染率居高不下。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导致胃癌等多种疾病。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教授许国铭、李兆申团队对幽门螺杆菌毒力致病因子进行了研究,为揭开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头号致病因子

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同事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人胃黏膜组织中培养出一种细菌幽门螺杆菌,这改变了人们对一系列胃肠道疾病的认识。现在人们已清楚幽门螺杆菌是许多慢性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致病因子。

世卫组织的数据表明,幽门螺杆菌在全球自然人群的感染率超过50%,且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所曾作过一次涉及全国20省市人群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不同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0%~70%,平均感染率为59%。

研究发现,不同疾病是由幽门螺杆菌和宿主之间复杂的致病机制导致。目前,已经确认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胃癌、胃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样恶性淋巴瘤等上胃肠道疾病密切相关。如果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治愈消化性溃疡,防止溃疡复发。因此世卫组织已把幽门螺杆菌列为胃癌的头号致癌因子。

弄清“中国特色”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病关系是近20年来全球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一直较高,但对幽门螺杆菌的致病因子及其致病机制并不了解,我国与国外菌株是否存在区别也不甚清楚。而且,在临床上我国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幽门螺杆菌检测试剂盒。在科学基金资助下,该团队历时13年,对幽门螺杆菌重要致病因子进行筛选,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快速检测等问题从基础到临床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众多、致病机制复杂,我们在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筛选出幽门螺杆菌两个重要致病因子,并发现我国流行的幽门螺杆菌菌株与国外菌株不同。”李兆申说。

在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研究中,该团队筛选出细胞毒素相关抗原和空泡变性细胞毒素两个致病因子,首次证明细胞毒素相关抗原是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生的关键因子,并率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至今仍被国内外广泛应用的幽门螺杆菌分类学说。该团队还发现中国幽门螺杆菌菌株细胞毒素相关抗原、空泡变性细胞毒素的阳性率高、毒力强,从而阐明了幽门螺杆菌的“中国特色”。

在临床诊断上,该团队在国际上首次采用重组抗原建立了检测法,并与企业合作,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幽门螺杆菌血清免疫印迹诊断试剂。该试剂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95%以上,与国外同类产品检测符合率达100%,打破了该项技术的国外垄断。目前已覆盖国内95%以上的临床检测需要和科研需求。

该团队还优化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增强了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节约了医疗资源。相关研究在国际医学期刊《消化道》、《柳叶刀》等发表文章多次,受到国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2007年,该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成果评审时,以南方医科大学教授萧树东、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张万岱为首的评审专家组认为:该研究区分菌株毒力分型及致病岛的工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对于后期国际上研究幽门螺杆菌致病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基金的早期作用

“科学基金最先资助了该项研究,它在该研究的早期阶段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许国铭说。

1996年,国际上关于幽门螺杆菌致病因子的研究刚刚起步,对于细胞毒素相关抗原的作用尚存在争论。中国的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病发病率高的原因一直未能阐明,迫切需要明确我国幽门螺杆菌菌株的毒力状况。

在此情况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适时地支持该研究领域的第一个项目。

1997年,许国铭申请的“幽门螺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项目启动,正是在该基金的支持下,该团队顺利分离出数百株幽门螺杆菌菌株并鉴定了细胞毒素相关抗原和空泡变性细胞毒素的分布状况。在相关理论的支持下,该团队在临床上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采用多线方案治疗,将有限的医疗资源进行集中,缓解了临床耐药问题的发生。

2002年,该团队成员杜奕奇申请的“幽门螺杆菌口服核酸疫苗的免疫保护机制研究”再获资助。后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持续资助使该团队在关键致病因子的作用机制和疫苗研制方面取得进一步的成果。 “尽管细胞毒素相关抗原作用研究是与国外合作完成的,但如果没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就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得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也无法实现成果的产业化并最终用于临床。”许国铭说。

作者: 2012-6-1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