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临床快报肿瘤相关

施一公《Nature》开年之作 AdiC机制

来源:生物通
摘要: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蛋白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在氨基酸反向转运体在酶作用底物的识别和转运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相关成果文章Mechanismofsubstraterecognitionandtransportbyanaminoacidantiporter发布在Nature在线版上。文章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

点击显示 收起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蛋白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在氨基酸反向转运体在酶作用底物的识别和转运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相关成果文章Mechanism  of  substrate  recognition  and  transport  by  an  amino  acid  antiporter发布在Nature在线版上。



文章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主要运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调亡的分子机制,集中于肿瘤抑制因子和细胞凋亡调节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重大疾病相关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在极端的酸性环境中,肠道菌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主要精氨酸依赖的精氨酸:胍丁胺反向转运蛋白(AdiC),该转运体可将细胞内的质子排出。施一公教授曾首次报道E.  coli  O157:  H7的AdiC转运蛋白和一种氨基酸/聚胺/有机金属阳离子(APC)超家族转运蛋白的晶体结构。研究表明,AdiC的整体折叠结构与几种Na+依赖性转运蛋白相似,由12个跨膜片段组成二聚体结构位于晶体外表面的开放结构中,形成一个保守的开向外周细胞质的酸性口袋。进一步结构和生化分析揭示了AdiC与配体结合的必要残基,确定了质子转运的路径,并预示反转运蛋白可能具有保守的转运机制。



AdiC是氨基酸/聚胺/有机金属阳离子(APC)超家族转运蛋白家族中的一种,尽管AdiC的折叠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进展,但是,关于AdiC识别底物(精氨酸或胍丁胺)的机制还不清楚。



在本研究中,我们分析了大肠杆菌E.Coli的AdiC在Agr3.0埃分辨率的射线中的结构。正电荷的Arg结合在酸性的位点上,Arg的结合会诱导显著的结构重排,包括TM6、TM2和TM10,导致构象发生变化。



这些研究对解释Adic的运作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通  小茜)




作者: 2010-1-2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