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临床快报肿瘤相关

只有认识肿瘤才能攻克肿瘤

来源:科学时报
摘要:□本报记者潘锋□李惠钰以“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为主题的“第二届广州国际肿瘤学会议”日前在广州举行,与会的多位两院院士和国内外知名肿瘤专家对当前肿瘤基础、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中的前沿研究进展和重大科学问题展开研讨。基础研究面向临床应用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教授介绍,本次会议由......

点击显示 收起

        □本报记者  潘锋  □李惠钰



  



  以“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为主题的“第二届广州国际肿瘤学会议”日前在广州举行,与会的多位两院院士和国内外知名肿瘤专家对当前肿瘤基础、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中的前沿研究进展和重大科学问题展开研讨。



  基础研究面向临床应用



  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教授介绍,本次会议由广东省抗癌协会、美中抗癌协会、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癌症》杂志社联合主办,旨在充分把握国际肿瘤学术研究前沿和进展动态,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紧密结合,为从事肿瘤研究和防治工作的国内外学者提供交流信息的平台。



  美中抗癌协会会长、美国得克萨斯大学M.D.Anderson肿瘤中心肿瘤基因组中心实验室主任张微教授在报告中介绍,由于卵巢癌细胞具有高转移能力和抗药性,因而成为西方国家死亡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寻找有效的治疗靶点成为提高卵巢癌患者生存率的一个重要挑战。为实现这一目标,卵巢癌被列为首批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计划全基因组特征分析的两个肿瘤类型之一。研究人员系统检测了400多个卵巢癌浆液性囊腺癌病人的基因组水平、转录组水平和表观基因组水平,并期望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全面整合,找到卵巢癌高转移能力和抗药性的分子基础和真正原因。张微说:“只有认识肿瘤,才能攻克肿瘤。在未来5年TCGA计划将瞄准25种主要肿瘤开展研究,TCGA计划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美国癌症研究协会主席、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Cavenee应邀到会,Cavenee教授因在癌症基因方面的研究和发现,曾连续五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提名。Cavenee介绍,在细胞必须应答的众多压力当中,一个相对未知的压力是肿瘤中不同基因型的癌症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较多肿瘤突变性的细胞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主导,但在缺氧、坏死环境下,肿瘤细胞在形成过程中可以将环境影响传递给临近的细胞,这种相互作用具有潜在的治疗意义。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专家黄蓬教授指出,肿瘤代谢是当前癌症研究的前沿领域,糖酵解和氧自由基的增高是肿瘤细胞代谢的两大特征。肿瘤细胞极度依赖糖酵解和氧自由基的增高而生存,解决癌细胞线粒体的缺损是如何引起肿瘤代谢变化这一难题,将有助于为临床提供癌症治疗的新思路,并为设计新颖的靶向治疗药物提供重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曹雪涛院士、程京院士分别作了题为《肿瘤免疫学研究》和《生物芯片在肿瘤领域的应用》的研究进展报告。



  本次大会专门开设了“基础、转化分会场”,旨在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曾益新说,在临床上往往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两个完全看似一样的肿瘤患者,用同样的药物治疗,结果是一个有效,另一个却无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只有通过实验室的研究才能得到答案;同样,基础研究产生的新发现、新技术、新方法都将有助于提高临床的肿瘤治疗水平。因此,转化医学是一种医学研究的组织模式,其核心是把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张微说,转化医学20年前在美国还犹如“空气”一般不受重视。但近年来,转化医学研究发展迅速,并为肿瘤防治水平的进步与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靶向治疗面临诸多挑战



  当前,抗肿瘤药物研发正经历着从传统的细胞毒类药物,向分子靶向药物转变的重大变革。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学术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正在不断得到体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徐瑞华教授介绍,结直肠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全球新发病例超过100万,年死亡人数超过50万。在靶向治疗药物问世之前,接受化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约为18个月左右,而靶向治疗药物联合化疗已将生存期提高到2年左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丁健研究员说,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已成为目前国际抗肿瘤药物研发的主流,越来越多的信号分子和通路被确认为是抗肿瘤药物的治疗靶点,并已有超过30种针对分子靶向药物上市。但丁健同时指出,分子靶向药物正面临着临床实践中不断出现的诸多挑战,包括选择性与疗效不确定性,靶向广谱性与毒副作用互为矛盾等问题。面对肿瘤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及其赋予肿瘤细胞的高度异质性特征,分子靶向药物的未来必将是以基于生物标记物的个体化药物治疗研究为目标,以肿瘤信号网络的级联、反馈、代偿等特征为研究依据,以强化靶向关键点和信号调控网络干预为研究策略。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管忠震教授认为,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需要有实用且廉价的技术来检测患者的生物标志物;当前分子靶向治疗还仅限于具有某种特异性靶点的患者,因此整体效率不高;虽然分子靶向治疗整体毒性较低,但有些毒性也可能是致命的;并非每一个肿瘤患者都能找到适宜的治疗靶点,对多数肿瘤目前研究得还不够深入;靶向治疗药物只能推迟病情进展而非治愈,肿瘤复发、进展及死亡仍不可避免;靶向治疗价格昂贵,需从药物经济学角度考虑患者及社会可承受性。管忠震认为,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在使用靶向药物前,可能需要检测一组肿瘤生物标志物;克服耐药,改善疗效;为每一个患者找到治疗的分子靶点。



  与会专家表示,本次会议是我国肿瘤临床、基础和转化研究的一次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盛会,必将对提高我国肿瘤研究和临床治疗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 2011-6-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