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临床快报肿瘤相关

上海科学家研发新型载体减少肿瘤药物毒副作用

来源:中国新闻网
摘要: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华东理工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施剑林研究团队研发的“空心结构介孔氧化硅颗粒”(HMSNs),实现了改良运送药物载体的突破。对肿瘤患者来说,最迫切需要的是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要做到这一点,要么开发新药,要么改良运送药物的载体。该研究团队的主要完成人之一、华东理......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华东理工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施剑林研究团队研发的“空心结构介孔氧化硅颗粒”(HMSNs),实现了改良运送药物载体的突破。这一成果在5月18日举行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荣获自然科学一等奖。

  

肿瘤患者来说,最迫切需要的是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要做到这一点,要么开发新药,要么改良运送药物的载体。

  

该研究团队的主要完成人之一、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的李永生教授说,药物输运系统(DDS)是克服以上传统裸药给药缺陷最有希望的解决方案。

  

DDS就是将药物包埋或装载于载体材料结构中,通过控制其药物释放速率、特异性的病灶靶向输运等方式,达到平抑药物浓度波动、提高病灶区药物浓度和药效、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克服耐药性,从而达到提高肿瘤治疗效果的目的。寻找这样的输运载体,正是施剑林团队的任务。

  

所谓“靶向输运”,也即将药物装在载体内,可以把药物运送到指定的地方释放,而在运送过程中药物不会出来危害健康的细胞与组织。

  

化疗药物产生毒副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化疗的时候,没有病变的细胞也被药物给伤害了。同时,传统的裸药给药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药效低、药物浓度波动大、全身毒副作用大及容易产生耐药性等严重问题。

  

药物输运体系中传统的载体材料包括有机脂质体、高分子胶束或微乳液滴等,这些材料均存在化学和生物稳定性低、尺寸不易控制等问题。

  

施剑林团队采用了无机非金属材料“空心结构介孔氧化硅颗粒”,这种材料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同时,该项目对载体进行了空心化设计,使之具有了更高的药物装载量。

  

李永生说,这项研究至今已持续了十余年时间。起初,他们只是拥有一个关于无机非金属材料载体的思想,他们决定把这个思想变成现实。而当他们迈出这一步时,事实上已经走在了世界同类研究的最前沿。

  

但这种材料也面临一个难题:实现静脉注射、并具有高药物载量的可控制备和药物输运控制。

  

施剑林团队在这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研究,逐步形成了三个方面的重要科学发现,成功解决了难题。

作者: 2015-5-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