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显示 收起
生命周刊编辑部:
我是贵报的读者,想跟你们说说孩子看病的事儿。前几天我的孩子发高烧,我带他去了一家儿童医院。医院里不仅孩子多,家长更多。我们等了一个上午才看上病。孩子要化验,早上不能吃东西,饿得又哭又闹。我抱着孩子一个劲儿地哄,我丈夫划价、交费、拿化验单、抓药,楼上楼下地跑。累也就算了,可心里急呀。有些外地来的家长,带着孩子,背着大包小包,累得满头大汗,看着真可怜。你们能不能呼吁一下,让医院再想想办法,管理得更周到一些。
北京读者刘素青
这是本报4月初收到的一封信,编辑部对此很重视。根据读者的请求,本报对上述情况进行了调查采访。
家长兴师动众———就医环境应该设置得更周到
在北京一家儿童医院的门诊区,记者一进去就看到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记者上前询问她对医院的意见,她语速很快地说道:“我的孩子都烧到39℃了,结果刚才排队抓药整整花了20分钟,我又不好意思插队,差点没急死。要是大人还好,可这小孩扛不住呀。”她对记者说:“能不能在药房开个特急窗口,医生给病重的孩子开个证明,家长好从那里抓药。”还有好几位家长也提出了同样的意见。
化验室是医院里孩子哭声最响亮的地方。记者走进去后发现,每个化验台留了一个小窗口供患儿伸手进去。父母们一面弯腰适应窗口的高度,一面安抚怀里哇哇大哭的孩子,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走出化验室,记者遇到一位正背着孩子下楼来的父亲,上去一问,竟然是从5楼背下来的。这位父亲擦着脸上的汗说:“你说这楼是不是该修矮点呀。要是小孩生了急病,我还得背着爬几层楼,多耽误时间呀。”
来到急诊科记者看到,这里挤满了人,十几平方米的屋子竟然摆了9张床,每张床至少围着两个家长,看着都觉得压抑。护士告诉记者,每天都是这样,没办法,人太多,家长更多。当记者问起“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时,一位家长叹着气说:“孩子看病,全靠家长忙活,一个孩子至少得两个大人陪着。一个管孩子,一个跑腿,有时候,两个人都嫌不够。”
在采访中,“小孩看病,大人兴师动众”是家长们提得最多的。很多家长都说,儿童医院什么时候能让大人觉得来一个就够了,那就做得差不多了。针对这个问题,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丁宗一教授认为,关键原因在于大型儿童医院患者过于集中。比如说北京只有两家儿童医院,却要承担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患者。像北京儿童医院每天能挂5000个号,高峰时期甚至达到6300个,这还满足不了需要。他指出,在法国等国家,医护人员和患儿的比例是2∶1,拿化验单什么的都是护士去做,自然不用家长操心。
患者多是一方面,但医院想得不够周到也是一方面。前不久,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调查监督部部长李敬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特别提到:一些城市儿童医院的医护人员不负责,让家长楼上楼下地跑,给他们造成很大负担。
丁教授还指出,孩子的身心都比较脆弱,对他们的照顾应该比成人更细致,但是目前在我们的儿童医院中,真正人性化的考虑还很少。全军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余素民告诉记者,美国的儿童医院一般不超过3层,有的医院甚至要求儿科必须在一楼,病房在二楼,因为儿童病情变化快,楼层低有利于及时抢救。
孩子害怕医院———患儿心理应该照顾得更周到
家长在医院很忙乱,孩子则对医院有点害怕。在一家儿童医院的病房里,一位父亲无奈地对记者说:“孩子整天吵着要出去,看到大夫就害怕。”这时,主任医师领着人来查房了,一群成年人围住小床,孩子傻傻地看着他们,十分紧张。等他们走了,那位父亲说,大夫护士也算尽心,床单换得也勤,态度有时也挺好,就是不能坚持,有时病人多问几句,他们就变得冷冰冰的了。“要是多跟孩子说说话,时不时组织点活动,孩子也不会害怕了”。
孩子为什么怕医院、怕医生?余素民主任认为主要原因是一些医生对患儿心理照顾得不够周到。她说,国外的儿童医院已经十分人性化。就拿抽血来说,不同的儿童有不同高度的椅子。医院甚至会给儿童提供一些卡通画,放一些轻柔的音乐,降低儿童的紧张程度。医生会把抽血讲叙为一个魔术,用布把儿童的手盖起来。这种设计,让孩子很愿意配合医生的行动。余主任说,医生要和孩子亲近其实很简单,就是别把他们当成简单的生物体,也不能把他们当作成年人,要尽量照顾他们的感受。
丁教授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很无奈,他说:“人性化地对待患儿,中国医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说他在法国工作时,每天下午2时到3时是医生陪患儿游戏的时间。由于人手不够等多种原因,在中国很难做到这一步。
记者了解到,国内的一些儿童医院也在不断改进。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从2000年开始实行“医患沟通制”,进行换位沟通、集体沟通和书面沟通等,被卫生部当成经验在全国推广。前不久,济南市口腔医院小儿科的医护人员脱掉白大褂,换上带花的工作服,护士戴上动画面具,以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同样受到了患儿和家长的欢迎。
病房谁都能进———卫生安全应该考虑得更周到
儿童抵抗力差、容易受伤,儿童医院的卫生安全措施应该更加受重视。但是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医院在安全方面想得还不够细。
在一家儿童医院,记者走了几层楼,看到大部分卫生间都敞开着,让人很担心病菌的传播。走进病房区,记者直接就进到了各个房间,连呼吸、消化等传染病房也是一样。如此畅行无阻,连记者都感到诧异。很多家长告诉记者,谁都可以来,平时基本没人管。
在医院门口,很多家长抱着孩子在外面转悠也不愿意进门诊大厅坐下。一位大爷对记者说,一到流行病高发季节,整个医院里全是人,空气混浊不说,医院也没有采取什么隔离措施,他都不敢带孙女来。还有,观察室和输液室共用一间屋子,里面挤得满满的,孩子说不定就染上什么病了。
据记者了解,在儿童医院中,各种卫生消毒措施很严格。比如:合理减少住院时间以降低感染几率;严格监控陪护人的身体状况;每天对桌椅消毒,至少进行两次空气消毒;不同病种要分开收治,护士要及时调整床位,挪床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陪护、消毒等工作做得并不到位。有专家指出,儿童医院最好增加小病房;最好一个房间一个卫生间,一旦有流行病迹象要及早处理。另外,医护人员最好能做到照顾完一个儿童洗一次手,进出一个房间消毒一次。
除了卫生安全,意外伤害也是一个大问题。一位母亲告诉记者,病房里没有防护措施,住了几天,小孩撞了3次。每撞一次,大人就担心一次,生怕病没治好,新毛病又出来了。据记者了解,目前,有的儿童医院已经进行了改进,每间病房都分性别、分年龄,而且墙都是透明玻璃,一旦孩子有意外,护士能马上发现。
余主任说,她在美国考察时看到,儿童医院用的都是软包装设施,沙发是布的,家具是圆形无棱角的。这些都能在最大程度上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在发达国家的儿童医院,防止意外伤害已形成一个包括诊室、病房、急救、康复、心理以及儿童权力保护的专业系统,非常完善。
人性化的儿童医院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为了了解国外的儿童医院做得怎么样,本报驻日本记者特地走访了东京的儿童医院。在板桥区的一家儿童医院,一进大门,整个室内环境让人觉得像是在幼儿园。记者看到,小患者和家长首先要脱鞋,然后换上消毒拖鞋。看完病走的时候,可以把穿过的拖鞋扔进消毒机。在东京都立青濑儿童医院,病房内禁止使用手机、吸烟。孩子入院时,携带的东西都有严格规定。未满一岁、未满6岁、6岁以上的携带物品完全不同。同时,医院原则上不许家人送饭,不允许家属携带12岁以下的孩子来病院探视,也不提倡父母之外的人前来探视,更不允许接触了风疹、水痘患者的人进入病房。除了这些严格的卫生要求,医院还有食堂、教室,保证学生入院后可以继续学习,同时还为特患病人提供与家属同住的家庭住宅,价格非常低廉,种种设置都相当人性化。
余主任认为,为儿童就医提供各种便利,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现在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医院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病人从挂号开始就有专人陪着。护士会带病人进入诊室,然后去叫医生。对于不太严重的病,往往是留下观察,给孩子喝水、讲故事,很少输液或用抗生素。
余主任表示,国内儿童医院不够,导致现有的医院里总是人满为患,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儿童医院的数量。同时她还建议,对于眼、耳、鼻、喉等科,儿童与成年人有很大差异,这些病应该优先选择儿童医院。但是,对于感冒发烧等常见病,到附近的综合医院就行。综合医院儿科的人比较少,医生和孩子沟通较多,孩子们能够更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