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行业资讯业界动态

武汉一医院八年研究发现--大肠癌发病机制

来源:新华
摘要: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科邓长生、林军教授带领的课题组经过8年研究,找到了大肠癌的发病机制,证明大肠癌与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基因、毒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相关,并筛选出了大肠癌易感基因和抵抗基因,可用于易感人群的预警和早期诊断。大肠癌是由大肠粘膜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近几年发病率逐年上升。早期发现后,......

点击显示 收起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科邓长生、林军教授带领的课题组经过8年研究,找到了大肠癌的发病机制,证明大肠癌与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基因、毒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相关,并筛选出了大肠癌易感基因和抵抗基因,可用于易感人群的预警和早期诊断。

  大肠癌是由大肠粘膜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近几年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主要症状是便血、腹泻、腹痛、贫血、体重下降等。早期发现后,通过治疗,其5年生存率超过90%,而晚期大肠癌5年生存率不到5%。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但由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早期诊断十分困难。

  课题组对大肠癌免疫遗传、实验治疗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深入研究,发现了早期诊断大肠癌方法,取得了疾病筛选、治疗、癌变机制等9个方面的成果。课题组分析了大肠癌免疫逃逸机制,综合探讨大肠癌变性隐窝灶,早期大肠癌中P连环素、基质溶素、微血管密度、增殖、凋亡等基因或因素,分析早期或超早期大肠癌细胞的癌性演变机制,可在临床中作为早期大肠癌诊断指标,并可用于筛选易感人群,利于恶性肿瘤的早防早诊早治。对湖北地区汉族人群的大肠癌发病原因的研究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编码基因与大肠癌发病成正比。

  这项成果日前通过了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

作者: 黎昌政、高翔 2005-3-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