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显示 收起
【来源:上海文汇报】
早晨,老人们在公园、广场打太极,跳健身操,快乐地迎接太阳;夜晚,年轻人穿着球鞋,在健身房汗流浃背地放松身心。在衣食无忧的今天,上海市民对健康的投资更大、关注更多。与此同时,一张覆盖所有人群的上海社区卫生健康网络,已经在市民们的背后建立起来,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民心工程”。
2006年4月12日、11月15日,上海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韩正两度参加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主题的全市大会,明确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硬件不能追求豪华,必须把钱花在功能提高和能力建设上”,“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目的,是要让群众享受到更加方便、放心的社区卫生服务”。
上海社区医疗和公共卫生体系正在不断完善。最新统计显示,社区门急诊量已占全市总量的40%,社区卫生中心门急诊均次费用下降到108.69元,比区县医院少了52.15元;444名二三级医院医务人员来到社区中心;各区县人均预防保健费用等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低于30元;完成了300所中心村(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
降低费用,解决医疗突出问题
针对近年来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上海的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从一开始就坚持公益性质,以努力方便群众就诊、切实降低医疗费用为己任。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上海对社区医院的考核标准发生了根本改变。用北新泾社区卫生中心赵晓鸣院长的话说,“过去要考核创收指标,现在最重要的变成了社区居民的满意度。”规则一改,医生们的“出手”随之变小,以往的全套检查少见了,类似于8元钱的“血糖”单项检查等“拆零”服务多了。今年以来,上海有11个区实行了社区卫生中心的综合改革,通过建立收支两条线、全额预算管理、医保总额支付等制度,从机制上克服社区卫生服务的趋利性行为。
降低费用,就是要加大政府对社区卫生的投入。2006年11月,上海发布相关条例,明确与社区卫生中心签约的市民不但可以享受免除门诊诊查费个人自负部分,经社区中心转至二、三级医院的,还可享受门急诊诊查费个人自负部分减半的优惠。市、区两级政府持续加大对社区卫生的投入,推进药品的联合采购,实行“低进低出”,逐步降低药品加价零售差率。
降低费用,就是要强化廉价、有效的中医服务。“望闻问切”走进社区,上海的中医药工作已经渗入227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八成居民步行15分钟即可配到中药。中心城区中医药社区示范点平均每张西医处方值为116.44元,而中医处方值仅为62.11元,中医非药物疗法人均均次费用为28.72元。
降低费用,就是要建立配套综合的疾病防治体系。
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接二三级医院,下接疾病预防控制。双向转诊医疗格局已经在上海成形。今年,上海进一步强化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确保每个社区5-10万人(或新增5-10万),即由政府投建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些卫生中心的核心价值不是装修一新的外表,而是医疗服务和质量。
全科医生和全科医师团队,是提高社区卫生中心的服务水平的关键。团队模式由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和公共卫生人员组成,他们扎根社区,开展全方位服务,主动上门推行家庭健康责任制。徐汇区华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有全科医生的小灵通号码全部向社区居民公开,居民任何健康需要,一个电话就能搞定。
从今年开始,上海启动了为期5年的社区全科医师队伍的培养计划,到2010年,全市将培养7000多名全科医生,即为每2000-3000名上海市民配置1名全科医师。社区卫生服务临床岗位将全部由全科医师任职。目前,上海社区卫生中心临床医生学历为大专、本科比例已达62.4%,职称为"医师"以上比例已达79.1%。
标准化建设,切实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
郊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扎实发展,有效提高了上海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全市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全市114所乡镇卫生院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农民门诊就医70%在村卫生室。在合作医疗基金中,郊区各区县均建立了"大病统筹风险基金",对医疗费用5000元以上的大病、重病患者进行统筹补偿,切实提高了农民抵御大病风险的能力。
金山区在农村社区医疗工作中,有效地将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相结合。在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同时,组织有关人寿保险公司和卫生部门尝试建立了"政府搭台、金融创新、预防为主、市场保障"的农村疾病预防和大病保障新机制。这一新机制使农民得到了实惠。这一政府与市场"两条腿走路"的机制,给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作为上海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的试点单位,松江区洞泾镇的一大亮点在于为农民建立健康档案,跟踪慢性病、老年病,统一药品管理,签订家庭保健合同……医疗重点从治疗提前到预防,医疗服务对象从本地人扩展到外来农民工;在青浦区,全科团队下到各村设家庭病床,并对65岁以上参加合作医疗的老人实施"四免两关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