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刘振秋近日表示,我国打击医药购销领域的不正之风,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行为,新一轮的
药品价格调整工作等措施使得我国人均医药费过快增长势头得到遏制,我国去年人均门诊费首次接近于零增长,住院费用出现负增长。作为减轻群众医药负担的重要举措,政府定价范围内的药品价格调整原则上将每两年进行一次。
刘振秋表示,去年卫生部门所属医院人均门诊费用94.8元,比上年上涨了1.9%,涨幅比上年回落了2.8个百分点。人均住院费用3383.5元,比上年下降了1.1%,去年涨幅为10.9%。扣除物价等因素,门诊费用首次接近于零增长,住院费用出现了负增长。
初步分析表明,2005年以来开展的打击
商业贿赂行为,有效地打击了医药购销领域的不正之风,规范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行为,抑制了大处方、乱检查行为的发生。与此同时,国家开展了新一轮的药品价格调整工作,降低了中央政府定价范围内的1000多种药品、上万个规格剂型的药品价格,平均降价幅度达到20%,降价额达200亿元。各地开展集中
招标采购也降低了一些药品价格。此外,国家发改委等八个部门要求各地县及县以上非营利医疗机构销售药品的加价率下调到15%以内。各地也积极开展了单病种、限价试点,降低检查价格,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的价格公示,增加了医药价格的透明度。
刘振秋指出,药品费用是由用药数量、用药结构和药品价格三方面因素构成的。10年来我国药品总共降价23次,但广大居民还是感觉到看病难、看病贵。这主要是由于用药结构变化,
临床用药不合理,以及由于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个人药费负担加重等原因造成的。药品价格下降的同时医药费用却在上升,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不合理的因素。
首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创新药品大量应用于临床,例如过去治感染的只有青霉素、四环素等,现在有了更有效、更安全的头孢类抗生素等。过去治
高血压、心绞痛的常用药是降压零号、心痛定等,但是现在人们更多地使用长效药物,如洛活喜、拜新同等。这种药品结构的更新换代拉动了药品费用的上升。
其次,受饮食习惯、环境等影响,过去很少发生的疾病现在成了常见病,比如高血压、
高血脂、恶性
肿瘤等。这些疾病的发生导致了治疗费用的上升。
第三,临床用药不合理是导致人们感到看病贵的重要原因。这些不合理的用药方式包括大处方、开贵重药、滥用药等。这些都是现在以药养医的体制下引发的不合理行为。
此外,人们感到药费负担比较重的另一个原因是个人负担比例比较大。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很多群众没有医疗保险,看病、吃药靠自费。即使有保险的人,也因保险报销比例的问题,个人也要承担一定的费用。1978年后,个人医药支付的比例由过去的20%左右上升到现在的50%左右。
刘振秋认为,应研究健全医疗保障体系,通过社会共济、风险共担来解决群众个人医药费用负担过重的问题。针对一些药品降价后企业通过改变剂型、包装等方式再高价上市的现象,刘振秋表示,发改委在价格方面及时采取了一些措施。制定《药品差比价规则》是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它规定,成分相同的同种药品,在改变剂型、规格、包装后,其价格必须按照规定的比价差价执行。另外,有关部门也在积极采取措施整顿药品审批注册的秩序,相信在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下这一问题会很快得到解决。
作者:
2007-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