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显示 收起
本报记者 苑菲菲
台湾部分食品被检出塑化剂超标后,一些地方监管部门立即出面声明,称市场上尚未发现塑化剂污染痕迹。可就在日前,广州、浙江等地4企业生产的8种产品中却被曝检出超标塑化剂。这个消息扇了急着避嫌的有关部门一耳光的同时,也让我们担忧,到底。
随着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公众对食品的安全问题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感。此次台湾食品涉“毒”风波中,国家质检总局虽然通报了台湾含塑食品的详细种类和批次,但对于涉案的昱伸香料公司是否在大陆设厂、是否生产过类似的起云剂等问题却没有给出更多的信息。各省市媒体在塑化剂事件公布后,迅速在当地的各大超市展开调查,虽然无确凿证据,但也的确发现了一些与涉“毒”厂家相关的食品。
面对媒体的舆论监督,一些饮料巨头纷纷出面辟谣,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在没有进行调查的情况下,就称“本地在售食品暂未发现塑化剂”,有的地方质监部门甚至宣称,不对市民送检的食品进行塑化剂检查。
笔者了解到,为了控制和减轻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国家要求各地政府在快速反应的前提下,必须对事件本身的信息有足够的了解,并通过权威分析告知人们可能出现的事件或事件的恶化状态,引导人们提前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在此次塑化剂问题中,各方的表态也许是为了避免公众因噎废食,形成对整个行业的冲击。只是这种只避嫌而不开展自查的态度,是否会让公众更加没有信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