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专题医疗卫生改革

新医改方案:多部委的博弈 观点交锋激烈

来源:青年周末
摘要:“一个七拼八凑的捏合”,“新医改方案在走计划经济的回头路”……举11家部委之力、由9家海内外机构献策的新医改方案不日将破茧而出。此外,对于新医改能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第七套医改方案主笔、北大教授顾昕作了解释。多部委的博弈这部“演义”的基本......

点击显示 收起


  

    “一个七拼八凑的捏合”,“新医改方案在走计划经济的回头路”…… 举11家部委之力、由9家海内外机构献策的新医改方案不日将破茧而出。记者在采访中,多次听到采访对象们发出这样尖锐的批评。尽管医改专家及知情人士都刻意回避着草案背后的故事,但在他们声称“可以说”的医改利弊分析中,一部错综复杂的“医改演义”已足以成型。

    此外,对于新医改能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第七套医改方案主笔、北大教授顾昕作了解释。

    多部委的博弈

    这部“演义”的基本脉络是:2006年,4家核心国家部委各自起草了一套新医改方案,历经3个多月的讨论,这4套方案并没有协调出一个统一方案;2007年,国家委托6家海内外机构设计独立平行的医改方案,这6家机构陆续递增至9家。

    目前,据知情人士透露,新医改总体方案的草案已经出炉,该草案以北大的“政府主导派”方案为主,但总体来说是“一个七拼八凑的捏合”。

    ■4家核心部委对医改意见不统一

    1月17日召开的江苏省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透露:“医改的大体方案已经形成,估计今年3月份全国两会召开后会向社会公布,同时,有关政策、配套文件都在制订。”

    陈竺部长所说的“医改大体方案”成型的背后,有着一部耗时颇久的“医改方案演义”。

    三年前,也就是2005年的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葛延风主持的研究报告中称:“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2007年11月《财经》)这份报告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引发了关于我国医改弊端的大讨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6年9月,由发改委、卫生部牵头、11家国家部委组成的多部委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医改协调小组”)成立,全面启动了新医改方案的拟订。(2006年9月《国际金融报》)

    一位熟悉新医改背景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其实,这11家部委里,核心的就4家部委,分别是发改委、卫生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每个部委都拿出了一套方案,医改协调小组也经常在一起开会,但他们拿出来的方案都不太理想。每个部门都不是从医改应该改好的学理角度出发,而是更多地站在自己的部门立场上去考虑。这四个部门在一起,就老拿不出一个统一的意见。”

    当这样的多部委医改讨论进行了3个月后,新医改方案终于有了重大转折。

    2006年12月4日的多部委医改协调小组例会上,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首次提出题为“两层构架、双重保障”的社区医院改革,由政府全额出资重构社区卫生体系。在这项方案中,政府将为城市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埋单(几乎为100%)。城市居民凭居民身份证即可到社区医院享受几乎免费的医疗服务,政府的总投资估算为2690亿元人民币。(2006年12月《中国新闻周刊》)

    ■医改意见之争:“补供”,还是“补需”?

    据知情人士介绍:“这个(卫生部提出的)方案后来只是进行了试点,没有完全地铺开。很大的阻力在于其他几个核心部委都反对。因为4家核心部委的意见无法统一,医改小组就找了6家学术机构来接新医改方案的制订。
    这位知情者解释说:“卫生部倾斜于‘补供方’(补医院),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倾斜于‘补需方’(补患者)。这就导致了核心部委之间的博弈。而在卫生部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之间,财政部掺合了一点,发改委也掺和了一点。”

    所谓“补供方”,就是加大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投入,让医疗服务工作者收入不菲,同时保持医疗机构平价运行。这也被称为“养供方”的思路。

    所谓“补需方”,就是政府出钱,补贴民众参加公立医疗保险,从而推进全民医疗保险的实现。

    现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的顾昕在2007年5月时,还是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的教授,他是北师大医改方案的主笔,同时被媒体称为“市场主导派”的代表人物。北京师范大学的方案主张政府在新增卫生财政预算投入时以“补需方”为主。顾昕解释说,全民医疗保险非常重要。

    他的理由是:一来,有了全民医保,民众平时缴一些参保费,一年最多也就几百元,民众看病治病时只需支付医疗费用的小头,这样自然就感觉看病不贵了。也就是说,医疗费用的风险被大家分摊了,被有病的人和没有病的人分摊了。二来,有了全民医保,相当于有了团购,医保机构可以代表参保者的利益,同医疗机构进行谈判,对医疗服务进行团购。这样,医疗服务体系中的种种弊端起码有可能得到约束了。当然,是不是能真的得到很好约束,要看医保机构是不是能很好为参保者服务。

    九套方案的“捏合”

    当4个医改核心部委无法在医改方案取得统一意见时,一种新的解决办法产生了。

    2007年春节前后,医改协调小组委托6家国内外机构进行新医改方案的设计。这六家机构分别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麦肯锡和世界银行。

    2007年的四五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又加入新医改方案的设计队伍中。2007年6月,清华大学成为“第九套方案”的递交者。

    ■8套方案“过堂”,各方激辩像“一锅粥”

    目前,新医改的讨论据国内媒体报道,主要就分为两大派:一派是以北大教授李玲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派”,一派即为顾昕等人为代表的“市场主导派”。

    当记者提出想了解新医改总体方案草案出台的背景故事时,顾昕刚从机场出来,正坐在出租车上的他在电话里大声地说:“我知道你们想听故事,想知道这9家机构都在折腾什么。可这个我可不能乱说。我们和有关部门签了合同,合同里有这么一条,说这是保密的。等我们的这个合同约定解除了,我才可以说。”

    有些报刊曾经绘声绘色地援引顾昕的说辞,描绘去年5月底八套医改方案在钓鱼台国宾馆的秘密“过堂”,但是顾昕表示他从来没有接受什么媒体采访谈论这次过堂的情形,而且称“这些媒体的描绘相当肤浅”。但是,顾昕告诉本报,自那次过堂之后,各方的激辩并没有结束,简直就像“一锅粥”。

    事实上,在这8套方案经历了“激烈过堂”后,2007年6月,清华大学联合哈佛大学起草了第9套医改方案。据知情人透露,清华的这套方案和第八套人大方案一样,都是自行研究提交的,而前七套方案是应国家医改协调小组的委托而进行拟定。据1月24日的《南方日报》报道,中科院正准备提交“第10套方案”,这也意味着,中科院有可能成为第10家参与医改方案的独立机构。

    记者曾试图联系清华方案的主要参与者刘远立教授,在截稿前,刘远立的电话一直未能接通。

    ■北大两派观点交锋激烈

    目前,有不少媒体报道,新医改总体方案草案的主要思路来源于北大和复旦。

    顾昕听到这个说法时,首先表示,“尽管新医改方案的全文尚未公布,但种种迹象表明,似乎各种意见都有”。同时,他表示:“国家方案采纳了谁的意见,并不一定代表那个人的见解如何正确。我的意思是根本不应该炒作这样的事。谁说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说得对不对。”

    随后,顾昕还是告诉记者,关于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一个主流思路,应该归于“北大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他在电话那头说:“自从2005年开始医改大讨论以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出,应该建立‘全民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或称‘国家基本卫生保健制度’。这个说法的主要意思是全民看小病大部分都免费,由国家来拨钱。说白了,就是小病公费医疗体制。北大的李玲也是支持这一思路。他们的主张似乎符合卫生行政部门的意见。”

    据《南方日报》报道,即使在北大内部,也曾就医改方案意见的分歧形成“观点激烈交锋”的两派。2007年春节前,北京大学接到医改协调小组的邀请参与制定医改方案,当时医改方案的牵头人是北大副校长林建华。

    林建华在接到邀请后,召集了北大十几位重点研究医疗卫生领域的教授、老师开会讨论,确定了几个关键主题。各专家根据自己以往的研究领域分到相关专题,每两三周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思路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和讨论。这个过程中观点交锋相当激烈,原本定于2007年4月12日提交的方案,延期了约20天才得以提交。延期的主要分歧在于,医疗服务应由市场主导还是政府主导。而这套最后提交的方案,基本保持了支持“政府主导”的、以北大教授李玲为代表的一派观点。

    ■有专家称新医改在走“回头路”

    2006年10月23日下午,中央政治局举行了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讲课上,讲课的内容是介绍国外的医改经验和我国卫生事业的关系,主讲人正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李玲和卫生部门的前任官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刘俊。一般认为,政治局集体学习的主讲人,均由有关议题的主管行政部门推荐。(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

    2007年7月的《经济观察报》甚至在当时就给出了这样的结论:“业界普遍认为,这将成为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一个分水岭,政府主导已经基本定型,医改方向之争终结,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加速制定医改方案。”

    2007年12月26日下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陈竺部长在会议上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概括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新医改即将面世之际,有不少人都不太看好。据一位知情人士分析说:“政府主导派简单的说是个‘补供方’的体制,就是把钱直接投到医院里去。市场派是个‘补需方’体制,就是把钱投给我们每一个患者,通过患者自主的选择医院,实际上是一个市场经济的办法,实际上‘补需方’的方案显然更好。

    “这个医改方案走回头路了,回到计划经济那个时代了,药品贵了,就很简单地降价,看病难,就多建社区,而且是用国营资本来建社区。但他们就没想到用机制去引导民营资本来创造一种竞争的态势。这样的方式都是计划经济的方式。计划经济是再怎么定计划仍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市场经济才能创造出旺盛的需求,才能真正的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医改专家、原国家科技部“413”医保课题组组长熊茂友曾分析说:“这条‘回头路’千万不能走,低效率和腐败都不是中国医改的最佳选择。”(《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10月22日)

    ■卫生部称新医改方案不会择取某一套

    关于这套方案会不会“姓哪家”的问题,其实国内媒体也早有质疑。

    2007年10月12日,卫生部部长陈竺接受《新闻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医改方案正在紧张制订中,最终方案并不是择取某一个备选方案,而是会将多套方案融合一下,提出一套方案。

    对于新医改方案的走向,顾昕表示尚有待观察,毕竟方案的文本尚未公布。而且,他表示,不管新医改的方案细节如何,但最终十有八九是非常原则性的,把所有听起来正确的东西先集中在一块儿;至于有分歧的思路,或许是并列在一起。

    总而言之,顾昕认为,国家已经表示,新医改需要试点。如果国家能在不同的地区选择不同的配套方案进行试点,那就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同时,顾昕表示,不论关于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方向如何有分歧,但是“补需方”的思路已经成为现行的政策和制度了。政府财政将从2008年起,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最低参保补贴水平,从每人40元一下子增加到80元。可以预期,随着“补需方”力度的加强,医疗保障体系会逐渐完善,医疗体制改革有可能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至于医疗服务体系如何改革,顾昕认为,市场化是没有关系的。有了医保机构来进行团购,就有可能引导医疗机构在竞争的环境中改善服务的质量。至于那些竞争不可能充分的地区,例如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和边远地区,政府当然不仅有必要“补供方”,而且有必要“养供方”。

    但是,在大中城市、在沿海发达地区,凡是社会资本愿意而且有可能进入的地区,政府完全没有必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养供方”。如果政府认为某些服务有必要由财政来埋单,那么完全可以通过服务购买的机制找到合适的服务提供者。政府出钱,把“供方”养起来,也就是养人建机构,这种做法已经搞了五十多年了,基本不成功。“我们有很多政府养起来的事业单位,正在酝酿着改革呢?为什么‘养供方’的思路却能在医疗服务领域盛行呢?”顾昕对此表示不解。

    顾昕专访篇

    看病难难获解决

    对于普通人而言,有关新医改的内容或许不是他们最关心的。或许,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是:新医改究竟能否解决时下“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问题?当普通人遭遇突如其来的大病时,新医改能否提供抵御风险的办法?对此,记者对顾昕作了电话采访。
    青年周末:去过医院的人都会经历挂号排长队、手续繁复、医生态度不好等种种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顾昕:医疗服务的供给不足,医院缺乏竞争。

    青年周末:新医改有望解决这个问题吗?

    顾昕:现在看起来,还没有。因为现在关于新医改的改革重点不在这里。

    青年周末:在哪里?

    顾昕:现在,有的人压根就没钱看病。怎么能让他们看得起病。国家就得想辙了。

    青年周末:那现在想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辙?

    顾昕:有一个辙,也是普通老百姓很喜欢的一个辙,就是看小病免费。大家到公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去看小病,医疗服务费用(例如挂号费、检查费之类)极其便宜;药品实行零差价,也便宜。

    青年周末:这个辙落实到具体政策上是怎样一种表述?

    顾昕:“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听起来不错。但是,想不要钱,接下来会发生一些事。假定你吃饭不要钱,那开餐馆的人挣不到钱,餐馆就少了,或者餐馆里提供的食物品种就少了。接下来,也不会有人来投资建餐馆了。再接下来,就短缺了,大家还是没有餐馆吃。搞低价,甚至免费,一定会带来短缺,到头来大家看“基本的”病,还是难。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就是什么东西都挺便宜,但什么东西都没有。偶尔有些什么东西,就要走后门,也就是搞腐败。

    此外,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下自然也没有免费的医疗,这免费背后的钱谁给呢?国家来掏钱。那谁来分这笔钱呢?当然是官员来分这笔钱,上下其手的机会就有了。

    青年周末:那就是说如果看病免费,后果是回归计划经济时代的医疗服务及医药的短缺局面?

    顾昕:咱们先得相信,政府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意图是好的,但总体思路是有问题的。这是回归毛主席时代。我们现在要这么搞,肯定问题成堆。现在的人上下其手,捞得可不是当初一条烟的钱。当初可不光是我们看病要排队,而是买什么都要排队。

    ■“基本医疗”的“基本”未有明确界定

    青年周末:那新医改到底让大家怎么看病呢?

    顾昕:就是让大家小病去社区医院,别什么病都去协和看,希望如此一来,看病难的问题就解决了。

    青年周末:那得了大病呢?

    顾昕:目前的方案主张基本医疗要由国家来出资、免费,但是大病,非基础部分,不是政府出钱免费,是靠医保。但目前连什么是“基本”都没说清楚呢。“基本医疗”这四个字是在医学上没有定义的,在医疗政策上也含含糊糊。

    曾经提出了一个叫“基本医疗服务包”的课题研究,这个“包”已经研究好久了,课题费砸了好多,但“包”里究竟有什么?到现在还不清促,或者保密。总之,我们不知道究竟什么病算小病,能大体上免费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小病搞不清楚,大病自然也不清楚。

    新医改提出要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在城里,就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大病以及大病门诊。我担心这一保险保的医疗服务,同刚才介绍的社区提供的、大体免费的所谓“基本医疗服务”,在衔接上出现问题。搞得不好,如果某位仁兄得的病不大不小,那么社区会推给保险,保险可能再推回给社区。



作者: 2008-2-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