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行业资讯专题药品价格

遏制药价虚高仍需重拳打击医疗腐败

来源:医药网
摘要:在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控制医药费用”被列为今年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点。他们认为,当务之急仍是继续加大对医疗腐败的打击力度,弥补监督体制空白,完善招标机制,从源头上根治医疗腐败现象。——医疗腐败竟成一种“行业病”背景案件:最近,四川省严厉打击医疗卫生系统腐败行为,查处一批涉案金额近千万元......

点击显示 收起

    在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控制医药费用”被列为今年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点。那么,如何有效遏制药价虚高问题呢?两会代表委员纷纷为此建言。他们认为,当务之急仍是继续加大对医疗腐败的打击力度,弥补监督体制空白,完善招标机制,从源头上根治医疗腐败现象。

 

    ——医疗腐败竟成一种“行业病”

 

    背景案件:最近,四川省严厉打击医疗卫生系统腐败行为,查处一批涉案金额近千万元的典型案件,128名医疗卫生系统医务人员受查处,其中包括36名是卫生系统的领导干部和医院院长、副院长。

 

    代表抨击:对一般行业来讲,吃回扣、拿红包、收提成等腐败现象应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为,只有极少数人才敢铤而走险。可是,在医疗卫生系统,医疗腐败竟然在局部地区成了一种流行的“行业病”。

 

    医疗腐败现象已广泛存在多年,所以许多人都见怪不怪了,一些医院和医生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许多受贿行为都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通常是“一对一”或者“单对单”。可是,一些医疗腐败案却不然,他们的受贿行为几乎是在“半公开”的状态下进行的。

 

    目前的药品招标制度也难以约束医疗腐败的发生。据上述案件的查处,有一种名为“典沙”的药品,每支出厂价为13元,招标中标价为每支33元,而“典沙”药商给医生的处方回扣费是每支8-10元,另给科主任1元/支,药房统方费1元/支,扣除这些“回扣”支出,医药代表仍有每支8-10元的利润。他们所获得的巨大利润,无疑都转移给了患者承担。

 

    ——把“潜规则”当成了“合法”获利

 

    背景故事:某县一名医生在涉嫌收受贿赂而被依法逮捕时,他竟然不断地大呼“冤枉”,说他是看见别人都在收回扣后自己才收的,并质问为什么只抓他而不抓别人。

 

    代表分析:医生们在收受回扣时虽然回避了患者,但在医院内部却是公开的:医生与医药代表甚至还可以讨价还价,最后定下回扣比例。医药代表则毫无忌惮地在上班时间、在医生办公室,当着众多医生和护士的面发放回扣款,完全是一方“明目张胆”行贿,一方“泰然处之”受贿。

 

    在一些医院和医生眼里,原有的“潜规则”已变成了公然的“合理”行为,并由此建立了一整套固定的收受回扣作业流程:医生开处方-药房统计提供数据-医药代表将数据交公司核对-药品经销公司定期按数据计算回扣-医药代表给开处方的医生发放回扣。

 

    这些涉案医生往往认为他们收取的药品回扣是他们付出的技术或劳务所得,且从众思想严重,觉得“你拿我拿大家都拿”,凭什么自己不拿。而此前相当长时期内,并没有医院或医生因收受“红包”而受到查处,使他们存在很大的侥幸心理,有的甚至根本没有认识到这是违法行为。

 

    ——弥补监管空白,加大打击力度

 

    背景政策:“加强对药品、医疗服务价格监管。规范医院、医生的医疗和用药行为,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医药费用。”(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代表建言: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已显示了政府打击医疗腐败、遏制药价虚高的决心,建议尽快完善监管体制,通过控制药品利润、加大打击力度来遏制医疗腐败愈演愈烈之势。

 

    一、控制药品中标利润,完善药品招标制度。建议药品招投标委员会、物价部门、卫生部门在确定标价时,将药品的中间环节利润控制在较为合理的范围,如20%-30%,使药商没有更多的利润,也就不可能有行贿的物质基础,实现相对公平竞争机制。

 

    二、加大监督打击力度,填补监督空白。建议通过建立“医疗系统行贿、受贿不良记录数据库”(包括招标委员会等相关人员),对违规收受红包、回扣者列入“黑名单”,永不录用并予以通报或在医疗系统进行公布。对送回扣的药品经销单位,取消其在各医疗机构经营权,不得参与国家药品招投标。同时,严格控制医生的处方权,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医生开处方的情况进行抽查分析,采取有力措施杜绝医药代表进行医院促销。

 

    三、改革医院行政和财务管理体制。取消医院内部科室与医务人员收入分配直接挂钩的经济承包办法,规定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同类要优先选择低价品种,医务人员使用治疗效果相当的药品时优选优价品种,不得开单提成等“警戒线”,严格管理医疗机构医药费用。要求采购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等物资必须经集体研究决定,医疗机构领导主要履行监督职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得介入药品采购具体工作。

 

作者: 20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