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健康生活两性手册孕与育人工流产

人工流产 想好了再做

来源:新浪健康
摘要:所谓“流产”,一般是指胎儿在12周以前,无法在母体内继续存活并且脱离母体。如果是因某些理由,以医学方式将胎儿及胎盘组织取出母体,即为人工流产。目前常见的人工流产方式如下:1、真空吸引术:以吸引方式取出子宫的内容物。2、子宫扩刮术:以不同的金属棒,逐渐扩张子宫进口后,刮除子宫内胎儿及内膜组织。...

点击显示 收起

  所谓“流产”,一般是指胎儿在12周以前,无法在母体内继续存活并且脱离母体。如果是因某些理由,以医学方式将胎儿及胎盘组织取出母体,即为人工流产

  目前常见的人工流产方式如下:

  1、真空吸引术:以吸引方式取出子宫的内容物。

  2、子宫扩刮术:以不同的金属棒,逐渐扩张子宫进口后,刮除子宫内胎儿及内膜组织。

  3、子宫扩除术:方式类似扩刮术,用于妊娠中期,将胎儿夹碎后取出。

  4、口服药物流产:近年来逐渐盛行,用米非司酮合并米索口服终止停经49天以内的早孕,使之自然流产。

  后遗症时有所闻

  任何手术皆有可能发生并发症或危险的情况,虽然人工流产只是一般所谓的小手术,但并非简单的手术。粗暴或不正确的操作往往招来严重的后遗症:

  1、子宫穿孔:妊娠周数愈大,危险机率愈高;流产次数愈多,穿孔机会也愈大。其它如子宫位置、形状异常或以前动过手术的子宫(如剖腹产或肌瘤切除)皆有较大的穿孔机会。

  2、子宫颈或内膜粘黏:在进行子宫扩刮术时,如果刮的太粗鲁,导致子宫颈或内膜受伤、发炎,就有可能产生术后的子宫颈或内膜粘黏、并会引起月经异常,如无月经或月经量过少。严重者会在以后产生不育症的情况。

  3、不完全流产:如果手术施行不完全,少量胎儿组织残留于子宫内,可能影响子宫收缩而造成持续出血或造成粘黏、感染等情况。最好再仔细做一次手术清除残余的组织。子宫的位置或形状不正常,一般比较容易造成此后遗症。

  4、细菌感染:如果器械消毒不完全,或是手术者本身未注意无菌过程,即可能造成子宫内感染,甚至继续往上传染侵犯输卵管及骨盆腔,严重时会造成以后容易宫外孕或不孕的后果。

  5、子宫颈受伤:在扩张子宫颈口的过程,如果不小心,或扩张速度太快,都有可能造成子宫颈的损伤,并造成以后怀孕较容易流产的情形,尤其是第一次怀孕或尚未生育过的妇女比较容易发生。

  6、实行麻醉时可能造成吸入性肺炎或呼吸停止的状况。

  7、口服药物流产方式,虽然没有上述的后遗症,且能避免一些妇女身心伤害的副作用,但仍需注意有可能大量出血及不完全流产的问题。手术前的认识

  了解人工流产可能造成的后遗症,也要知道如何来减少及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并促成早日复原状态。

  1、必须先确定是子宫内怀孕,知道胚胎大小及位置,排除掉子宫外孕的可能。

  2、手术前六小时保持空腹的状态。3、对麻醉药物过敏,或有心脏病、肝病、血压不正常者,应该先告知医师。

  手术后的调养在术后方面,虽然不必像坐月子般的调养、但也要注意下列事项:

  1、多休息:一般最好休息两三天以上,流产后两周内避免剧烈运动或性交,尽量不熬夜,才可以缩短复原期。

  2、术后如有持续的高烧(三十八摄氏度以上),应尽速回诊治疗。

  3、流产术后一周内应避免坐浴,以淋浴为主,并禁止冲洗阴道内部,保持外阴部干爽即可。

  4、饭食调养:注意均衡的饮食,尤其要摄取富含蛋白质及铁质的食品,如蛋、瘦肉、菠菜、猪肝等。其次要注意不可立即服补酒,如麻油鸡酒、人参、当归药酒都宜在一周后才食用,因为可能影响子宫收缩,增加出血的问题。

  5、手术后两周如果行房,应该采取避孕措施,以免再度受孕。

  6、如果怀孕周数超过12周以上,则最好延长休息调养的时间,并且也不能忽视心理的复原。

  一般来说,人工流产后最好要等1年后再怀孕为好,如有特殊情况,至少也要等待半年后再怀孕。因为各种人工流产都要进行吸宫或刮宫,以便将宫腔内胚胎组织清除干净。在手术过程中,子宫内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术后需要有一个恢复过程,如过早地再次怀孕,这时子宫内膜尚未彻底恢复,难以维持受精卵着床和发育,因而容易引起流产。另外,人工流产后的妇女,身体比较虚弱,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正常,如果怀孕过早,往往因体力不足,营养欠佳而使胎儿发育不良,或造成自然流产。

  人工流产是避孕失败后一种迫不得已的补救措施。一般来讲,偶尔作一二次人工流产对妇女的身体健康并没有什么不良影响,但除了生理上的有可能出现的后遗症外,心理上所留下的疙瘩也常是许多女性挥之不去的阴影。总之,人工流产不宜多做,否则对健康会产生不利影响。万一必须进行人工流产时,切记要找合格及有经验的妇产专科医师,以免因不当的处置造成终身的遗憾。

作者: 佚名 2004-9-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