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健康生活女性人物流行设计师

邓玉萍走出新天地

来源:www.51fashion.com.cn
摘要:邓玉萍,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服装专业讲师。从接到“柒牌中华立领杯”首届时尚中华创新设计邀请赛的通知到大赛结束,这段经历让她记忆犹新。邓玉萍来北京参赛那天,早上9点50分的飞机,凌晨4点钟还在工作室里赶做参赛服装,这在她以往参赛经历中没有过。因为参赛服装制作花费的工时相当多,而且绣工很重,制作用了20人,......

点击显示 收起



  邓玉萍,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服装专业讲师。从接到“柒牌中华立领杯”首届时尚中华创新设计邀请赛的通知到大赛结束,这段经历让她记忆犹新。邓玉萍来北京参赛那天,早上9点50分的飞机,凌晨4点钟还在工作室里赶做参赛服装,这在她以往参赛经历中没有过。那些日子,她早晨6点半起床,8点到12点半上课,中午又赶到工作室做衣服,直到凌晨回家,这样持续了15天。因为参赛服装制作花费的工时相当多,而且绣工很重,制作用了20人,连学生都来帮忙。不过辛苦换来的回报是丰厚的,她以“国色衣香”系列作品一举获得本届邀请赛的女装设计金奖和配饰特别奖。
我的设计在面料上

  我在面料再造基础上又研究面料的再装饰,整体上面料有图案与色彩的渐变,又更加立体和质感,达到了材料的创新。

  记者:这次以历代宫廷服饰为主题的参赛服装在很短的时间完成的,这与你平时的积累很有关系吧?

  邓玉萍:对。中华元素都比较容易想到的是龙、凤、牡丹,这些演绎得也很多,要再从中找突破比较难。于是我就想到了花边。以具有壮族特点的花边演绎宫廷服饰,既华丽又有地域文化特色。

  我的设计工作室主要做订制晚装和演出服。半年前有个演唱壮族大歌的歌手要到北京参赛来订做演出服,她要求服装有壮族的特色但看起来又不是壮族的,于是我为她设计了花边拼缝的大礼服裙。

  这次设计的服装就源于半年前的构思,我在这组服装中用了大量的花边拼缝,进行面料再造。其实两年前我就有这样的想法,一直没有实施,因为这些花边不适合教学上和生活装上应用。
记者:这次用的花边你是如何寻找的?

  邓玉萍:南宁的辅料市场中有很多少数民族的花边。每天中午下了课,先冲到工作室向服装制作人员交代一下工作,就去材料市场。服装制作了15天,我就去了15天材料市场。每条裙子颜色不一样,每次针对一种色调去寻找大大小小的花边。把花边拿回来还需要排列。

  记者:怎样运用这些花边呢?

  邓玉萍:我的这组设计共6件裙装,衣服都是由小到半厘米,大到2-4厘米宽的花边拼成的面料,用了大约上百种。我很喜欢这些花边,它们本身有细腻内在的东西,而且色彩变化丰富,由这样的花边拼缝成大效果但又有微妙的变化的面料,我很喜欢。服装创新表现在款式、面料、结构和工艺4个方面,我紧紧抓住了面料创新。不过用花边时我的心里还是没有底,因为是这次是以中国历代宫廷服饰为灵感,而不是少数民族服装。

  记者:在设计上怎样实施的?

  邓玉萍:我的设计重点在面料上,款式设计很简单,只用了唐朝裙腰高束的服饰特色,用简洁、大气的线条来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设计点,我认为这也是能得金奖的原因。做肌理难是因为表现容易乱。不能服装整个面上只做一种肌理效果,要有色彩的变化、肌理手法不同,整体看服装要有型。突出一个重点,如果每个点都想突出最后就是没有重点。

  我的时间全部花费在考虑如何把几十种花边运用在一件衣服上。每天花半天到一天的时间研究排列花边如何好看,怎样成型。因为花边组合得不好就会很俗气,或者看起来比较有乡土气息。花边拼缝出的面料近距时还可以,但距离远了看就缺乏宫廷华丽的感觉,所以我在面料再造基础上又研究面料的再装饰。用几十种人造的珍珠、钻石和亮片对花边面料进行点缀。整体上面料有图案与色彩的渐变,又更加立体和质感,达到了材料的创新。

  我特别喜欢黑白版画,用最简练的艺术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也喜欢肌理构成。
记者:你的设计达到了创新与实用的结合,更符合现代的审美。

  邓玉萍:是的,比赛完很快就有电视台的人与我联系,他们想以这种花边裙装作为主持人的着装。我可以做花边拼缝的小礼服和大礼服,在款式和色彩上进行变化,可以做这样风格的服装。不过因为做老师,我的时间有限。

  我一直在教授面料再造的课程,也写过这样一本书,半年前出的,名叫《服装设计中的面料再造》。书里谈面料再造以另外的形式,没有涉及这次的花边再造,因为一年前就交了书稿。一般我们在市场上买的面料是平整的,缺乏肌理效果,我把它们做立体了,用不同的手法,这在我的书中写了很多。书上的比较理论性和教材化,这是我的教学上的经验之谈。

  记者:你的专业背景与后来从事面料再造的教学与实践有关吗?

  邓玉萍:我大学学的是版画专业,现在我设计服装注重整体性与此很有关系。我特别喜欢黑白版画,它用最简练的艺术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我也喜欢肌理构成。我的第一个设计作品《素描人生》就是以黑白灰色调构成的,后来的作品用到色彩,但是我比较喜欢做肌理效果。

  记者:你做面料再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邓玉萍:五年前我参加第十届兄弟杯大赛,就用了面料再造。这就是作品《素描人生》,我用毛线和呢料,把它们解构重组、装饰,再缝制在衣服上。后来参加益鑫泰评选的作品没有获奖,但也是从面料再造入手,第十届全国美展获得铜牌的作品也是同样,但用的是薄和轻盈的雪纱。我参加的这四个赛事都是以面料再造为设计点,但用的材料、色彩和风格完全不一样。

  记者:作为教师你为什么会多次参加大赛?

  邓玉萍:我选择参加大的赛事,首先是想思考一些东西、做一些东西。其次,在参赛过程中与其他选手交流,从他们的作品中学习优点。当年我参加第十届兄弟杯大赛的时候已经30多岁了,我和凌雅丽就是从兄弟杯大赛相识并成为好朋友,我们一起参加益鑫泰评选到全国美展。从她的身上我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她做事兢兢业业、认真的态度。第三个原因,我只有参赛机会才能去参加时装周,这样也给学生做个榜样。

  记者:这次参赛看其他人的作品感受如何?

  邓玉萍:我去参赛是为了学习他人的长处,我对学生们也这样说。这次参赛的女装中我很喜欢一组黑色服装作品,它是以结构方式表现的,很现代。在比赛现场我对学生说,这组作品只是不应该参加这样主题的大赛,但它在结构设计上寻求创新,时尚、大气、很酷。我不仅喜欢做自己的风格,也喜欢多种风格,因为作为教师教学生不仅是如何在面料上创新,而且是在结构、工艺上创新.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创新要从灵魂深处、从精神上去体现。中国的设计师演绎得很全面或者到位很难,包括我们的前辈、我们这辈以及我们的学生,有长的路要走,很多东西值得研究。

  记者:创新设计好讲,但如何落实在实际中?

  邓玉萍:结构和工艺这两种创新用得比较多,因为容易实现。在实际服装制作过程中,一般设计师购买市场中现有的面料,所以更多的是在结构与工艺上进行设计创新。如服装合体修身,通过结构线转移的方法实现等等,结构上的变化。不同的工艺特征达到不同的风格,近几年在这方面展开的研究比较多。面料创新相对比较难,对制作工艺有要求。不过如今在面料上创新已比较多,很多面料经过再造、装饰。

  记者:现在学服装设计的学生是如何看待和学习中国传统或者民族东西的?

  邓玉萍:广西有多个少数民族,有丰富的民族服饰文化。我们学校的教学就是围绕做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展开的,我们每年会带学生下乡采风。但总体来说,现在的学生包括设计师在知识面上还是比较窄的。讲到对传统的创新,比如民族元素,学生只是从肤浅地理解,设计出来的是表面性的造型、图案、色彩。现在我们看到有时尚感又有内在精神文化的服装很少。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创新要从灵魂深处、从精神上去体现。中国的设计师演绎得很全面或者到位很难,包括我们的前辈、我们这辈以及我们的学生,有长的路要走,很多东西值得研究。

  记者:学生学习传统的东西多吗?

  邓玉萍:传统的东西有学习,但是到了三四年级学生的技能包括社会交际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很重要。服装从设计到生产需要一个团队去完成。所以我们现在的教学是前期教授传统,之后是讲创新,最后阶段是综合能力的培养。设计师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很重要,学习设计必须结合市场。像我们这样做老师也要做衣服,结合市场,否则教课就成了说教。

  记者:在面料创新上下一步你有什么计划?

  邓玉萍:我不是凭空想象进行面料再造。我要看到实物引发自己很多的想法。通过看材料再去想创新,而不是有想法再去找材料,这样会很被动。我平时很喜欢逛材料市场,发现新的面料、辅料和装饰材料出来,与服装没有关系的材料我都会想办法把它们进行创新应用。

  记者:你是否考虑过把民族花边拼缝做成一个系列产品?

  邓玉萍:这次比赛完,我的一位刚从美国回来的朋友对我说:“你一定要注册商标。”我还真不知道如何去做。我的工作室从1995年开始做套装订制,1996年推出一系列以亚光的花边做图案局部装饰的服装,非常好卖,一直卖了两年,到现在这衣服还有人穿。国外设计师条件好,他们可以订制的面料,而我们是在买来的面料基础上进行再处理。我们的条件有限,相信今后会好的,我比较乐观。

作者: 2007-5-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