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健康生活养生保健四季保健春季生活

立春之后乍暖还寒宜捂“首足”保暖养生

来源:食品科技网
摘要: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春季穿衣应注意“下厚上薄”,把握“8、15”原则。...

点击显示 收起

初春悄然而至,气候渐渐回暖。虽然冷空气被春日暖意逐渐逼退,但在早春换季之时,生活健康方面的小问题也随之而来。“穿多了动动就出汗,总感觉腰酸背疼”,“天气回暖了,人反而没精神,爱犯困了”,“想换上轻盈的裙装,又怕受凉生病”…初春乍至,这些小问题让不少市民感觉不适应。专家说,初春时节,季节交换,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也发生着变化,建议市民合理饮食,适当“春捂”,多活动活动筋骨,别让疾病乘虚而入。

   民间有句俗语说“春捂秋冻”,孰不知,“春捂”的“捂”也是有讲究的,由脚到头“捂”个严严实实可能适得其反。

    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春季穿衣应注意“下厚上薄”,把握“8、15”原则。如果昼夜温差大于8℃,那么上衣可以根据天气状况穿得稍微薄一些,但是下身衣物先不要减;如果每日平均温度持续稳定在15℃以上,人体已能适应后就可以不“捂”了,以避免上火,血压升高。

    春捂要把握时机。在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是春捂的最佳时机。因为许多疾病如感冒、消化不良等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因此,妈妈在冷空气来临的前一两天就要适当给宝宝增添衣物了。

   乍暖还寒宜捂“首足”

    对于春捂,医生的建议是注意捂两头,即重点照顾好“首足”两头。由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早晚低温,细菌病毒活跃,人容易生病,重点“捂”头颈与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女性如果过早换裙装,会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春天还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感染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养。不忙脱衣,“春捂”得法,可有效减少发病几率。


    “春捂”应该注意什么?

    减少衣服不要急

    春季气温回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们常常不能准确预测气温变化,再加上气温可能出现忽高忽低的现象,更容易导致感冒、支气管炎等疾病发生,甚至使原本身体的疾病更加严重。因此,不宜过早脱掉厚衣服,注意保暖。

    “倒春寒”别小看

    春季是常见病的多发季节,特别是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类风湿关节炎等过敏性疾病,一遇到气温突变,或者粉尘飞扬,症状就会出现;再加上“倒春寒”往往容易让身体抵抗力下降,因此不可小视,应该在平时生活中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保暖适当莫捂过头

    生怕孩子着凉生病,父母们经常让孩子穿着臃肿的衣服在户外活动。年轻爸妈们更是用小棉被,把婴幼儿捂得严严实实。医生提醒父母,“春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捂过了头,同样对健康不利。

    春捂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强调脱衣要“递减”,即衣物增减既要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也要根据自身的体能素质。春季气温日差较大,早晚较冷,此时可适当捂一会儿。而晴日的中午时刻,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可适当减衣服。一般来说,春季可以让居室温度适当高一点,被子也要适当厚一点。

    当南方地区步入3月或北方地区进入4月的时候,天气明显有些热了,如果这时还穿着棉衣,就会超过身体的耐热限度,体温调节中枢就会适应不了,同样对健康不利。尤其是长江流域,春季空气湿度较大,如果捂过了头,还容易诱发中暑。因此在增减衣物时,最好先听听天气预报。天气转热后,有些人还穿着很多衣服,甚至捂出了汗,冷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由于孩子好动易出汗,更不要捂得太多,出汗后骤减衣服很容易受凉感冒。要让孩子增加户外活动,以增强适应能力。而婴幼儿需要逐渐适应外界寒暖的变化,如果暖被厚衣捂得太多,宝宝需要调节体温就要出汗。而体液过多消耗,就更不能适应寒冷刺激。

    此外,我们脱衣服还要学会递减,羽绒服、棉服别急着脱,可以从里面的夹衣慢慢脱起。初春昼夜温差比较大,如果早晨出门前看到天气预报说温差在8℃或者更多,那就要加件衣服。中午暖和了,可以再脱掉。

    那么,什么时间不用再捂了?需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昼夜温差开始小于8℃,而且白天的气温能达到15℃以上,一般来说,15℃就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了。此时,气温已经相对稳定,我们就可以脱掉沉重的冬衣,迎接温暖的春天了。


    1、饮食 少酸多甘,增摄维生素和无机盐

  春天的气温变化较大,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开始活跃繁殖,饮食上不注意也给了病毒可乘之机。

  春季饮食应侧重有杀菌防病功效的食物,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无机盐。首先,要少吃酸味食物,多吃甘味食物。因春季肝气旺盛,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病症,酸味食物会使肝功能亢奋。所以多吃一点大枣和山药,不仅健脾胃,还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

  第二,注重高钙饮食,多补优质蛋白质,如鸡蛋、鱼类、虾、牛肉、鸡肉、兔肉和豆制品等,以增强抵抗力;

  第三,增加维生素和无机盐的摄入。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红柿等新鲜蔬菜和柑橘、柠檬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萝卜、苋菜等黄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具有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黏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可抵抗各种致病因素侵袭;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也应适当多食用,如芝麻、青色卷心菜、菜花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2、运动 每周三次每次半小时

  春天宜多做户外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但运动过度也会使免疫力下降。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博士汪黎明介绍,国外的研究显示,春季每周3次的有氧运动比较合适,太高强度与密集的运动,反而会让免疫力下降。血液检查发现,每周运动5次者,免疫细胞数量竟减少33%,每周运动3次者则无改变。所以春季每周运动3次,每次30分钟的有氧运动能达到保健效果。

  汪黎明说,春季运动,节奏比较慢而且运动量不大的方式应该成为首选,比如爬山、慢跑、步行和做广播体操等。初春乍暖还寒的气温条件下,身体活动量过大、出汗过多,一旦被冷空气侵袭又没有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很容易受凉感冒或诱发各种呼吸道疾病。在锻炼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让肌肉和韧带充分放松,防止因为运动量的突然加大而造成肌肉和韧带损伤。


     3、不忙减衣


     4、上薄下厚

    人的阳气根于肾,春季随着阳气回升,肾中阳气也会逐渐升发,而肾居腰府,阳气从此向全身散布,一旦有风寒入侵,阳气就会被困于下,使腰以下的血液循环受到阻碍,出现腰膝酸软、疼痛麻木等症。因此,初春时节,下身的裤子、袜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点、暖和点,不要换得太快,脱得太早。有的年轻女子初春时节为了美丽,早早地就换上了裙装,致使关节疼痛,行走不便,这在门诊上可经常见到。而上身略减则无大妨碍。

     5、积极保护

    春季是常见病多发季节,也是过敏性疾病的高发日子。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的人,一遇到气温突变,或花絮拂面,或粉尘飞扬,旧疾就会复发,甚至加重,此类病人要积极保护自己的身体。患呼吸道疾病的人,出门要戴口罩,少到公共场合去;患关节疼痛的人,要保护好自己的关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更不可忽视“倒春寒”的影响,“避风如避箭”这句话,要时刻记在心上。


作者: 2012-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