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健康生活运动健身分类健身太极拳

陈照丕太极拳见解(四)

来源:39健康网
摘要:这第二段练的是中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腰为根节,,在实用上就是肩,肘,胯,靠,用中节电打败人的方法。练第一阶段时,就是承上启下,接骨斗旬,需要细心揣摩。第二阶段在运动时,就不能再细心揣摩,如果再细心揣摩,那就犯了心想到哪里,哪一部分动,其他的部分却不辅佐,所以在第二阶段练习时要不假思索,不犯意疑......

点击显示 收起

  这第二段练的是中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腰为根节,,在实用上就是肩,肘,胯,靠,用中节电打败人的方法。练第一阶段时,就是承上启下,接骨斗旬,需要细心揣摩;第二阶段在运动时,就不能再细心揣摩,如果再细心揣摩,那就犯了心想到哪里,哪一部分动,其他的部分却不辅佐,所以在第二阶段练习时要不假思索,不犯意疑,不期而然,就是心到意随,动于自然。这第二阶段没有十年就不能完成这十三个字的标准。这十三个字如果完成,有什么特点表现?就是丹田发沉,膀胱发热,足跟发重,头顶发悬,肌肤发胀,手指发麻,有这些特点表现,第二个阶段功夫才算完成。这时候还不能算成手,这才算是外形和内气结合起来,再练,就可以离开老师,不走弯路,学人规矩不能学人巧,巧是由功夫得来的,跟老师学会规矩之后,要千回万变多多演,功能熟时巧自生,逐渐用功夫,慢慢往第三阶段发展吧。

  第三阶段功夫,完全浑圆一气,刚柔相济,大圈与小圈相结合。第三阶段有十六字的标准,就是“缓慢柔活,平稳舒展,连绵不断,呼吸自然”。“缓慢柔活”就是练到至柔与至刚相结合,练到圈最小啦,人看不见了,圈至五脏百骸,肌肤毫毛之内练时越慢,到发用时越快,就是静如山岳,急如闪电,如速雷发之而不及掩耳,如拉弓放箭,不把弓弦慢慢拉圆,使弓背上有力,就是发箭也是不行的必须把弓弦慢慢拉圆,使弓背上有力,与弓弦结合起来,将来发用时其快无比,力大无穷,所以用圆慢柔活完全是这个意思。这就是蓄劲如开弓,出劲如放箭的方法。“平稳舒展”的意思就是在运动时,姿势大方好看,美观自然,就是运动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心领神会,意到劲随,拳内奥妙无穷尽,功夫到时自通神。“连绵贯穿”就是在运动时有缠丝劲,连绵不断,用意不用力,意断劲不断;贯穿就是练拳如九曲珠意思。“呼吸自然”就是练一趟拳下来,气不发喘,面不改色,谈笑自若,完全用的先天自然之气,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力大无穷的表现。有以上这些表现,这十六个字的标准才算完成。这第三段的功夫就是练到化境,猛打猛甩,猛起猛落踢腿打脚,肩肘胯靠等式都溶化到里面了。外边看不见,内里是力大无穷。外行人看不见,内行人才能看得出,将来发人时,撞着何处何处击,出也不知丢又丢。

  第三阶段功夫练成后,特点表现是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五脏六肺得到润泽,再以消化,饮食,怯病延年。就是练到浑圆一气,浩然之气,先天之气,这个功夫是无穷尽的,终身练功不能尽其妙,就是练一层功夫得一层奥妙,就是一层深一层。如果停止不练,拳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之则有,不学则无,学到妙处时人所不知独我自明。只可神会,不可言传,不言传怒是保守不传,而是不能把其中奥妙完完全全的说出来。

  十一,打太极拳问答

  (1)打太极拳慢的对还是快的对?

  打太极拳不在于快或慢,而应当是快而不乱,慢而不散。什么是快而不乱,慢而不散呢?拳不管练的再快,必须外形与内气结合起来,以内气来摧外形,气到形到,形是随气而动,这样运动就是快而不乱,这样快才对。如果在运气时,气到形不到,形到气不到,不是气过于形,就是形过于气,这样练就是快而乱,快也不对。慢而不散,就是在运动4,外柔内刚,外如处女,内如金刚,静如山岳,稳如泰山,就是用蓄劲而待后发,这样练就是慢而不散,练慢也对。如果犯上重下轻,外散内空,手到身不到,身到气不到,气到形不到,一盘散沙,这就是慢而散,这样练慢也不对。打太极拳主要是完整一气,刚柔相济,变化无穷的道理。

  (2)打太极拳用气对还是不用气对?

  打太极拳应当是不用气,轻而不浮;用气沉而不僵。这样练用气对不用气也对。如果不用气,轻而浮,用气沉而僵,这样用气不用气都不对。什么是轻而不浮,沉而不僵?无论是举手抬脚,如棉裹铁,轻而自然,这就是轻而不浮。用气不是用笨气,死搬硬套,用气用的是先天自然之气,带有灵活性的,这样练就是沉而不僵,否则都是不对的。

  (3)说陈式太极拳是大架,杨式是中架,吴式是小架,这样说法对不对?

  这样说法是不恰当的。陈式太极拳初学时,虽然是由大架入手,但因其是刚柔相济,千变万化,是忽大忽小,忽有忽无,忽隐忽现,忽刚忽柔,变化无穷的。所以说,陈式太极拳,大架也可以收成为中架,中架也可以收成为小架,把太极拳说成为死的是不对的。

  (4)打太极拳,应当先由刚入手,还是先由柔入手?

  打太极拳按规矩还是先由刚入手,练成功后,自然成了刚柔相济,但是教人时,必须灵活掌握,要因人施教,因身体强弱施教,切不可千篇一律。如果教青壮年人,必须由刚着手,不然就没有基础。如果教有病的人,身体弱的人或老年人,他们不能学那一层刚的功夫,那就教他们由缓慢着手,把身体练强壮之后,再学太极拳第二趟,把那一层功夫补起来。为什么不叫他们先由柔着手,而是有缓慢着手,因为打太极拳柔是很宝贵的东西,很不容易练出来。年老体弱者,初学者是有缓慢着手,而不时由柔着手,柔是多年功夫,千锤百炼才能得到。如化一块铁,本来里面有粗质,,经过铁匠用炉打一火去一层粗质,结果把粗质打完,就成了铁精。等于太极拳初学时纯刚无柔,练一层功夫得到一层柔,把功夫练成后,才能得到刚柔相济的奥妙。所以打太极全是最不容易把肉练出来的。因此说,教身体弱的人先由缓慢着手,,待身体练强后,再进一步练刚。最后练成外柔内刚。否则单纯无柔软,那就是外散内空,决不是柔。有人打太极拳由缓慢入手,练数十年功夫,掌无拴鸡之力,就是由缓慢着手没有基础吃的亏。

  十二,打太极拳必须知道什么是迭法

  打太极拳全在用迭法,不懂迭法枉徒劳。什么是迭法?就是刚柔相济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无穷的。很难用文字全面的写出来,现仅大概指出几个标准:

  (1)沉肘松肩,含胸塌腰,心气下降,呼吸自然,如果练的周身关节僵的跟铁棍一样,如死蛇躺地,直棍一条,没有变化,那就不成太极拳了,学者要注意。

  (2)虚实分明,周身相随,引劲落空,借力打人,如果不能虚实奉命,就不能借力打人。

  (3)不进不能引,不引不能空,不空不能击。这就是与人交手时,忽刚忽柔,忽有忽无,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方法。

  (4)蓄要蓄得紧,开要开得尽,如卷炮,炮卷得越紧,崩得越响。练拳蓄得越紧,,近来发出的劲越大越有力,发人越远。要蓄得紧,就是周身之气团聚不散,不是把两肘夹住,如绳捆住。开得尽,就是把蓄的劲达到手指,直到手指发麻发胀,就算开得尽。不是把两只胳膊展得很直,没有灵活性的道理。

  (5)远打一丈不为远,近打只在一寸间。远打一丈不为远,就是在用发劲时,不要探身打人,如好教师不打跑教师,他跑得很远,你要追他去打,也是有失败的。近者只在一寸间,只在一寸之内,发人圈最小最小,将来发人是最有力的。

  (6)我守我疆莫失界,一失界,魂飞魄散,就是在发人时,沉着松劲,用中定之法,决不可失于中心,发不着人,自己就会落空,有栽倒的危险。

  (7)身如弓弦手如箭,灵机一动鸟难飞。就是蓄劲如开弓,出劲如放箭的方法。就是在发人时,不是用气力去打人。灵机就是裆内有弹簧力,一动发于四梢,人自然就会栽倒。

  (8)全体空灵,应变有才。就是练太极拳有三空:手心空,脚心空,胸心空。也就是上虚下实,外柔内刚,灵活运用之法。舍己从人,随机应变,没有一定的方法,使人不知道我的劲,我独知道人的劲,拳术加战术。如同打仗的游击战术,好去钳子包围敌人。

  (9)纵放展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採更难移。倒步退步虽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滚拴搭扫灵微妙,内腾巧取有谁知,全体空灵无缝隙,声东击西要熟知,上拢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藏头盖面天下有,钻心剁肋世间稀,教师不知个中理,难得武艺论高低。以上这些迭法,没有功夫的人,看过如纸上谈兵,无济实用,功夫纯熟的人,就知道言之不谬也。

  十三,什么是太极拳精华,什么是糟粕?

  有了抽扯之形,提拔之意,有了直线,有了平面是不对的。

  (2)完整一气是对的,一盘散沙是不对的。上虚下实是对的,外柔内刚是对的。上重下轻,外散内空是不对的。

  (4)大圈和小圈结合是对的,大小不结合是不对的。出劲和蓄劲相结合是对的,不结合是不对的。

  (5)一肢动而百骸皆随是对的,手到身不到,身到气不到,气到形不到是不对的。

  (6)气与劲结合是对的,不结合是不对的。

  (7)刚柔相济是对的,刚柔不相济是不对的。

  (8)用先天自然之气是对的,用后天之拙力是不对的。

  (9)周身关节要处处开张,骨节要松是对的,把周身关节练的象铁棍一样,没有曲折是不对的。

  (10)快而乱,慢而散,轻而浮,沉而僵是不对的。快而不乱,慢而不散,轻而不浮,沉而不僵是对的。

  (11)打太极拳必须含胸塌腰,使浊气下降,降于涌泉穴,由涌泉穴反映上来的青气,顺后脊梁骨上升,升至百会穴,这就是虚领顶劲。这种虚领顶劲是对的。含胸拔背是不对的,虽然说脊骨是自然弧形,但气是活的,能上升能下降。好比一棵树,天生是直线是不会动的,但是树根必须往下降,使根深叶茂,才能开花结果,如果使树往上提是不对的。毛主席教导我们:不要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毛病。请练太极拳者细细揣摩,练太极拳气往下降是对的,还是气往上拔是对的?只有当场检验就会真诀出现。以上说的对的都是精华,不对的都是糟粕,请学者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太极拳的理论很多,因为我今年已是八十岁的人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别不多写,只能口授。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