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药品天地药界风云数据与行业分析

国产新抗菌药能否领跑市场?

来源:39健康网
摘要:填补40年的研发空白经过10余年攻关,中国科学院宣布,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杨玉社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氟喹诺酮类抗菌新药——盐酸安妥沙星。对盐酸安妥沙星成功研制的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指出,这个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的面世,终结了我国氟喹诺酮类药物40年的研发空白。陈凯先指出,氟喹诺......

点击显示 收起

  填补40年的研发空白



  经过10余年攻关,中国科学院宣布,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杨玉社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氟喹诺酮类抗菌新药——盐酸安妥沙星。



  对盐酸安妥沙星成功研制的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指出,这个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的面世,终结了我国氟喹诺酮类药物40年的研发空白。



  陈凯先指出,氟喹诺酮是目前我国抗菌药物三大主力品种之一。我国1967年仿制了第一代药物萘啶酸,但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自主研发的该类新药上市。目前临床使用的20余个沙星类老品种,存在抗菌活性不强、代谢性质欠佳或副作用较大等缺陷,急需换代新产品。



  1993年,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科研人员便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合成方法学、构效关系、成药性等开展研究,合成了一系列新的化合物,并最终筛选出具有新化学结构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盐酸安妥沙星。杨玉社说,盐酸安妥沙星对临床分离的1080  株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呈现出很强的抗菌杀菌活性。盐酸安妥沙星与细菌作用2~4小时即可杀灭99%以上的细菌,其疗效优于现有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的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



  据专家介绍,  I期临床研究证明,盐酸安妥沙星具有优异的药物代谢性质,与最新的第四代氟喹诺酮药物相比,它的口服剂量最低,蛋白结合率最低,半衰期最长,达20小时,每天只需服用1次,是真正意义上的长效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据了解,2003年12月,盐酸安妥沙星及其片剂便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临床研究批件,并于2006年11月完成二期/三期临床研究。今年4月,盐酸安妥沙星顺利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证书。



  能否迅速占领市场



  盐酸安妥沙星的面世,能否迅速在竞争激烈的抗菌药物市场上分得一杯羹,甚至向氟喹诺酮类主力药物挑战?



  目前,我国氟喹诺酮类药物市场规模达100亿元左右,是抗感染药物市场上增长最快的产品之一。当今的抗菌药市场中,以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产品为代表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价格低廉,而疗效却超过青霉素、红霉素、麦迪霉素等常用抗生素品种,故在抗菌药物市场上稳坐江山。从世界来看,目前头号畅销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为环丙沙星,其销售额占了整个抗菌药物市场的1/3,其他几种畅销氟喹诺酮类药如氧氟沙星、左氟沙星、诺氟沙星等也占据了不小的市场份额,国外市场调研公司研究报告指出,到2010年,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增长将超过销路最好的头孢菌素类药物。



  专家介绍,所有氟喹诺酮类药物均为合成药,不像其他抗生素类药物如青霉素与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与多肽类抗生素产品那样需要用粮食发酵,大多数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生产成本较低,而利润较厚。



  盐酸安妥沙星能否成功杀进抗菌药主流?专家指出,这还需要接受疗效和安全性等诸多因素的临床检阅。



  从2004年开始,盐酸安妥沙星在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等10家医院进行了为期近三年的二期/三期临床试验,共有943名患者参与。临床研究表明,盐酸安妥沙星有很好的安全性,其毒性低于现有主要药物。盐酸安妥沙星对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软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总有效率超过95%。



  陈凯先介绍说,盐酸安妥沙星作为一种新型广谱抗菌药物,具有生物半衰期长、抗菌活性强、吸收和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小等特点,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此外,价格也将是盐酸安妥沙星能否成功杀入抗菌药市场的关键因素。参与研发的安徽环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具体价格虽然还不便透露,但作为自主研发的产品,企业会考虑价格因素,预计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价格竞争优势,如果能顺利进入医保和新农合目录,该药有望很快进入主流抗菌药的名单。



  药物创新的标志



  科技部生物技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广指出,盐酸安妥沙星的意义,在于是我国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开发创新药物的一个成功范例。  



  在发达国家,新药研发的主体是企业,新药的研发是以市场为最终目标。但在我国,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新药研究主要由大专院校和国家的科研院所来承担。在盐酸安妥沙星的研制路上,企业扮演着重要作用。2001年,安徽环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接受盐酸安妥沙星专利转让,并开展三期临床研究,产研结合,加速了产品研发上市的步伐。



  事实上,新药的研制一直是我国制药界的“心病”。目前国内市场上九成是仿制药,上游产业链条创新性不足,药物市场低水平重复建设,研发水平整体低下。我国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整体还不到销售收入的1%,远远低于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的制药行业,有这样一个尴尬的事实:迄今为止,我国开发的获得国际承认的创新化学药品只有两个:青蒿素和二巯基丁二酸钠,其他的绝大部分化学药品都是仿制药,在800多种化学药品中,97%以上是仿制的,包括生物技术药品在内,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寥寥无几。



  反观世界,新药的研发是各个跨国制药企业保持其竞争力的核心。上世纪,一些耐青霉素的致病菌(如金葡菌、绿脓杆菌等)曾对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产生了耐药性,从而使临床疗效大打折扣。上世纪90年代,辉瑞、拜耳等著名制药巨头主动出击,加速开发可对付耐药菌株的新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结果一大批新药在上世纪90年代面世。即使是1987年成功独立合成出环丙沙星的德国拜耳公司,继续投入巨资研制新型氟喹诺酮药物摩西沙星,并拥有数项合成氟喹诺酮类药物分子的化学专利。



  盐酸安妥沙星的问世,标志着在份额巨大的抗菌药市场上有了“中国”标签。有关专家指出,新医改将会释放医疗需求,药品销售市场将会走高。同时国家实行重大新药专项,中央和地方投入数百亿元,给创新药物研发以持续支持,将使得中国医药企业面临着很好的机会,在产品创新和体系升级上积极转型,还会有更多的新药填补空白。
作者: 2009-6-1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