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药品天地药界风云医疗器械与设备

“忽悠”横行层层加价 心脏起搏器中间环节获利十余倍

来源:医药网
摘要:一个心脏起搏器从出厂到销售给患者,经过几道中间商层层加价,平均加价都在2至3倍,个别产品甚至多达十几倍。现象2卖价翻番十几倍心脏起搏器进价5800卖价19000植(介)入类医疗器械,如导管、支架、心脏起搏器等,技术含量较高,生产企业较少,价格昂贵且中间环节空间较大。一般从出厂(或进口)到医院销售给患者,平均......

点击显示 收起

    一个心脏起搏器从出厂到销售给患者,经过几道中间商层层加价,平均加价都在2至3倍,个别产品甚至多达十几倍。

 

    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医疗器械价格实行市场调节,由企业自主定价。中国价格协会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医疗器械市场价格比较混乱,低的过低,高的过高——低价值的一次性医疗器械,产能过剩,低价恶性竞争现象比较突出。高价值的植(介)入类医疗器械价格明显偏高,存在虚高成分,给广大病患者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现象1成本竟比卖价高注射器成本1毛8卖价1毛2

 

    据介绍,一次性医疗器械,如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及其胶塞、一次性使用输液器等,属于国家第三类管理器械。

 

    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医用高分子制品专业分会的统计以三件式5毫升一次性带针注射器为例,其生产成本应该包括:材料成本0.05至0.06元/支,橡胶活塞0.015至0.02元/只,注射针0.04至0.05元/支,包装材料0.015至0.025元/支以及其他如工人工资、水电、灭菌、检测、管理、税金、耗损等基本成本支出,其最低总成本不该低于0.15元/支。如果使用高透明塑料原料,配置优质注射针、胶塞等,其正常生产成本则应为0.18元/支左右。

 

    然而,目前市场上却出现大量每支售价为0.12元左右的同规格注射器、输液器,这种销售价格显然是不正常的。

 

    原因劣质材料降成本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同品种生产企业众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严重,市场存在过度竞争现象。目前全国一次性医用注射器和输液器生产企业317家,许多企业为生存大打价格战。二是在原材料、能源动力、人员工资等成本构成要素涨价后,终端价格由于竞争过于激烈,却难以上涨。因此,一些企业便采取降低标准、偷工减料等手段降低成本,导致市场上存在一些劣质低价的产品。

 

    现象2卖价翻番十几倍心脏起搏器进价5800卖价19000

 

    植(介)入类医疗器械,如导管、支架、心脏起搏器等,技术含量较高,生产企业较少,价格昂贵且中间环节空间较大。一般从出厂(或进口)到医院销售给患者,平均加价都在2至3倍,个别产品甚至多达十几倍。国家发改委的课题组通过对4类植(介)入类医疗器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2005年上半年,心脏起搏器零售价是出厂(或口岸)价的3.23倍,导管2.65倍,支架2.28倍,髋关节3.49倍。

 

    原因流通环节层层扒皮

 

    据分析,植(介)入类医疗器械价格虚高的原因,一是流通环节过多。一般情况下,医疗器械企业的销售首先要找独家代理商,独家代理商再寻找区域代理商,医疗器械每经过一级代理或一个环节,价格必然要增加一定比例,层层流通的结果就是层层加价。

 

    二是技术垄断。植(介)入类医疗器械技术标准要求很高,目前国内市场还主要以进口为主,外资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技术垄断造成了市场垄断,而市场垄断的结果就是价格垄断。

 

    三是信息不对称。由于病人对于医疗器械的性能质量很难做出判断,因此在医疗器械消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医疗单位或医生个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医疗器械能够维持高定价提供了条件。

 

    四是不规范的商业行为。各级代理商获取的高额利润,除用于正常的宣传、培训、售后服务等工作外,还有相当部分用于不正当的“促销”。

 

    对策全民监督定规范

 

    针对日益突出的医疗器械价格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在其网站上公布了《关于加强植(介)入类医疗器械价格监测和管理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医疗器械属于企业自主定价的范畴,这次拟对部分医疗器械价格进行干预,是在市场机制不完善情况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有关条款而采取的一项措施。主要思路是,通过加强价格监测、发布市场价格信息等方式,发挥舆论监督和行业自律作用,规范企业定价行为,引导企业合理确定价格。同时,对流通环节加价率进行适当限制。

 

(转载自《北京晚报》)

作者: 2006-7-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