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贝母习称平贝、贝母,是我国较为名贵的传统大宗药材,也是我国
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在国内外医药市场上小有名气。然而,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平贝母历经沧桑,由亮点品种变成烂市品种,与当下众多药材的行情走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回顾历史:利益刺激扩种,增产酿成烂市 东北平贝母的“没落”并非毫无理由,而是有其历史根源的。
上世纪50年代之前,平贝母均以野生品种供应市场。而随着其市场的演变发展,之后几十年的需求连年增长,价格也随着上涨。在利益的驱动下,产区群众滥采滥挖,野生资源日渐匮乏。于是,从上世纪70年代起,人工栽培平贝母应运而生,但当时市场需求不多,因而种植较少。
进入上世纪90年代,许多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的药物被开发出来,扩大了市场对东北平贝母的需求量,从而刺激了东北三省农民开始扩大种植的积极性。但后来,由于药厂投料减少,又使得平贝母需求量日趋下降,压低了收购价,于是很多农民弃种,在1981~1990年的10年里,产量减少了约50%。
市场没有永远的低价。从1991年开始,医药市场对东北平贝母的需求量又开始升温,价格连年上涨。1991年的全国平均价为12元(统货,千克价,下同),1995年为30元,1999年为60元,2000年为90元,2001~2002年为120元;进入2003年后,价格扶摇直上,由130元起一路涨至260元,南方药市已升至300元,创下历史“天价”。
在高价格、高效益的驱动下,2003年东北三省平贝母主产区的60多个市县的农民、林场、农场工人、下岗职工等一哄而起,大种特种平贝母,其势锐不可挡,种植面积由上世纪80年代的670公顷飚升至13000公顷,增长了20倍,产量也由150吨狂增至15000吨,增幅高达百倍之巨。2005~2006年,种植热浪依然不退,在地面积已扩大至16000公顷以上,产量达到16000~20000吨左右,创下历史新高。
庞大的产量、爆满的库存超越了平贝母市场的承受能力,平贝母的价格从2003年260元的顶峰再跌入30元的深渊,成为名副其实的烂市品种。
正视现实:产量居高不下,市价持续低迷 东北三省平贝母今年的产新已经结束。其总体走势可以用6句话来概括:药农扩种不辍,产量居高不下,各地库存爆满,市场少人问津,价格持续低迷,后市不容乐观。
从2004年起东北平贝母就已成为烂市品种,那为什么产区的农民还是扩种不止,使其持续烂市?
笔者走访了平贝母主产区,从农民处得到了这样一个答案:为了多赚钱。调查显示,农民种1亩平贝母的总支出约3500元,3年产新后纯收入可达5800多元,平均每年收入1900元左右;如果在平贝母地里套种粮食和蔬菜,每年每亩还可多收500多元,两项收入高达2400多元,但单种1亩玉米或大豆,纯收入只有700元左右,与1亩平贝母纯收入1800元仍然无法相比。所以,许多药农都声称:平贝母价格再跌也有帐可算,种平贝母还是比种玉米多赚钱!于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产区农民从2000年起至今抓住平贝母不放,扩种不止,最终导致今年继续烂市。
今年产新上市的平贝母是农民在2004年春季种植的,当时市价仅下降至100元左右,农民种平贝母的积极性仍然很高,种植面积大体与2003年的25万公顷相等,鲜品总量约为70000吨,其中,黑龙江产约30000吨,吉林产约28000吨,辽宁产约12000吨。扣除农民自留种子和留在地里待售的,总量约30000吨左右,投入市场的鲜贝母约有40000吨,折成干品后约为13000~15000吨,再加上2004~2006年5000吨左右的老库存(估算),今年平贝母的社会总量达到18000~20000吨。经多方调查,今年国内外市场对平贝母的需求大约在5000~6000吨,换言之,今年市场将剩余13000~14000吨。按全国每年正常消化5000吨计算,今年平贝母的产量加上历年老库存,足够供应市场三四年的需求,即目前的市场用量能维持到2010年。
在销售上,上半年全国17家
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上不见大货投交,批量交易亦少见,偶见零星交易,而且交易的也都是历年陈货,并非今年产新之货。在产区,不见大用户零距离收购和庄家大户低价大量吃进,只见农民自己寻找销售渠道或是政府有关部门和经纪人协助去外地寻找销路,产区偶见药材贩子零星低价收购。
今年平贝母的行情持续低迷,市价小幅下滑。产区鲜品统货收购价为5~6元,干品统货收购价15~17元,同比分别下降1元和2元。在药市上大粒货为27~30元,小粒货为50~70元,同比分别下降了3~10元和2~5元。
展望后市:全国库存爆满,烂市难以改变 上述调研显示,今年东北三省平贝母的供需矛盾已趋尖锐,全国产量均呈爆满之势,但销势不见好转,市场需求只减不增,价格持续下滑,且这种低迷行情恐今年内难以改变,正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昔日辉煌难再现。
纵观市场全局,笔者认为:东北三省平贝母积重难返,价格三五年内难以跃出低谷,烂市在短期不易改变,而此时协调农民的种植活动已刻不容缓。
(责任编辑:石翔)
[我来说两句]
作者:
2007-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