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药品天地家庭药箱用药指南

激素滥用

来源:医药网
摘要:激素不是退烧良药正确使用激素可以治疗很多临床上难治性疾病,因此有不少医生把激素视为“灵丹妙药”,甚至治疗感染性疾病时也将激素作为退烧药来用,这种情况在基层医生当中较为普遍,甚至达到无方不有的程度。殊不知,常规应用激素退热,会给患儿带来诸多危害。用激素降低体温的同时,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给细菌、......

点击显示 收起


    激素不是退烧良药  
   
正确使用激素可以治疗很多临床上难治性疾病,因此有不少医生把激素视为“灵丹妙药”,甚至治疗感染性疾病时也将激素作为退烧药来用,这种情况在基层医生当中较为普遍,甚至达到无方不有的程度。  
    地塞米松本不是退烧药,但由于能够抑制细菌致热源的释放,降低体温中枢的敏感性,所以一些医生就常用地塞米松为患儿退热。殊不知,常规应用激素退热,会给患儿带来诸多危害。  
    降低小儿免疫功能发热可能是很多种疾病伴随的症状,是人体抵御疾病的一种保护性反应。用激素降低体温的同时,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给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以可乘之机,致使病情恶化或诱发体内组织器官的感染,这无异于火上浇油。  
    对消化道带来恶性刺激激素类药物可使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多,胃黏液分泌减少,从而导致恶心、呕吐、反酸、食欲不振等。且可造成小儿蛋白质同化代谢减弱,会使小儿娇嫩的胃肠道黏膜发生炎症甚至溃疡。  
    导致虚脱由于激素退热作用显著,患儿体温骤然下降,常常伴有大汗淋漓甚至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胸闷、气短、昏厥等虚脱现象,若防护不当,极易引发意外事故。  
    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经常或大量使用激素,会使体内蛋白质分解代谢加速,蛋白质合成受到抑制,并引起骨质疏松,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激素错用可致死  
   
患者男,63岁,两小时前熟睡时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胸闷伴咳嗽,自认为是“哮喘”发作,自服“氨茶碱”、“舒喘灵”和“息斯敏”未见效,即由家人陪同到当地卫生站就诊。医生诊断为“哮喘”,给予肾上腺素等药物未缓解,反而出现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口唇发绀,即急转送我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史。经检查诊断为急性肺水肿、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冠心病。后因患者病情重,就诊迟,约30分钟后患者因多系统器官衰竭死亡。  
    总结病例,我们发现患者是在误诊的基础上误用了激素药物,最终导致病情加重而死亡。患者同时有哮喘和冠心病病史,此次出现喘憋症状的确容易误诊为支气管哮喘发作,但当患者咳粉红色泡沫痰时,医生应高度怀疑心源性哮喘。可惜首诊医生忽视了这个细节,导致误诊。  
    肾上腺素可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但对于心源性哮喘患者使用肾上腺素,则是雪上加霜。肾上腺素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代谢显著加快,心肌耗氧量也随之增加,如果使用较大剂量或静脉注射过快时还可增强心脏的自律性,引发心律失常。因此,肾上腺素对心源性哮喘不但无效,反而会增加心脏负担,使原本就衰竭的心脏更加衰竭。在此提醒同道,在接诊哮喘病人时务必要准确鉴别是支气管哮喘还是心源性哮喘,然后再决定是否使用肾上腺素。(广东省连州市北湖医院陈金伟)  
    吸入激素这样用  
   
当初激素的诞生,为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福音,挽救了许多过去人类束手无策的难治病患者,如“红斑狼疮”的治疗,就是典型的例子。但随着此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许多多副作用,还有人因此致命。于是,不少人又从“滥用”到“不敢用”。  
    就说治哮喘吧,过去,尤其是基层医院,病人一犯病,即静脉点滴激素,或长期较大量口服激素,或冒充“中药秘方”、“哮喘特效药”,中间混有激素。如此长期使用,病人“面如满月、痤疮满布、身大如牛、血压猛升”,难怪人们视激素如猛虎。  
    当前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除了危急情况外,通常主要应用吸入激素。吸入激素为局部吸入剂,它具有抗“炎”、抗渗出、抑制炎症发展的作用,可有效治疗哮喘发作,规则使用还可预防哮喘发生,可达到治疗及最大限度减少、减轻哮喘发作的作用。由于是经口吸入,局部药物浓度较高,少量残存口腔的药物经用药后漱口可祛除大部分,其余的基本可经“肝脏首次代谢”,失去激素活性,经尿便排出。因此吸入激素全身副作用甚少,而对气道治疗作用甚强。此类药应用十余年来,未见上述严重副作用。  
    目前对哮喘的正规治疗,主要遵照“指南”施行“阶梯疗法”,按病情分级治疗。随病情好转,可降级,可减少包括激素在内的用药量,病情加重时,可升级增加用药量。  
    除观察症状外,建议病人自己做哮喘日记,记录每日发作的次数、时间、严重程度、用药情况、有无夜间发作等,并且最好自己准备一个“流速峰值仪”(像个眼镜盒大小)随身携带,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可以了解气道阻塞情况,间接了解气道炎症情况。(空军总医院纪树国)  
    (转载自《健康报》
作者: 2006-6-1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