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药品天地专业药学实验技术色谱技术色谱论文

测定磷酸可待因和阿司匹林的含量

来源:禾工科仪
摘要: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复方制剂中磷酸可待因和阿司匹林含量的方法。结果:该方法回收率为磷酸可待因100。阿司匹林99。磷酸可待因与解热镇痛药的复方制剂在国外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建立一种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复方制剂中磷酸可待因和阿司匹林含量的方法。
            方法:用C18 ODS为固定相。甲醇-0.03 mol.L-1醋酸钠(用冰醋酸调pH至3.5)(1∶2.5)为流动相。UV检测波长280 nm。
            结果:该方法回收率为磷酸可待因100.4%,RSD=1.3 %(n=6);阿司匹林99.4 %,RSD=0.98 %(n=6)。
            结论:该法不需经提取分离,溶解后直接进样。简便、快速,准确可靠,适合于生产中使用。
            磷酸可待因与解热镇痛药的复方制剂在国外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国内也开始研制和使用。磷酸可待因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起到镇痛作用。同时也有明显的镇咳效果,但镇痛作用较吗啡弱得多。如与阿司匹林一起合用,两者具有一定的协同和相加作用。可提高解热镇痛效果、减少剂量、降低毒副作用,并有明显的抗炎作用,扩大了使用范围。对于磷酸可待因及解热镇痛药大多采取液相色谱法测定[1~3],本文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与检测该复方制剂中磷酸可待因及阿司匹林2种组分。该方法不需经过任何预处理,简便、快速。特别是对于易分解的阿司匹林来说,可以减少分解,提高结果的准确度。对于麻醉药品的质量控制与管理,以及安全用药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HP-1050液相色谱仪及UV检测器,HP3396积分仪。
            磷酸可待因对照品、阿司匹林对照品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含量分别为99.8 %,99.7 %)。甲醇、醋酸钠、冰醋酸均为分析纯试剂,阿司匹林磷酸可待因复方制剂由药厂提供(试制品)。

            1.2 液相色谱条件 色谱柱:μ-Bondapak ODS C18(10 μm,300 mm×4 mm);流动相:甲醇-0.03 mol.L-1醋酸钠(冰醋酸调pH=3.5)(1∶2.5);检测波长:280 nm;流速:1 mL.min-1。

            1.3 测定方法
            1.3.1 混合对照品溶液配制 准确称取在105℃干燥至恒重的磷酸可待因对照品适量。用水溶解,配制成浓度为0.8  mg.mL-1的溶液。准确称取阿司匹林对照品约40 mg置10 mL容量瓶中。加入甲醇2~3 mL,溶解,精密加入上述磷酸可待因溶液1.0 mL,用水定容至刻度,摇匀即得。

            1.3.2 供试品溶液配制 精确称取样品细粉适量(约相当磷酸可待因8 mg,阿司匹林400 mg)置100 mL容量瓶中,加入25 %甲醇溶液50 mL,超声溶解5 min。用25 %甲醇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经0.45 μm微孔滤膜滤过,取续滤液为供试品溶液。

            1.3.3 测定 精密吸取混合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10 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中。记录峰面积。根据混合对照品溶液中磷酸可待因和阿司匹林的峰面积,计算出供试品溶液中二者的含量
            图1 磷酸可待因和阿司匹林液相色谱图
            1.磷酸可待因 2.水杨酸 3. 阿司匹林

            2        测定结果
            2.1 回收率测定 为考察方法的可靠性,采取按原处方比例配制样品后测定其中2种成分回收率的方法进行。精确称取混合均匀的模拟样品细粉适量(约相当磷酸可待因8 mg,阿司匹林400 mg)置100 mL容量瓶中,加入25 %甲醇溶液50 mL,超声溶解5 min。用25 %甲醇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经0.45 μm微孔滤膜滤过。精密吸取续滤液及混合对照品溶液各10 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中。记录峰面积。根据混合对照品溶液中磷酸可待因和阿司匹林的峰面积,计算出模拟样品中磷酸可待因和阿司匹林的含量,进一步求得模拟样品中两者回收率分别为100.4%、99.4%,RSD分别为1.3%、0.98%,n=6。

            2.2 浓度线性范围和最低检测限
            根据磷酸可待因与阿斯匹林的比例,用它们的对照品配制成一系列浓度的混合对照品溶液,依本文方法进行测定,得到浓度C(mg.mL-1)与峰面积A的线性方程分别为
            C=2.6×10-3+1.7×10-7A r=0.9998
            C=1.8×10-2+1.3×10-7A r=0.9999
            线性范围分别为1.6×10-2~2.4×10-1、0.85~12.0 mg.mL-1。
            在该液相色谱分离条件下,当信噪比为2时,磷酸可待因的最低检测限为2.4 ng,阿司匹林的最低检测限为2.7 ng。

            2.3 样品的测定结果 用本文测定方法检验3个批号实际样品的百分标阳量
            表1 样品中磷酸可待因和阿司匹林含量测定结果(n=6)
            
                  批号含量/%RSD/%
                  磷酸可待因阿司匹林磷酸可待因阿司匹林
                  951101103.4100.21.00.86
                  95110298.4101.20.771.4
                  951103101.099.61.31.1

            3 讨论
            3.1 本实验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制剂中磷酸可待因和阿司匹林的含量,具有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的特点。在该复方制剂中,两者在含量上相差较大,若采用分别滴定或测定紫外吸收的方法,不仅要经过繁琐的提取分离处理,干扰严重,而且更主要的是这样的分析方法本身存在着不合理性。因为实验证明,在提取处理过程中遇湿气易分解的阿司匹林,可部分分解产生水杨酸和醋酸。因此,我们选择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可省去复杂的前处理操作,缩短分析时间,提高结果的准确度,便于在实际生产中使用。

            3.2 为使2种组分得到很好的分离,必须选择合适的流动相。磷酸可待因和阿司匹林不仅在含量上而且在性质上都相差很大。流动相中的成分、酸碱性以及有机溶剂的比例对两者的分离情况均有较大的影响。另外在制剂中和溶解在溶液中的阿司匹林均可缓慢分解产生水杨酸。为了能够监测到阿司匹林的分解情况,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必须使分解产物水杨酸和阿司匹林的色谱峰完全分开。因此流动相的选择实际上必须满足3种组分的完全分离。流动相的酸度降低, 磷酸可待因保留时间延长,色谱峰拖尾;有机溶剂比例增大,各组分的保留时间都相对缩短,分离效果下降,阿司匹林和水杨酸不能分开,合为一单峰;酸度增加有利于改善可待因的峰形,但阿司匹林保留时间延长,也不利于分离检测。同时考虑到若使含量高的阿司匹林出峰在前,必然会对含量小的磷酸可待因色谱峰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综合几方面的影响因素后,通过调试不同系统、不同比例、不同酸度的流动相,最后选用了甲醇—醋酸盐缓冲液(pH

            3.5)系统做流动相,使磷酸可待因、阿司匹林和水杨酸三者得到了很好的分离。
            3.3 阿司匹林遇湿气不稳定,在配成溶液后逐渐分解。从液相色谱图中可以看到,新鲜配制的溶液中水杨酸的峰很小。其面积仅占阿司匹林峰面积的0.1  %~0.2 %(见图2-A)。随放置时间的延长,水杨酸的峰面积逐渐增大。当放置1 h以后,水杨酸的峰面积可增加到占阿司匹林峰面积的0.5 %~0.6 %(见图2-B)。因此,无论是对照品溶液还是供试品溶液,均应在临用前配制,以减少阿司匹林分解带来的误差。
            

作者: 佚名 2007-5-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