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药品天地专业药学实验技术色谱技术色谱论文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测定蜘蛛香中多元酚类化合物

来源:本站原创
摘要:摘要:采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CE-ED)同时测定了蜘蛛香根中香叶木素、山奈酚、芹菜素、绿原酸和咖啡酸等5种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的含量,考察了运行缓冲液酸度、浓度、分离电压、氧化电位和进样时间等实验参数对分离、检测的影响。在最佳实验条件下,以直径300皿的碳圆盘电极为工作电极,检测电位为+950mV(vs.SCE),在......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采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CE-ED)同时测定了蜘蛛香根中香叶木素、山奈酚、芹菜素、绿原酸和咖啡酸等5种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的含量,考察了运行缓冲液酸度、浓度、分离电压、氧化电位和进样时间等实验参数对分离、检测的影响。在最佳实验条件下,以直径300 皿的碳圆盘电极为工作电极,检测电位为+950mV(vs.SCE),在50mmol/L的硼砂缓冲溶液(pH 9.23)中,上述各组分在23min内能完全分离。5种组分在两个数量级的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测下限(S/N=3)达1.7×0.0001~1.8×0.00001g/mL。该法已成功地应用于蜘蛛香根中活性成分的分离检测,结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蜘蛛香,多元酚
    1 引 言
    蜘蛛香(Valeriana jatamansi Jones)又名马蹄香、老虎七、印度缬草等,系败酱科缬草属植物,主产于四川、贵州等地。其人药部分一般为干燥根茎,具有镇静安神、理气止痛、祛风除湿、消炎止泻等功效,可用于治疗脘腹涨痛,消化不良,腹泻,痢疾,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等病症。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的大量研究发现,环烯醚萜类、黄酮类和酚酸类化合物是其主要的生物化学成分。现代药理实验表明,黄酮类化合物能预防癌症,咖啡酸和绿原酸等酚酸类物质则具有抗氧化性、抗诱变性和抗癌活性。
    目前,蜘蛛香中挥发性成分、脂肪酸和萜类化合物等成分的检测,主要有薄层扫描法、GC-MS、高效液相色谱法 和气相层析-质谱联用等方法。毛细管电泳(CE)具有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重现性好、样品和试剂用量少等优点,是一种高效的分离分析技术。与电化学检测方法联用,CE-ED对电活性物质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本研究首次采用CE-ED,分别测定了不同产地蜘蛛香根中香叶木素、山奈酚、芹菜素、绿原酸以及咖啡酸等5种多元酚类化合物,建立了一种分离检测蜘蛛香根中活性成分的简便、可靠、灵敏的新方法。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系统(CE-ED)为自组装。包括±30 kV高压电源(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BAS LC-4C安培检测器(美国生物分析系统公司);EB100型台式单笔记录仪(上海大华仪表厂);Model 14901三维微定位器(斯特拉特福,美国康涅狄格州);75 cm长熔融石英毛细管(内径25μm,外径360μm,河北永年锐沣色谱器件有限公司);毛细管、检测池和三电极体系均组装在一个带有微动开关的树脂玻璃框架中,以保证仪器和操作人员的安全。当框架打开时,微动开关会自动切断电源。工作电极为300μm的碳圆盘电极,使用前先用金相砂纸抛光,并置于二次蒸馏水中超声清洗5min,然后借助三维微定位器,使工作电极与毛细管出口在一条直线上,并尽可能靠近毛细管的末端。铂丝为辅助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用BAS LC-4C安培检测器检测氧化电流,电泳图谱由单笔记录仪记录。采用电迁移进样,使用16kV电压从毛细管阳极端进样8s,检测池为阴极电泳池。
    2.2 试剂
    山奈酚、芹菜素、绿原酸和咖啡酸标准品购自Sigma公司;香叶木素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5种标准储备液浓度均为1.00X0.001g/mL,用无水乙醇(分析纯)配置,避光4℃保存。其它不同浓度的工作液,用运行缓冲液(pH值8.7~9.5,浓度为50.0mmot/L的硼砂溶液)稀释得到。所有分析样品均经0.22μm聚丙烯滤膜过滤后进样。四川蜘蛛香根由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提供,贵州蜘蛛香根购自贵阳市药店。
    2.3 试液的配制
    将两种产地蜘蛛香的根磨成粉状,分别准确称取2.0g,用10mL、80%乙醇溶液:去离子水=4:1(V/V)超声萃取1h后,先用滤纸过滤,再用0.22μm聚丙烯滤膜过滤,将得到的滤液放于阴暗处保存。

    3 结果与讨论
    3.1 电泳条件的选择
    3.1.1 工作电极电位的影响 电化学检测是基于被测物质能够在碳电极上发生电化学氧化的性质。上述5种组分由于带有酚羟基,均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活性,且电极电位直接影响被分析物的电化学响应,因此为了选择最佳工作电位,对5种组分的流体伏安曲线进行了测定。当电极电位超过+500mV(vs.SCE)时,5种组分均产生氧化电流。随着电极电位的增大,香叶木素和芹菜素的氧化电流增加迅速,而其它3组分的响应受氧化电位影响较小。当电极电位大于+950mV时,虽然香叶木素和芹菜素的氧化电流仍稍有增加,但此时本底电流大幅增加,噪音明显提高,而导致基流不稳。所以选择检测电位为+950mV(vs.SCE),此时信噪比较高,电极的稳定性好。
    3.1.2 运行缓冲液酸度和浓度的影响 在碱性溶液中,硼酸盐能与待测物螯合生成配位阴离子来增加溶解度,减少了因吸附造成的峰拖尾等影响,所以选用硼砂作为缓冲体系。如图2所示,在pH 8.7~9.5范围内5种组分随着pH值的提高,迁移时间明显延长,且pH值为9.2~9.5时,5组分可实现基线分离。当pH值低于9.00时,绿原酸与山奈酚不能实现分离,而pH值过高会导致待测物被氧化。故选择缓冲溶液的酸度为pH 9.23。此时被测物可以完全分开,且分析时间较短。
    毛细管内壁的zeta电位与运行缓冲液的pH值和浓度或离子强度有关。在固定的pH值下,有效zeta电位随着缓冲液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从而降低了电渗流,使迁移时间变长。本实验在pH 9.23、缓冲溶液浓度20.0~100.0mmol/L范围内,研究了运行缓冲液浓度对被测物迁移时间的影响,最佳缓冲液浓度为50.0mmol/L。
    3.1.3 分离电压和进样时间的影响 在一定的毛细管长度下,分离电压决定电场强度。而电场强度影响电渗流速度和荷电物质迁移率,继而决定了分析物的迁移时间。分离电压越高,5组分迁移时间越短。当分离电压超过18kV时,实际样品中待测物不能与其它物质达到基线分离,且基底噪音增大。因而,选择16 kV为最佳分离电压,在23min中内所有组分即可得到很好的分离。
    进样时间决定分析样品的进样量,影响峰电流和峰形。在l6kV下,研究了2~12 s范围内进样时间对进样量的影响。峰电流随着进样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当进样时间大于8s时,峰高趋于稳定,但峰扩展明显。故在此实验中,选择8s(16kV)作为最佳进样时间。在优化条件下,香叶木素、绿原酸、山奈酚、芹菜素和咖啡酸在23min内即可达到基线分离,所得标准溶液的电泳图谱。
    3.2 重现性、线性及检出限
    3.2.1重现性 在上述优化条件下,将标准混合溶液(每种标准品的浓度均为2.0 mg/L)连续进样7次,重现性良好。峰高的相对标准偏差(RSD)按照出峰次序分别为:1.1%(香叶木素)、3.7%(绿原酸)、2.2%(山奈酚)、1.3%(芹菜素)和3.0%(咖啡酸)。
    3.2.2 回归方程、线性范围及检出限 在最佳分离检测条件下,对一系列不同浓度(5.0×0.0001~0.2g/L)的各组分的混合标准溶液,要分别测定。实验发现,香叶木素、山奈酚与芹菜素的浓度与电泳峰电流在5×0.0001~0.1g/L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线性关系;绿原酸与咖啡酸的浓度与电泳峰电流在1×0.001~0.1g/L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线性关系。以y表示峰电流(nA),x表示样品浓度(g/mL),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 =1.70×100000x +0.07(香叶木素,r=O.9994);y=8.90×10000一0.16(绿原酸,r=0.9991);y=1.39×100000x一0.10(山奈酚,r=O.9995);y=3.10×100000x一0.10(芹菜素,r=0.9998)和Y=9.21×10000x+0.07(咖啡酸,r=0.9994)。以信噪比S/N=3对应浓度确定检出限分别为3.8×0.00001g/L(香叶木素)、2.0×0.0001g/L(绿原酸)、4.6×0.00001g/L(山奈酚)、1.9×0.00001g/L(芹菜素)和1.0×0.0001g/L(咖啡酸)。
    3.3 样品测定及回收率实验
    在选定的测定条件下,对四川和贵州蜘蛛香样品中的5种组分进行了测定,电泳图谱。与标准物质电泳图相对照,四川产蜘蛛香的根中确实含有香叶木素(1)、绿原酸(2)、山奈酚(3)、芹菜素(4)和咖啡酸(5);而产自贵州的蜘蛛香根中未检出咖啡酸。
    以州蜘蛛香的根进行了回收率实验。采用标准加人法,3次测得的回收率均在97%~104%之间,平均回收率和相对偏差(RSD)分别为香叶木素(98.6%,4.7%)、绿原酸(100.9%,2.1%)、山奈酚(103.7%,4.5%)、芹菜素(100.6%,4.3%)和咖啡酸(97.9%,3.4%)。
    上述结果表明,该方法无需事先富集或衍生化反应,过滤后即可直接进样,方法简单可靠,能够准确地将不同产地的同种药材区加以区分,从而为传统中草药分离检测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
References
1 Chen Lei(陈磊),Zheng Qingming(郑清明),Zheng Hanchen(郑汉臣),Qin Luping(秦路平),Nian Hua(年华).Resources of Wild Plants in China(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21(1):8~11
2 Qie Jiankun(郄建坤),Qu Huihua(屈会化),Luan Xinhui(栾新慧).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y(中国药学杂志),2002,37(10):729~733
作者: 爱屋及乌 2007-5-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