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求医问药疾病大全其他

血清病

来源:网易
摘要:概述血清病的经典定义为:注射异种血清(马血清)治疗疾病1~2周后出现以发热、关节痛、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为表现的一种综合性反应。现除偶用马血清抗毒素治疗破伤风、狂犬病、肉毒杆菌感染外,该病已甚罕见。大多数此种反应是应用药物而引起,称为血清病样反应。主要由青毒素、痢特灵、磺胺、硫氧嘧啶、保太松、对氨基水......

点击显示 收起

概述
血清病的经典定义为:注射异种血清(马血清)治疗疾病1~2周后出现以发热、关节痛、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为表现的一种综合性反应。现除偶用马血清抗毒素治疗破伤风、狂犬病、肉毒杆菌感染外,该病已甚罕见。大多数此种反应是应用药物而引起,称为血清病样反应。主要由青毒素、痢特灵、磺胺、硫氧嘧啶、保太松、对氨基水杨酸钠、链霉素、ACTH、胰岛素、各种酶制剂、抗淋巴细胞血清等引起。

病因病理病机
为典型的由血循环中免疫复合物(circulating immune compound,CIC)引起的第Ⅲ型变态反应机制所引起。抗原为异性血清蛋白或药物的结合性抗原。抗体主要为IgG、IgM。当免疫原初次进入机的体后,要经1~3周的致敏潜伏期,包括后期已有小量抗体形成的时期。此期由于抗原的量大,抗原抗体的比例处在抗原显著高于抗体的情况下,所形成的CIC甚小,能溶于血,但无结合补体的能力,因此不引起临床症状。此后,抗体产生的量逐渐增多,当达到比例为抗原中等度过量时,CIC即可达到中等度大小。此期的CIC既能溶于血中又具有结合补体的能力,同时又不能被网状内皮系统很快地清除。因此,可较长时期地存在于血液循环内到达机体各处而具有广泛性、强致病性的潜在能力。由于血液动力学及局部血管解剖学等因素的影响,CIC最易于沉积在血流湍急而具有分叉处的血管壁上,如皮肤毛细血管及静脉、关节滑膜、葡萄膜、肾小球等处的血管壁。在一些介质的影响下,如组胺等,使内皮组织出现收缩,CIC随之可沉积在内皮细胞下方与基底膜之间,并在该处结合并激活补体系统,引起具有活性的补体碎片的产生。C3b可将CIC粘在中性多核粒细胞及大吞噬细胞膜的特异性受体上,引起免疫性吞噬CIC的作用;C5a为中性粒细胞的强趋化性因子,可将炎性细胞汇集到有C5a的沉积之处;C3a、C5a为过敏性毒素,有使肥大细胞脱粒的作用,使之释出多种介质,包括平滑肌痉挛及血管活性物质,如组胺、缓激肽、SRS-A(主要为白三烯)、血小板激活因子等。后者又再激活血小板释放5-HT等。这些介质都有使血管扩张及内皮细胞收缩能力,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自内皮细胞间隙溢出。临床上即可出现大片风团或水肿损害。中性粒细胞在进行免疫性吞噬的过程中可释放出大量溶酶体酶,包括胶原蛋白酶、弹力蛋白酶、凝血激酶激活因子、阳离子蛋白、激肽激活因子等,导致局部血管组织的损伤,引起血管的出身及栓塞。临床上即可出现血管炎的不同症状。这些介质中,特别是三烯,为体内产生的热原,可引起发烧。此后,若无抗原的继续进入,则大部抗原已与抗体形成CIC而沉积在血管外,血流中抗原量已甚少。当继续形成的抗体量达到与抗原量相等或显著高于抗原量时,CIC的体积变得很大而自血中沉淀下来,很快可被网状内皮系统清除。该时疾病的症状与体征即可逐步好转而缓解。若再次应用致敏原时,则在12~35h之内可出现同样的临床表现。

作者: 2006-7-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