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求医问药疾病专题癌症专题预防

常见消化道肿瘤的防治对策

来源:北京肿瘤医院
摘要:■胃癌胃癌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均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统计报告,世界胃癌年发病率为13。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区,每年我国新发现40万胃癌患者,占世界胃癌发病人数的42%。中国胃癌男女人口调整死亡率(男性:40。...

点击显示 收起


 ■胃癌
  胃癌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均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统计报告,世界胃癌年发病率为13.86/10万人,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区,每年我国新发现40万胃癌患者,占世界胃癌发病人数的42%。中国胃癌男女人口调整死亡率(男性:40.8/10万,女性:18.6/10万,男性是女性1.9倍),分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4.2-7.9倍和3.8-8.0倍。并且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别。城市为15.3/10万; 农村为24.4/10万,是城市的1.6倍[a]。虽然城市发病有下降趋势,但据最新统计(2002~2004年数据),中国的大中城市如上海市中,发病部位仍以胃窦为主,胃癌粗死亡率为男性52.24/10万,仍居恶性肿瘤发病第二位,女性为29.26/10万,居恶性肿瘤的第3位,因此,胃癌是当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
  
  中国的胃癌形式非常严峻,而胃癌发病的年轻化趋势也是我们非常值得关注问题。胃癌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升高,发病的高峰年龄在50岁-80岁。但这并不意味着胃癌离年轻人很遥远。从临床情况来看,中青年的胃癌发病率增加迅速。近5年来,19岁至35岁青年人胃癌发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除了性别、遗传、曾经的慢性良性胃部疾患、腌熏饮食、烟尘环境等有关因素外,睡眠严重不足、饮食无规律、工作和心理压力过大,都是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患胃癌的主要因素。此外,胃癌的发病与饮食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等多种因素有关。喜好熏烤、高盐、辛辣食物,嗜爱烟酒,都会破坏胃肠道的正常功能,严重损伤胃黏膜,导致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增加癌变几率。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也大大增加了患胃癌的风险。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每年新发现的胃癌有近一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险性增加2~3倍。
  
  提高胃癌防治疗效的最好办法是注意预防,早诊早治。专家给出预防胃癌的建议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少吃或不吃腌菜,不吃或少吃烟熏和油煎食物,不吃霉变食物,不吸烟、少饮酒,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护食用水的卫生,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调节工作和生活压力,积极治疗癌前病变。如果出现上腹部不适、心窝隐痛、食后有饱胀感,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经常呕吐隔夜宿食和不含胆汁的胃液,大便呈黑色柏油样等症状,应及早就医,不可延误。如果患者能在胃癌仅限于胃壁的粘膜层时检出,5年的生存率可达95%;但遗憾的是胃癌的早期诊断率不到10%。在高危地区及高危人群中开展包括幽门螺杆菌筛查、钡餐造影或内镜学检查的胃癌筛查,对控制胃癌发病率和减少胃癌死亡率至关重要。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及恶性贫血、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和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都属胃癌高危人群,要定期做胃镜检查。
  
  通过胃镜检查获得病理诊断是胃癌诊断的金标准,迄今为止尚无任何检查手段能超过胃镜对胃癌防治的重要性。是否感染Hp,虽可经检验血液、唾液中的 Hp抗体或尿素呼气试验来测定,但肠化、异型增生这些癌前病变必须做胃镜钳取胃粘膜活检才能确定的。对于无症状或仅有胃纳不佳、食无味等非特征性消化不良症状的早胃癌,包括原位癌、小胃癌、微小胃癌、一点癌(超微胃癌),更只有通过胃镜检查才能发现。有些早胃癌,如一点癌可经目镜摘除。胃病患者遵医嘱进行及时的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癌的最好方法。
  
  已经确诊的胃癌患者也不要灰心丧气,而要积极治疗。对于可切除病变,通过手术切除病灶并辅以合理的辅助治疗,多数患者能实现肿瘤的根治切除获得治愈。即使对于不可手术的晚期患者,目前新型抗化疗药物及靶向治疗药物也不断涌现,放疗技术也在不断进步,通过合理的联合治疗,也能实现安全、经济和有效的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大肠癌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每年以4.2%的速度发展。我国每年新发病例高达15万,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发病率明显高于小城镇和农村。在上海大肠癌甚至已跃居癌症发病率的第二位。大肠癌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是为数不多的可以直接判定风险因素的癌症,也是卫生部门指定的重点防治的七种癌症之一。除去遗传因素,其发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习惯,加上热衷于抽烟、饮酒,以及体重超重等因素,导致大肠癌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相较于快速上升的发病率,早期肠癌的临床诊断率始终徘徊在10%-15%。2006年上海市诊断出Ⅰ期大肠癌只有8.99%,而国外Ⅰ期大肠癌的诊断率为20-25%,Ⅰ期大肠癌的治愈率为90-95%。实际大肠肿瘤不都是大肠癌,其中有一大部分是良性的“腺瘤”,属于大肠腺体的过度增生。80%的大肠癌与腺瘤有关,腺瘤发展到癌一般需要5-20年。患者有了症状要主动就医,积极参加定期普查,大肠癌的发现越早,对患者的治疗越有效果。医生应该提醒患者直系亲属,他们患大肠癌的几率几乎是普通人的3倍,更应注意定期检查。超过80%的患者确诊大肠癌时,疾病已发展至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晚期患者5年内生存率仅为10%。因此,开展大肠癌的早查早治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生存率,更重要的是帮助患者及其家属重拾希望。
  
  首先应该强调的是积极预防。欧洲癌预防组织和国际营养科学联盟也提出了如下建议: 1.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包括动物油和植物油),以鱼、禽、瘦肉、低脂奶制品代替动物油过多的肉食,以煮、蒸食物代替油炸食品。 2.增加绿色叶类和根类蔬菜、水果的摄入。 3.多吃淀粉和纤维多的食物。 4.保持适当的体重。 5.每天的食盐摄入低于5克。 6.多吃新鲜食物,少吃腌、熏食物,不吃发霉食品。 7.少饮含酒精饮料。
  
  大肠癌的高危人群为30岁至40岁以上有消化道病症者、大城市的中老年人、有大肠癌家族史者或膳食结构不平衡的白领人群,应从40岁起每3到5年接受一次肠镜检查,而普通人群,可在常规体检中加入肛检一项,可鉴别50%-60%的直肠癌;45岁后可接受肠镜检查,之后平均每5-10年进行一次复查。另外,无论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出现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交替,原因不明的便血等症状时,应到正规医院就诊以排除肿瘤。
  
  另外,有两种大肠癌遗传倾向很强:第一种医学上称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第二种叫作“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这两种大肠肿瘤在全部大肠癌中只占极少数。前者发病年龄平均只有20岁,大肠中可以有成百上千个腺瘤(从肠粘膜上长出来的一种良性肿瘤),出现这些良性肿瘤以后10年,其中有些开始癌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患有这种病的人迟早均会癌变,且家族中许多成员均有相同的疾病。一旦发现这种疾病,病人和他的直系亲属都需要长期随访,做必要的检查。后者(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的发病年龄比一般大肠癌早15-20年,癌多发生在右半结肠,有时在大肠里同时有几个癌(叫多原发癌),手术后很容易复发。以上这两种大肠癌的遗传性均很强,一旦家族中出现这种肿瘤,患者所有的直系亲属均应到医院进行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泻,粪便中有血或脓血,一旦患病,多迁延较长时间不能痊愈。结肠镜检查可发现大肠里有广泛的溃疡和炎症。这种病人经过医生的正规治疗,大多数可以恢复,极少数病情较重、多年不愈的溃疡性结肠炎病人中,有比正常人更多的机会发生大肠癌。根据资料统计,以下两个因素与癌变关系更为密切:病变范围愈大,溃疡性结肠炎迁延不愈的时间愈长,癌变的机会愈多。因此,10年以上不愈的全结肠溃疡性结肠炎,应被视为“癌前疾病”,要密切随访、治疗。
  
  目前大肠癌的治疗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即使被确诊为大肠癌的患者,也不必失去生活的信心。在所有的恶性肿瘤中,大肠癌的治疗效果是最好的,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能够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命质量。单纯的手术治疗并不是最佳的治疗手段,通过术前新辅助化疗,使病灶缩小后有利于手术,同时可减少术中播散。术后的辅助性放化疗治疗,能够消灭残存病灶,防止复发和转移,提高5年生存率。针对晚期不能手术以及术后复发转移患者姑息治疗,可以控制肿瘤病灶,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以前传统化疗药物针对性差,抑制和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破坏了人体正常的细胞,引起脱发、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等不良发应,影响生活质量,甚至中断治疗。现有的化疗药物在这些方面大大改善,抗癌针对性更强,对机体正常组织的影响小,安全性更高,患者很少发生脱发、贫血、白细胞减少及出血等化疗反应。针对III期大肠癌辅助化疗的研究,外科手术与辅助化疗相结合比单纯外科手术治疗的5年生存率提高20%,5年后复发率<1.5%/年,8年后复发率<0.5%/年。此外术后的定期随访,才能及早发现复发或转移。目前,CEA(血清癌胚抗原)预测预后,术前CEA高者复发率高,预后较正常CEA者差,术后随访预测复发或转移,术前CEA增高者,术后1-6个月内恢复正常,仍居高不下者可能仍残留肿瘤或复发,根治术后对CEA值升高者应严密随访。

 

 

(来源:北京肿瘤医院 张小田)

 

 

 

作者: 2010-4-2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