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显示 收起
降压药的种类繁多,概括起来共有七类:
利尿剂:如双氯噻嗪、吲达帕胺等;
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倍他洛克、阿替洛尔等;
钙离子拮抗剂(CCB):如硝苯吡啶、洛活喜、波依定、心痛定等;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开博通、依那普利、蒙诺、洛汀新、瑞泰等;
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ARB):如科素亚、代文、美卡素、安博维等;
α受体抑制剂:如哌唑嗪、特拉唑嗪等(由于易引起首过性、体位性低血压,故临床上应用较少);
复合制剂:如复方降压片、珍菊降压片、北京一号降压片、山绿茶降压片等。其主要成分为扩血管药和利尿剂,有的还加入一些中草药成分。
面对五花八门的降压药,应该如何选择呢?许多病人常常是随便捡几种就吃,结果降压效果很不理想。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把握住下面的选药原则,才能轻松降压:
有效性 不同的病人,其年龄、性别、体重都不同,再加上高血压家族史的差异,所以在降压药的选择上应注意个体化。另外,高血压病程的长短,血压控制的程度,以及是否伴有糖尿病、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等合并症,都会使心、脑、肾等靶器官受损的程度不一。因此,在选择有效降压药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例如,心率较快的青壮年病人或有心绞痛的病人,可首选β受体阻滞剂,也可选择长效CCB、ACEI或ARB类药物;而高血压伴糖尿病的病人应首选ACEI或ARB类药物;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老年病人可选用CCB、ACEI或ARB类药物。
时效性 不同降压药的半衰期和体内代谢有所不同,故应给予足够时间,让药物在血液中达到稳态浓度之后,再来评估它是否有效。当然,短效的(一天三次)药物起效快,维持时间短;长效的(每天一次)药物往往要服两周以上,才能发挥其最佳降压效应。
安全性 冠心病、心绞痛的高血压病人不宜选用短效CCB;有痛风或糖尿病的病人不宜选利尿剂;有哮喘的病人不宜选用β受体阻滞剂。如违背此原则,有可能会使疾病加重。
对于中、重度的高血压病人,单药治疗往往效果不佳,因此血压在160/100毫米汞柱以上的病人常需要联合用药,一般应在利尿剂基础上,加用其他类型的降压药,必要时需三药联用。但联合用药的组合也应因人而异,才能达到血压控制的目标值。国内外学者指出,约60%以上的高血压病人,需要联合用药才能达到理想降压效果。
生理被动性 每天,人的血压本身就有一个生理波动周期,凌晨至上午最高,深夜最低。而我们的心脏、大脑、肾脏等重要生命脏器的血液灌注,主要依赖于舒张压(低压),因此长效降压药最好在清早服用。联合用药的病人,应定期到医院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当然,家庭血压计的自我监测,对安全有效地应用降压药、选择药物剂量、进行药物调整,都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