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求医问药专家门诊名家医案

盆腔炎妇科名老中医治验

来源:www.tcmer.com
摘要:女性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称为盆腔炎。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囊肿、盆腔腹膜炎。盆腔炎大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初潮前、绝经后或未婚者很少发生盆腔炎。若发生盆腔炎也往往是邻近器官炎症的扩散。...

点击显示 收起

女性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称为盆腔炎。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囊肿、盆腔腹膜炎。炎症可局限在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最常见的是输卵管炎及输卵管卵巢炎,单纯的子宫内膜炎或卵巢炎较少见。盆腔炎大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初潮前、绝经后或未婚者很少发生盆腔炎。若发生盆腔炎也往往是邻近器官炎症的扩散。盆腔炎可分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急性盆腔炎继续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若在急性期未能得到彻底治愈,则可转为慢性盆腔炎,往往日久不愈并可反复发作,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严重影响妇女健康,且增加家庭与社会经济的负担。盆腔炎是生育期妇女的常见病,近年来,国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中医古籍无盆腔炎之名,根据其临床特点,可散见于“热入血室”、“带下病”、“经病疼痛”、“妇人腹痛”、“癥瘕”、“不孕”等病证中。《金匱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云:“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此症状的描述,似是有关盆腔炎临床症状的最早记载。其后《景岳全书》曰:“瘀血留滞作癥,唯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恙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癥矣。”此论述与慢性盆腔炎症的发病与临床特点相似。

 

朱春良经验

朱氏治疗妇人带下证首分湿、虚、瘀,其辨证分型注重量、色、质、气,结合舌、脉、体型、体质、病程,分辨湿热、寒湿;脾虚肾虚或脾肾两虚及热毒瘀、气滞瘀等型。分别湿热、湿毒多实证,久病或脾肾虚多虚证。并重量、色、质、气辨证四要点。量多色白,质清稀,多脾虚湿陷;质浊而粘稠有秽,多痰湿下注;质清稀如水,恶寒,多脾肾阳虚;寒湿内盛,量多色黄,质稠臭秽,多属湿热下注;色黄绿如脓或浑浊如米泔,或脓血杂见,恶臭难闻多用湿毒;量少色赤或色红而鲜,质稠,多属阴虚内热;色暗红如败酱,混杂粘液,秽臭难闻,多属毒热伤络;淡红无臭秽多属肾气不固,此外,带下色白或透明反光如鸡蛋清或拉丝状多属肾虚滑精。朱 氏治带大法虽不外健脾、升阳、除湿、补虚、祛瘀等,但用药颇为轻灵新颖,每以轻药愈重症。

朱氏拟锡纯“理冲汤”加减,基本方由生黄芪15g,党参12g,生白术15g,淮山药30g,鸡内金10g,三棱、莪术各8g,制香附6g,郁金6~10g组成,带下秽黄,腰腹隐痛,少腹坠胀,月经量多,尿频或伴低热加金银花、连翘各10g;带下清稀,尿频,腰腹隐痛,恶寒感加制附片、桂枝、乌药各10g;经色紫黑有块,痛经,少腹坠胀伴低热,瘀象较显加水蛭3g或吞水蛭胶囊1g。

[邱志济,等.朱良春治疗带下诸证临床经验和特色.辽宁中医杂志2001; 28(5):273~274]

裘笑梅经验

裘氏认为急性盆腔炎是妇科急腹症之一,属于“带下”、“癥瘕”、“少腹痛”、“崩漏”等范畴。裘氏治疗急性盆腔炎经验方是裘氏二藤汤。其组成:忍冬藤、蜀红藤各30g,大黄、大青叶、紫草根(后下)、牡丹皮、赤芍、川楝子、制延胡索各9g,生甘草3g。若高热不退者加石膏30g;黄带多者,去赤芍加椿根皮12g,萆薢10g;尿道热痛、涩痛者加车前草、猪苓各10g;盆腔有炎性包块或附件有炎性包块者,去川楝子加三棱、莪术各10g;高热神昏者,加紫雪丹1粒。水煎,每日1次,分2次服。

[李定江.二藤汤治疗急性盆腔炎28例.湖南中医杂志.1996,9,12(5):31~32]

 

蔡小荪经验

急慢性盆腔炎均以少腹坠胀疼痛、腰酸、赤白带下为主症。急性盆腔炎往往伴有发热。祖国医学古籍中虽无专论,但其症状和治疗散见于“癥瘕”、“痛经”、“带下”等证中。现代医学将女性生殖器官炎症,如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盆腔结缔组织炎等,统称为盆腔炎。蔡 氏认为:急性盆腔炎多由产后或经期湿热之邪乘虚而入胞宫,湿热与气血相搏而成。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治疗不当延误而致,其病机均为湿热邪毒壅结下焦而成。临证当宜清热利湿、解毒祛瘀为大法,以蔡氏清热化湿汤随症加减,每获良效。

清热化湿汤:云茯苓12g,赤芍10g,丹皮12g,川桂枝3g,败酱草30g,红藤20g,鸭跖草20g,金铃子10g,延胡索10g,柴胡5g,怀牛膝10g。方中桂枝温通辛散活血;赤芍、丹皮、延胡索凉血活血,行瘀止痛;重用红藤、败酱草、鸭跖草清热解毒,破血消痈;柴胡、金铃子疏肝理气,杀虫抑菌;怀牛膝引血下行。全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利湿消肿之功效。蔡氏临证运用此方时有变通,兼有炎性肿块者加桃仁泥、皂角刺、海藻;赤白带下者加椿根皮、鸡冠花。纵观上述方药及变通诸法,充分体现了蔡氏古而不泥古的治学态度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周翠珍.蔡小荪治疗妇科痼疾验方拾萃.江苏中医.1996,17(1):10]

 

罗元恺经验

罗氏认为在盆腔炎在急性或亚急性阶段,主要表现为湿热、湿毒或热毒证,如发热恶寒,带下黄稠,小腹灼痛,或阴道下血,淋漓不止,舌红苔黄,脉滑数。此期则须清热解毒、利湿止带。自拟“盆炎清热汤”,以蒲公英、败酱草、金银花清热解毒,茵陈、黄柏、栀子、车前子清利湿热,丹皮、桃仁、丹参、延胡索等活血化瘀。带下量多者予“茵陈败酱汤”,以茵陈、败酱草、金银藤、黑栀子等清利湿热,冬瓜仁、薏苡仁、茯苓等利湿止带。热甚加青蒿、连翘、紫地丁;腑实便秘则加大黄以泻下热结。湿热为患,热可伤津,湿碍气机,处理不当,容易损伤气阴,故清热毋过苦寒,以免损伤正气;利湿勿太峻猛,以防耗竭阴津。

在慢性炎症阶段,由于湿热胶结,阻碍气机,热灼血络,血脉凝涩,瘀阻胞中,往往缠绵难愈。罗氏根据不同证型,辨证用药。如瘀血内阻者,胞中结块,或胞络阻滞,可见少腹疼痛、拒按,经色暗红、有血块,或带下量多、色黄或白、质稠,舌暗红,脉弦。亦有症状不明显,仅有散结或通络。可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或桂枝茯苓丸加味。膈下逐瘀汤以疏肝理气、活血止痛见长。偏热者,可去当归,加丹参;肝气郁结,乳房胀痛者,加郁金、青皮;胞络不通,加路路通、穿破石、王不留行;大便不畅者,枳壳改枳实,或加槟榔。桂枝茯苓丸以活血散结为主,可加牡蛎、海藻以咸寒软坚;莪术、橘核以行气活血散结;土鳖虫、九香虫以活血止痛。如迁延日久,气虚而兼寒湿者,乃邪去正伤之证,可见小腹冷痛,带下清稀,面色苍白,神疲体倦,畏寒肢冷,短气懒言,口淡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治宜温经散寒,益气健脾。可用《金匱》温经汤加减。小腹冷痛较甚,去丹皮、阿胶,加艾叶、破故纸;带下量多清稀,去丹皮、麦冬,加白芷、白术、茯苓;纳呆者,加佛手、藿香。此外,还可配合中药外敷、药物灌肠等方法,使药物直达病所,以提高疗效。

[罗颂平,张玉珍.罗元恺治疗盆腔炎和前列腺炎的经验.中医杂志.1998,9,39(9):523]

 

马宝璋经验

马氏对盆腔炎病机的认识和治疗经验如下:

1 病机特点:马氏认为,慢性盆腔炎的发病是由于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湿热邪毒内侵;或因经期、产后余邪未尽,瘀结胞中,气机不利,经络受阻;或因经期、产后冒雨涉水;或过食生冷,寒邪客于胞中,血为寒凝,气机不畅。其主要病机为寒、热、湿邪与血搏结,冲任阻滞而致病。临床表现小腹或少腹疼痛,这是血瘀的症状;发热或低热,这是热毒壅盛的表现;月经不调、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间期出血、崩漏,是热入血室、热迫血行的表现;脓样或水样带下,是湿浊或湿热的表现;盆腔脓肿、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是盆腔结缔组织肿胀、增厚的现象,皆因血瘀积结成症。马氏提出慢性盆腔炎发病的主要病因是湿热邪毒,病机是湿热邪毒内侵,损伤胞宫冲任,稽留不去,蕴结下焦,壅遏气血,导致气滞血瘀,甚至积结成块。

2 治疗原则

马氏认为,盆腔炎是寒、湿、热邪与血搏结,瘀阻冲任所致,强调湿热毒邪在发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提出了辨证、辨病相结合,以攻邪为主、攻补兼施的治疗原则。

(1)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马氏治疗本病时结合妇科检查辨病,将辨证与辨病有机地结合起来,总结出系统而独特的辨病规律:①小腹或少腹疼痛,有坠胀感,痛连腰骶,每于房事时或劳累后加重,疼痛的原因是慢性盆腔炎形成瘢痕粘连和盆腔充血。②月经不调。炎症影响卵巢功能时,可使月经周期改变,常见月经先期;炎症波及子宫内膜导致子宫内膜炎症时,可使月经量明显增多,经期延长。③不孕。主要原因是输卵管粘连阻塞、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炎性囊肿等造成的输卵管不通。④低热。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慢性盆腔炎的急性发作都可导致患者自觉低热。⑤水样或血样白带。慢性输卵管卵巢炎和子宫内膜炎都可使白带增多,呈黄色、稀薄水样,慢性子宫内膜炎时还可出现血样白带。

(2)实邪为病,治以攻邪为主 

慢性盆腔炎主要由于寒、湿、热邪与血搏结,损伤胞宫、冲任,蕴结下焦,壅遏气血,导致气滞血瘀,积结成块。在证候表现上,实证居多,且以湿热蕴结、气滞血瘀型占多数。常有低热或手足心热,小腹胀痛或刺痛,固定不移,拒按;带下黄或黄赤,黏稠臭秽;腰痛,经前乳房胀痛、心烦易怒。妇科检查:宫体压痛,附件增粗、压痛,甚至包块粘连引起宫体活动受限。为辨证论治增添了有利的证据。实际上绝大多数实证湿热与气滞血瘀皆有,只是偏重不同而已,治疗上应“择其要而从之”,以攻邪为主,邪去则正安。故而提出了解毒化瘀、软坚除湿的治疗大法。

(3)虚实夹杂,宜攻补兼施,因势利导,择时补泻 

慢性盆腔炎,尤其是实证,每于经前发作或加重,经净则减轻或症状消失,这与经前机体的生理、病理特点密切相关。经前气血下注冲任,气血充盛,使实者更实,正邪交争激烈,故病证常加重,治疗应因势利导,解毒除湿,行气化瘀,软坚散结,给邪以出路;而经后胞脉空虚,治以补肾健脾,是扶助正气的良机,常用六味地黄丸、人参归脾丸以善后。

3分型治疗

(1)湿热瘀结型 证见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有积块,伴腰骶胀痛或低热,带下量多,黄稠、臭秽,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治宜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方用清热调血汤(当归15g、白芍20g、川芎15g、生地黄20g、黄连15g、桃仁15g、红花15g、香附20g、延胡索15g、牡丹皮15g、莪术25g)加败酱草20g、薏苡仁20g、土茯苓25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若热结血瘀甚,见高热不退、神昏谵语、腹痛拒按,宜泻热化瘀散结,用桃核承气汤(桃仁15g、大黄10g、桂枝15g、炙甘草10g、芒硝10g)加金银花30g、连翘25g、白花蛇舌草15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2)气滞血瘀型 证见小腹或少腹胀痛拒按、经前胸胁乳房胀痛,食欲欠佳,烦躁易怒,时欲叹息,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治宜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方用牡丹散(牡丹皮20g、桂枝10g、当归15g、延胡索15g、莪术25g、牛膝15g、赤芍20g、三棱15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3)寒湿凝滞型 证见小腹冷痛,痛处不移,得温痛减,月经延后,量少色黯,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淡,苔白腻,脉沉紧。治宜散寒除湿、化瘀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汤(小茴香15g、干姜10g、延胡索15g、当归15g、没药15g、川芎15g、肉桂10g、赤芍20g、蒲黄20g、五灵脂15g)加苍术20g、茯苓15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血瘀日久化热者,证见小腹灼痛、拒按,月经量多,色红、质黏有块,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生地黄20g、桃仁15g、红花15g、当归15g、川芎10g、牛膝15g、赤芍20g、桔梗15g、柴胡15g、枳壳15g、甘草10g)加红藤15g、金银花25g、败酱草20g、薏苡仁20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若兼血虚,伴头晕眼花,心悸少寐,则养血活血。方用调经种玉汤(当归15g、熟地黄20g、白芍20g、川芎15g、茯苓20g、陈皮15g、香附20g、牡丹皮15g、延胡索15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4)癥瘕积聚型 证见小腹包块,或坚硬不移,或时聚时散,小腹持续作痛或时痛时止,经行延期,量或多或少,淋漓不止,或血性白带,舌紫暗或有瘀斑,苔黄,脉弦滑。治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当归15g、川芎15g、赤芍20g、五灵脂20g、桃仁15g、牡丹皮15g、乌药15g、延胡索15g、甘草10g、香附20g、红花15g、枳壳15g)。兼湿热者加金银花25g、连翘20g、薏苡仁20g、海藻25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王莹,等.马宝璋治疗慢性盆腔炎经验.山东中医杂志.2005,6,24(6):376~377]

 

[1] [2] [3] [4] 下一页

 

夏桂成经验

⒈补肾调周的独特治法

夏氏认为固护正气,增强患者自身的康复机能是慢性盆腔炎的主要治则。依据各个阶段阴阳消长转化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经后期以阴长为主,治以补肾养阴为主,维持阴长至重;排卵期则重阴转阳,开始月经周期中的第一次转化,转化的结果为排卵,治宜补肾调气血促排卵;经前期则以阳长为主,治以补肾助阳为主,维持阳长至重;行经期则为月经周期中的第二次转化,重阳转阴,月经来潮,此阶段以疏肝理气调经为主。此法适应人体自身规律,增强了患者体质,促进患者康复。

⒉具体方药应用经验

夏氏常用的基本方为:“盆腔炎常用方”,药有:炒当归10g,赤芍10g,白芍10g,红藤15g,败酱草15g,广木香6g,延胡索10g,续断10g,桑寄生10g,薏苡仁10g,山楂10g,五灵脂10g等。方中炒当归、赤白芍、续断、桑寄生养血补肾,以辅助正气;红藤、败酱草清热除湿;广木香、延胡索、山楂、五灵脂调气和血。全方共奏养血补肾,化瘀和络,清热除湿之功。依据患者所处的月经周期中不同阶段,经后期加淮山药10g,山萸肉10g;阴虚甚湿轻者入熟地10g;排卵期加菟丝子10g,紫石英(先煎)10g,仙灵脾10g;经期可入苍术10g,香附10g,泽兰叶10g,益母草15g,茯苓10g。加减:阳虚甚者加巴戟天10g,肉桂(后下)3g;阴虚者加楮实子10g,生牡蛎(先煎)15g,女贞子10g;盆腔有包块者入石打穿15g,地鳖虫6g,三棱10g,生鸡内金10g;输卵管不通或积水者入天仙藤15g,丝瓜络15g,脾虚便溏者去当归10g,加炒白术10g,砂仁(后下)3g,六曲10g;心肝气火偏旺、睡眠欠佳者加钩藤15g,丹皮10g,合欢皮10g,炙远志10g,痛经甚者加全蝎5g,蜈蚣5g,炙乳香3g,炙没药3g等通络止痛之品。

[李勇生.夏桂成教授治疗慢性盆腔炎经验举隅.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3,15(2):107]

 

尤昭玲经验

1 细辨病因病机特点

尤氏认为,慢性盆腔炎之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者,为正气不足,肝肾亏损;标实者,乃瘀、热、寒湿之邪蓄积胞中,气血运行不畅,胞络受阻,不通则痛,一般以瘀为主因,寒、湿、热次之,但肝郁更是个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

2 巧用药对施治

 (1)太子参黄芪白术 应用于盆腔炎之正气较虚,或兼见带下量多,质稀,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等脾虚、气虚之证候者。

(2)白芷皂角刺 临床相伍用于慢性盆腔炎之附件炎,盆腔积液者效果甚佳。

(3)地龙路路通 用于治疗并发输卵管不通之慢性盆腔炎。

(4)红藤败酱草 临床常用于附件炎见有腰酸疼痛、带下、湿热瘀阻者。

(5)水蛭蜇虫 临床常用于盆腔炎之附件包块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之包块、痛经等。

(5)台乌延胡索川楝 用于治疗盆腔炎气滞血瘀引起的腹痛,疗效甚佳。

(6)赤小豆薏苡仁 用于治疗湿热内蕴引起的慢性盆腔炎而见带下色黄、舌苔黄腻、脉濡数之诸证者。

[尹香花,等.尤昭玲教授巧用药对治疗慢性盆腔炎经验拾萃.中医药学刊.2005,9,23(9):1572~1573]

 

蔡连香经验

⒈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蔡氏认为,经期、堕胎、小产、正常分娩后,正值气血耗损,子门未闭,若此时外邪入侵,湿热毒邪下注,即易客于胞宫、胞脉,伤及任、带两脉,发为带下。湿热邪瘀日久,脉络不通,瘀血内阻,阴液耗损,正气不足,致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或虚者更虚。证型单一出现者少,复杂多变者多。常见证型以湿热蕴结、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寒凝血瘀、脾虚湿瘀多见,日久可见肾阳虚、肾阴虚。

⒉辨证论治

⑴湿热蕴结: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方药:妇科七号片(柴胡、黄芩、川楝子、延胡索、薏苡仁、茯苓、陈皮等)或止带汤(《世补斋·不谢方》)加减。

⑵气虚血瘀:治以补气活血通络。方药:理冲汤(张锡纯)或四君子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⑶气滞血瘀: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药:血府逐瘀汤或活络效灵丹或桂枝茯苓丸合乌药汤(《兰室秘藏》)加减。

⑷寒湿凝滞:治以散寒除湿、活血化瘀。方药:少腹逐瘀汤或桂枝茯苓丸合平胃散或二陈汤加减。

⑸脾虚湿瘀互结:治以健脾化湿、活血化瘀。方药:完带汤或参苓白术散或当归芍药散合失效散加减。

⑹肾阳虚:治以温肾培元、固涩止带。方药:右归丸加减。

⑺肾阴虚:治以益肾滋阴、清热止带。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⒊中药外敷、灌肠

蔡氏治疗慢性盆腔炎除予口服汤药外还常用中药外敷及灌肠治疗。常用外敷药:千年健、白芷、红花、红藤、莪术、生艾叶、透骨草、威灵仙、川椒、蛰虫、水蛭、路路通、皂角刺、石见穿、没药、三棱、败酱草、青陈皮、刘寄奴、徐长卿、马鞭草、忍冬藤、白花蛇舌草,取上述药10~12味,布包后蒸热,外敷腹部,每日1~2次,1剂可反复蒸敷10次。若有输卵管积水,还可用粗盐炒热,外敷下腹部。常用灌肠中药以柴胡、赤芍、败酱草、徐长卿、红藤、乳香、没药、青陈皮等加减,煎汤100~150ml,肛门保留灌肠,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经期停用外用药。

 [谢京红,李亚俐.蔡连香治疗慢性盆腔炎经验.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13(1):87]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段正亭经验

段氏对盆腔炎的病机认识和辨证分型治疗经验如下:

1 病因多端,冲任受损

段氏认为,盆腔炎成病之因,主要与热毒、湿邪、气滞、血瘀密切相关。这些病因,可单独致病,亦可相互兼杂并存,随病情发展亦可相互转化,但其基本病理为:“邪犯胞中,冲任受损,气滞血瘀。”

2 辨证分型,揆度奇恒

段氏认为,盆腔炎的辨证要点,首先要辨别病性,属热、属湿与在气、在血的不同,其次辨病程,分急性病或慢性病变的属虚属实。临证中,段氏常把盆腔炎分为四种类型辨治。分别为热毒内炽型、湿热浸淫型、肝郁气结型、瘀血内阻型。

3 方证合拍,治有特色

段氏治疗盆腔炎审证求因,重在解毒,除湿,理气,化瘀。自拟了“盆腔炎方”为主方,药物组成: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银花15g,红藤30g,土茯苓30g,甲珠12g(研末),当归15g,丹参15g,香附12g,玄胡15g。

加减:偏于热毒炽盛者,重在清热解毒,加入黄连、黄柏、苦参;热入营血加生地、丹皮、玄参等凉血解毒之品;偏于湿者,重在除湿化毒。段氏结合本地区气候以盆腔炎方合自拟的除湿汤(药物组成为:苍术、川朴、陈皮、茯苓、白蔻仁、法夏、薏苡仁、通草)用于湿热型盆腔炎患者;偏气滞者,段氏重疏肝、理气,以盆腔炎方选加橘核、荔枝核、川楝子、枳壳、木香、台乌、川朴等;偏血瘀者,重在活血化瘀,酌情选加桃仁、红花、赤芍、泽兰;有包块者加三棱、莪术、三七、乳香、没药、王不留行等散结化瘀之品。对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中的虚,段氏在分清气、血、阴、阳之虚的不同,酌情加入黄芪、党参、熟地、白术等药物。或以盆腔炎方合其自拟双补汤(双补汤药物组成:黄芪、党参、枸杞、淫羊藿、川断、龟鹿胶)配合使用。此外,段氏治疗盆腔炎患者时,还善用虫类药物,如地龙、全虫、蜈蚣等,以搜风通络,行气止痛,效如桴鼓。

[文仲渝.段正亭治疗盆腔炎经验概述.云南中医杂志.1994,15(1):14~15]

 

陈炳焜经验

陈氏认为慢性盆腔炎多由于行经、产后胞脉空虚,或房事不洁,湿浊邪毒内侵,与血相搏,湿瘀交阻,致脏腑冲任功能失调,气机不利,正气不足,余邪久留不去所致。陈氏认为“瘀”是盆腔炎主要原因,治以活血化瘀为法,但血瘀与气虚相互为患,瘀则气血不通,胞宫、冲任失于滋养,由瘀致虚,虚则无力鼓动脉络运行气血,瘀则更甚,故化瘀勿忘补虚。其用药及加减经验如下:

陈氏自拟少腹消癥汤组成:黄芪、党参、白术、当归、丹参、桃仁、红花、牡丹皮、赤芍、枳壳、延胡索、香附、木香、甘草等。

加减:如兼湿毒内侵,用本方合二妙散,加蒲公英、败酱草、白花蛇舌草、两面针;兼瘀热加大黄炭、金银花、连翘、鱼腥草;兼寒凝去牡丹皮、赤芍,加小茴香、干姜、肉桂;肝经湿热加白花蛇舌草、大黄炭、川楝子、泽泻、蒲公英;肝肾两亏用本方合二至丸加肉苁蓉、白花蛇舌草、穿山甲等。

[曾明.陈炳焜老中医治疗妇科病经验介绍.新中医.2006,2,38(2):20]

   

梁玉栋经验

梁氏据盆腔炎临床表现,认为病人全身或局部抵抗能力的下降,湿邪乘虚侵入体内易致盆腔炎的发生。湿为阴邪,其性粘腻,有留而不去阻滞气机使湿无去路的特性。湿邪留滞郁久必然会化热成为湿热病。湿热蕴结下焦,客于胞宫,损其带脉,发生盆腔炎。故梁氏自拟二泽汤治疗带下病,其用药经验如下:

梁氏自拟二泽汤组成:泽泻12g、泽兰12g、大黄10g、茯苓15g、丹皮15g、黄白12g、车前子12g、生地12g、白芍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下腹痛加元胡10g、郁金12g;发热加柴胡10g、公英30g、败酱草12g;腰痛加木瓜12g、川断20g;宫颈糜烂加土茯苓12g;带下色黄味臭倍黄柏,加白果;带下量多色淡加牡蛎20g;盆腔肿块加三棱12g、莪术10g、丹参15g。外治:宫颈糜烂、阴道痒、尿灼痛用黄柏汤:黄柏20g、土茯苓15g、大黄12g、苦参20g、地肤子15g、丹皮15g,煎水坐浴,每日1次。并发盆腔炎性包块,用如意金黄散浓茶调成糊状局部外敷。

 [梁蓉娟,朱麟祥.二泽汤治疗盆腔炎38例疗效观察.青岛医药卫生.1994,(1):2,35]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何少山经验

何氏治疗慢性盆腔炎经验如下:

⒈急则治标,重在祛邪

何氏认为盆腔炎急性期治疗当以祛邪为主,重在清热解毒利湿,药选柴胡、金银花、连翘、红藤、败酱草、蒲公英、蛇舌草、半枝莲等。如腹胀便秘者,加生大黄;带下黄浊者,加二妙丸;口干舌燥者,加石斛、芦根。在清热解毒的同时,佐以活血化瘀,常用熟大黄、赤芍、丹皮、桃仁、制乳香、制没药、失笑散等药,力求祛邪务清,防止病情迁延。

    ⒉扶正祛邪,攻补兼施

对盆腔炎慢性期的治疗,何氏认为应当体察患者体质之盛衰,病邪之进退,寒热之不同,辨而治之,尤要时时注意扶助正气。常用黄芪建中汤合自拟验方血竭化癥汤(血竭、乳香、没药、五灵脂、桃仁、大黄、皂角刺、穿山甲、水蛭、地鳖虫、鹿角片),益气健脾,活血散结,随证加入清热化湿、理气止痛之品,扶正祛邪,攻补兼施。若病情反复,腰酸下坠者,加川断、菟丝子、炒杜仲。盆腔内有少量积液或盆腔炎性包块,日久不消者,则用防己黄芪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味以健脾渗湿、化瘀散结。

⒊攻补伤正,顾护胃气

何氏认为治疗本病应防患于未然,对于原胃气不和者,要尽量避免使用对脾胃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已显脾胃虚弱者,加四君子汤;胃寒者,加良附丸;嗳气泛酸者,加左金丸;纳呆者,加二陈汤;上腹饱胀者,加保和丸、香砂养胃丸等。对于慢性盆腔炎病情迁延者,何氏常选苦参一味,取其清热解毒,又虑其苦寒伤胃,故必加茯苓、炒白术以健脾护胃;用血竭、乳香、没药等活血化瘀散结药时,则兼用乌贼骨、煅瓦楞子养胃制酸,保护胃粘膜。

⒋辨证辨病,综合施治

盆腔炎急性发作时,何氏强调中西医联合治疗,炎症控制后则巩固治疗,防止其演变为慢性。至于慢性盆腔炎患者,何氏辨证辨病结合,使用药物有的放矢。常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或用艾条温熏气海、关元、水道、归来等穴位,以利药力直达病变部位;或用指压法按摩次髎、中髎穴,疏理止痛。经期外邪易侵,病易反复,何氏注重经期用药,合理施治,以求最佳疗效。

[章勤.何少山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经验.浙江中医杂志.1998,(2):75~76]

 

陈益昀经验

⒈病因病机

陈氏认为,急性盆腔炎病初为热毒及湿邪壅盛期,表现为实热证。而慢性盆腔炎日久不愈,正气不足,以至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而致气滞血瘀,则成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⒉治疗方法

陈氏将本病分为实热型、湿热郁结型和寒凝气滞型。以活血化瘀为主,分型辨证施治。采取内服、外敷和灌肠等方法综合治疗。其治疗用药经验如下:

⑴实热型

①内服中药 药物组成:金银花20g,连翘12g,红藤20g,败酱草20g,丹参15g,赤芍药10g,川楝子12g,香附10g,延胡索15g,地鳖虫6g。加减:若有表证加荆芥、防风;发热口渴较重,伴有便溏热臭加葛根、黄芩、黄连;大便秘结加大黄、玄明粉;白带过多加椿根皮、川黄柏、芡实;有明显包块或附件明显增厚加三棱、莪术、红花;腰酸痛加桑寄生、续断、狗脊。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ml 早晚分服。20日为1个疗程,经期停服,一般治疗3个疗程。

②中药灌肠 药物组成:败酱草30g,蒲公英30g,红藤20g,连翘、赤芍药、丹参、乌药、乳香、没药各15g。水煎2次,取汁150ml ,每晚睡前排空大小便,静卧10min,用肛管或16号导尿管插入肛门进行灌肠。每日1次,20日为1个疗程,经期暂停,一般治疗3个疗程。

③中药外敷 将内服药和灌肠药所剩药渣,煮沸15min后,装入布袋,令患者平卧,敷于下腹部,上放暖水袋,使温度保持在50℃左右,每日1次,每次30 min,20日为1个疗程,经期停敷,一般治疗3个疗程。

⑵湿热瘀结型

①内服中药 药物组成:赤芍药10g,桃仁10g,红花10g,益母草20g,茵陈30g,败酱草30g,连翘15g,牡丹皮15g,茯苓12g,生薏苡仁30g。加减:白带色黄质稠加土茯苓;阴部瘙痒加白鲜皮、苦参;腰痛较重加桑寄生、续断、狗脊;腹痛较重加木香、延胡索;有明显包块加三棱、莪术; 气虚加党参、焦白术;胸闷纳呆加焦三仙、砂仁。

②中药灌肠 药物组成:茵陈30g,败酱草30g,土茯苓30g,黄柏、三棱、乳香、没药各20g。用法同前。

③中药外敷 药物组成:将内服和灌肠药所剩药渣,其用法同上。

⑶寒凝气滞型

①内服中药 药物组成:当归15g,川芎10g,赤芍药15g,五灵脂10g,广木香10g,香附10g,肉桂6g,炮姜6g,乌药12g,艾叶10g,吴茱萸5g。加减:有明显包块或附件明显增厚加三棱、莪术、桃仁、红花;腹痛较重加延胡索、川楝子;少腹冷痛较重加制附子(先煎) 、小茴香。

②中药灌肠 药物组成:艾叶20g,小茴香15g,桂枝15g,木香10g,乌药15g,莪术15g,三棱15g,乳香20g,没药20g。用法同前。

③中药外敷 药物组成:内服和灌肠药所剩药渣,其用法同上。

 [王晓静,丁素银,等.陈益昀治疗盆腔炎经验.河北中医.2005,6,27(6):405~406]

上一页  [1] [2] [3] [4]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