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求医问药专家门诊名家医案

马骏学术经验举要

来源:中医药临床杂志
摘要:马骏老师是第二、三、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学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安徽省首届名中医,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马师自幼酷爱中医,先后拜皖西名医王焕章、张琼林、杨开林为师,弱冠之年行医乡里,颇有名望。而立之年经选拔赴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进修深造,先后师从蒲辅周、路志正等大师,成绩优异。......

点击显示 收起

    马骏老师是第二、三、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学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安徽省首届名中医,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马师自幼酷爱中医,先后拜皖西名医王焕章、张琼林、杨开林为师,弱冠之年行医乡里,颇有名望。而立之年经选拔赴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进修深造,先后师从蒲辅周、路志正等大师,成绩优异。学成后调入安徽中医学院从事医疗、教学工作。马师精通医典,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从医50余载,学验俱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内、妇、儿科疾病诊治中驾轻就熟,疗效斐然,尤其在脾胃病的诊治中更是独具匠心、疗效卓著。笔者有幸跟随马师学习三年,现将其治学经验、学术思想概述如下。
治学经验
1博览群书,精研经典
    马师7岁问儒,白幼好学,诸子百家,无不仔细品读。后随师研习岐黄之术,其初学便是诵读中医经典、名医古籍、汤头药赋、经络穴位等,后更喜欢读中医各家,本草、医案、医话、医论无不涉猎。马师常说:“中医经典著作和理论是几千年临床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是中医学的基础与精华所在。作为一名中医大夫,应当博古而通今,只有谙熟经典,博览各家,精勤不倦,才能在临证中从容不迫,运用自如”。马师应用经方治疗脾胃病及内科杂病,只需掌握合方的变化、药量的多少、药味的加减,灵活运用,得心应手。马师认为:读经典可以开启中医智慧,读本草可以掌握药性理论,读医案可以提高临床技能,读医话可以提高中医语言描述能力,读医论可以提高中医认知水平。
2博学名家,择善而从
    马师自幼酷爱中医,少年时师从六安名医王焕章习岐黄之术,弱冠之年便悬壶乡里,青年时拜皖西名医张琼林、杨开林为师,中年时远赴京城,幸得全国名医蒲辅周、路志正等大师的耳提面命,使其眼界大开,功力日厚。他常常引用明•李中梓学习中医的体会告诫我们:“广征医籍,博访先知,思维与问学交参,精气与灵枢相遇,自能默通有熊氏于灵兰之室。”马师博学名家,虚怀若谷,孜孜不倦,择善而从。当代名医蒲辅周老先生心得体会马师铭记心中:“急性病,外感六淫之病,重点是抓表里寒热;慢性杂病,重点是抓虚实寒热,不要认虚为实,虚证当实证治叫虚虚,若实证当虚证治叫实实,七情内伤多虚,但虚虚实实,错综复杂,不能概作虚论。”国医大师路志正“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的系统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马师将它发扬光大。
3勤于临床,勇于实践
    50多年来,马师无论是求学,还是在仕途;无论是远在京城,还是身处异域他乡,时间的变化、地点的变迁改变不了他扎根临床的决心与恒心。他勤耕于临床从不荒误。他认为,中医的根在临床,魂在疗效,理论再娴熟,文章再美妙,如束之高阁或只是纵横纸上,而不能在临床上得以应用、发挥和取效,都是空谈和无意义的。他常说:“既然选择了中医这一行,就要爱这一行,专这一行,成就于这一行,而爱、专和成就都要在临床实践中去体现和实现”。马师一反常规,勇于实践,运用气血并调、通阳利滞之痢疾验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6例,取得了治愈50例,好转6例的好疗效,有效率100%。
4教学相长,传承传扬
    马师从事医教研50余载,他毫不保留,言传身教,诲人不倦,扶掖后学。特别近十余年来,马师三批共带教学术经验继承人5名,指导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l名,还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中医工作者,许多已经成为中医临床、科研、教学的骨干。他常引用古贤之训“习医之人,必以研读医经为首务”来告诫后生;又十分赞同今人秦伯未提出的“一读二背三临证”要言;同时又崇尚张介宾“医无一定法,而有一定理”之法理。他倡导综合疗法,内外同治,针药并用,食药结合,以汤药配合熏洗、茶饮、针灸等法取效,常使顽疾药到病除。在马师指导下,笔者运用内镜下胃黏膜相微观辨证治疗慢性胃炎6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胃黏膜相微观辨证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进
行的,是中医临床辨证创新的一种尝试。
5融会贯通,精益求精
    马师不仅精研医典,对历代专著亦极为精通,他以深厚的理论知识,发皇古义,择善而从。临证触机即发,挥洒自如;组方遣药,轻灵精准;治则治法,不拘常法;经方、古方、时方、经验方随证合方,灵活化裁。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诊治中运筹帷幄,运用自如,效如桴鼓。马师善于学习,从不自满,善于接受新的知识,丰富自我,他常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不能固步自封。”马师善于总结,融会贯通,精益求精,举一反三,不断提高。他常说“成熟来之于积淀,经验取之于教训,不断总结是不断提高的最有效途径”。马师从“痰”着手,运用温胆汤治疗疑难杂症,拟“怪病多从痰治”之法,效如立竿。马师活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慢性咽炎、慢性肾炎、梅尼埃病、病毒性心肌炎、老年肺心病,疗效卓著。
学术思想
1  强调脾胃在脏腑学说中的主导地位
    马师遵循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崇尚脾胃学说。博采仲景、东垣、中梓、薛己、叶桂等各家之长,深刻领会“四季脾旺不受邪”“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人之一身,无非气血”“人之胃气受伤,则虚证蜂起…‘脾名中宫之土,土如万物之母”之内涵,继承其恩师国医大师路志正提炼出的“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系统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注重脾胃与其他脏的关系。脾属土,心属火,二者为水火相生之脏;脾属土,肺属金,脾肺为母子相生关系;脾主运化属土,肝主疏泄属木,为木土相克之关系;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二者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相互促进。胆内藏清净之液,由肝之精气所化生,而泄于小肠,以助食物的升华,是脾胃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因素;膀胱将水液气化成小便不仅依赖肾中之阳的温煦,而且必须依靠脾气升清和充养;脾位居中焦,化生气血,为三焦气化提供物质基础;脾胃与精主要表现在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脾胃与神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神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方面;脾胃与气血津液生成密切相关,而津液的输布主要依赖脾传输于全身。所以马师十分强调脾胃在脏腑学说中的主导地位,认为治脾胃可以安四脏。调和阴阳,坚固五脏应以脾胃为本。…马师治疗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认为脾胃虚是本,风火、心火、胃火、湿热、痰浊、瘀血是标实,辨证立法正确,故疗效显著。马师治疗杂病往往从脾胃立法遣药。从养生讲,马师认为调和阴阳,坚固五脏应以脾胃为本。
2  强调脾胃后天之本及护胃气的重要性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强则诸脏强,脾胃健旺,元气充足,则体健无病,故曰“四季脾旺不受邪”。既病以后,也要靠脾胃之气施布药力,达到扶正祛邪作用。马师认为脾胃病病因不外乎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病位多在胃、肠,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辨证需分寒、热、虚、实。病初为实,日久伤脾,脾气不足,阳气亏虚,阳损及阴,胃阴不足,则由实证转虚证。《明医杂著》提出:“人之胃气受伤,则虚证蜂起”,“内因之症,多属脾胃虚弱”。《素问.评热病论篇》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邪相争往往导致正虚邪恋,甚至某些外感疾病也是由于脾胃虚弱,元气不足而引起,这突出显示脾胃之盛衰在发病学上的重要作用,治病求本当从脾胃,而脾胃病则以补气为治,正如汪机提出“调补气血、固本培元”的学术观点,重在补益后天之脾,兼及先天之肾。马师十分重视“调补气血、固本培元”这一学术观点,脾胃病证治常用益气和中法。鼓励大家针药并用。运用加味归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达到90.6%的有效率。还指导吾辈应用以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陈皮、甘草为主的脾胃培元方治疗HP相关性胃炎,并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在疗效与抗复发上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3临证注重“证辨、寒热、虚实、气血”
    马师认为脾胃病诊治同其他病诊治方法是一致的,“证辨”是纲,“寒热、虚实、气血”是目,纲举才能目张,目张进一步突出纲举。马师又认为脾胃病具有暴病多寒,久病多热,新病多实,久病多虚,初病在经,久病人络的特点,因此辨寒热气血虚实是脾胃病辨证的要点。偏寒者证见胃痛剧烈,形寒喜温;偏热者证见胃有烧灼感;寒热夹杂者有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表现,此时苔为白中带黄。脾胃病初起多为气滞,每因受寒、夹食、夹湿引起,此为属实方面。久病多虚,因体质差异而有阴阳气血亏虚之不同。凡久病不愈,病从气分兼传营血。症见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无休止,舌质青紫,即是气滞瘀阻的指征,当用行气活血化瘀之品。薛西林曾报道马师治疗2例疑难杂病,一例注重证辨气血;一例注重证辨虚实。
4脾胃病证治遵循“权衡、升降、润燥、通补”八字方针
    脾胃是人体升降枢纽,脾主升,胃主降。脾胃互为表里,胃病可以及脾,脾病亦可传胃,胃气郁滞,通降失常,日久必致脾升异常。马师临证强调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治脾病时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之品;治胃病时多用和中、清利、降逆之药。遵循“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治脾毋忘调胃,治胃毋忘健脾”的原则。处方用药时,马师十分重视药性的升降沉浮,讲究药对的配伍、份量的轻重。升中有降,降中有升,谨防升之不足、降之有余。“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脾为阴土,喜燥恶湿”。马师认为治脾病时,应注意湿易伤脾,故宜用醒脾化湿之剂,少用甘润滋腻之品,以免助湿:治胃病时,当注意燥热易伤胃阴,应常用甘凉滋润之剂.慎用辛香燥热之药,以防伤阴。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故治疗胃肠病证时,常以通为大法。《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云:“夫痛则不通,通字须究气血阴阳,便是看诊旨意。”马师认为,要广义理解运用通补之法,正如《医学真传•心腹痛》所言:“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马师综合考虑脾胃病机而制定治法方药,通过“脾胃合治”而使治法方药更切合胃宜降,以润、降为通,以通、润为补;脾宜升,以健、升为补,以补、健为通的生理特性,有利于祛邪除病。故用药时每于补脾之剂配伍开胃之品,通降之方里佐以升清之味。治脾可宗东垣甘温升发,治胃则宜效仿叶天士的“凉润通降”。总之全面权衡,重点突出,统筹处之,以“和”为贵。马师认为权衡是辨证施治之根本。细品马师之权衡,谓辨证注重“证辨、寒热、虚实、气血”,施治强调一个“和”法,处方用药讲究一个“和”字。“和”乃权衡之枢纽,彰显中医整体观念、阴平阳秘之精髓。运用于临床,疗效显著。马师常用“四左金陈”合方治疗脾胃病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而其学术思想正是起源于“权衡、升降、润燥、通补”八字方针。
5  脾胃病治疗十法一温、清、消、补、和、疏、润、升、降、通
    马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针对脾胃病正虚邪实、虚实夹杂、寒热错综、脏腑同病等病机特点,提出脾胃病治疗“温、清、消、补、和、疏、润、升、降、通”十法,执简驭繁,提纲挈领,切合临床实用,屡治屡验。若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可致寒邪克胃。若肾阳不足,可致脾阳不足,寒自内生,虚寒伤胃。若素体中阳不足,或过服寒凉药物,亦可导致脾阳不振,胃失温养,宜散寒温胃法治之;若五味过极,可致湿热内生,阻碍脾胃。若情志不畅,肝郁日久,气郁化热,可克伤脾胃。若胆腑通降失常,气机不利,胆郁化火,可横逆犯胃,宜清胃安中法治之;若五味过多,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暴饮暴食,朝伤暮损,日积月深,则食滞胃脘,胃气不得通降,致胃气阻塞,胃失和降,宜消积导滞法治之;若脾胃病日久,或反复发作,久病必虚,往往致脾胃受损,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则脾胃气虚,胃失温养,宜补气健脾法治之;若外感寒热错杂,内伤情志失调,致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宜和中醒胃法治之;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宜疏肝和胃法治之;若过食香燥或理气之品,可伤及胃阴,使脾润不及,胃燥太过,胃失濡养,或胃络不荣。若肝郁日久,气郁化火,火热伤阴,胃阴耗损,阴虚不荣,宜滋阴润胃法治之;若素体脾虚,或饮食、思虑、劳神伤脾,则脾虚失健,胃气失和,谷气不盛,摄纳不力,气血生化乏源,形神惫矣,宜升清益胃法治之;若脾胃虚弱,脾阳不足,胃失温阳,或胃阴亏虚,胃失濡养,或肝郁胆火,横逆犯胃,均可进一步加重胃气阻滞,胃失和降,宜降逆调胃法治之;若情志伤肝,肝失疏泄,木郁土壅,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土壅木郁,以致胃气阻滞,气为血帅,气滞日久,可深入血分,致血行不畅,血脉凝滞,瘀血内停,胃络受阻,宜化瘀通络法治之。以上十法,临床可一法独施,也可数法兼用,常收到卓越效果。早年,马师总结治疗泄泻十法,疗效确切,是脾胃病十法最早的蓝本。马师特别擅用“疏、和、补”三法治疗脾胃病,予自拟疏肝平逆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0例,有效率83.3%;予白拟舒胸通降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22例,有效率86.4%;疏法之中马师擅用行气法治疗脾胃病,认为行气法不仅能止痛、除胀、运脾、和胃,还能解郁、化痰、祛湿,其中部分方药尚有解表、平喘、疏肝、活血等作用;马师将和法运用得出神人化,擅用半夏泻心汤化裁;运用补法时,往往针药并用,相得益彰。
作者: 李学军 2012-3-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