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求医问药专家门诊名家医案

周仲瑛教授诊治病毒性肝炎经验

来源:环球中医药
摘要:就病毒性肝炎而言,在湿热疫毒之邪导致肝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有复杂多变的病理演变,出现诸多临床表现,故病情表现有标本主次的不同,治疗上亦有先后缓急的区别。周仲瑛教授临证时非常重视疾病过程中证候表现的标本缓急,认为只有详审病机,视具体病情分别标本缓急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对策,才能有的放矢,收效显著......

点击显示 收起

    就病毒性肝炎而言,在湿热疫毒之邪导致肝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有复杂多变的病理演变,出现诸多临床表现,故病情表现有标本主次的不同,治疗上亦有先后缓急的区别。周仲瑛教授临证时非常重视疾病过程中证候表现的标本缓急,认为只有详审病机,视具体病情分别标本缓急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对策,才能有的放矢,收效显著。兹将其运用标本缓急理论治疗病毒性肝炎之临证经验分述如下。1肝炎初起,湿热疫毒壅盛。宜治其标
    周仲瑛教授认为病毒性肝炎初起之时,总由湿热疫毒之邪伤人所致,就机体方面而言,正气尚盛,临床多表现为湿热疫毒之邪壅盛的证候,此时治疗,当以祛邪为主,祛邪即寓扶正之意。祛邪及时、得当,可防邪盛伤正,正不抗邪,邪恋成为慢性病变。
    在祛邪的具体运用上,周仲瑛教授强调尤当注意辨别湿热疫毒病邪的性质。偏于湿盛者,应予祛湿为先,或投淡渗,或投苦温,或投芳化,兼以清热解毒;偏于热盛者,或清气分热或清营凉血,或凉血通瘀,辅以祛湿解毒。治标之法,总以直折病势、邪去为度,不可过用苦寒而伤中、过于清利而耗伤气阴。
    案l患者,男,19岁。初诊日期:2001年6月18日。
    既往无肝炎病史。6月2日自觉腿酸乏力,腹胀,纳差,继见面目发黄,尿黄,去某医院就诊,拟诊为肝炎,予西药保肝、退黄等对症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转请中医诊治。6月17日查肝功能提示:谷丙转氨酶(ALT)1358 U/L、谷草转氨酶(AST)2087 U/L、总胆红素(TBIL)96 p~mol/L、结合胆红素(DBIL)71~mol/L;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检查(HBV-M):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抗-HAV•Ig^(一);抗一HCV(一)。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急性黄捱型。刻诊:面目、皮肤明显黄染,尿色深黄,肝区胀痛,身困乏力,口干,食纳欠馨,腹胀,大便稍溏,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腻罩黄,脉濡滑;肝区叩痛(+),腹水征(一)。湿热疫毒壅盛,宜清热祛湿解毒,先治其标。处方:
    茵陈15 g、熟大黄5 g、黑山栀10 g、炒苍术10 g、黄柏10 g、炒黄芩10g厚朴6 g、苦参10 g、广郁金10 g、垂盆草30 g、田基黄20 g、鸡骨草20 g、车前草15 g、藿香10 g、橘皮6 g。7剂。
    2001年6月25日二诊:病情减轻,黄疸消退近半,肝区疼痛减轻,纳增,下肢皮肤稍痒,仍有身困乏力、口干等症,舌脉同前。原方加白鲜皮15 g、酢浆草15 g,14剂。
    2001年7月9日三诊:病情显著减轻,自觉症状不多,精神、食纳均好,肝区不痛,但偶有不适,大便正常,小便色黄转 淡,面目稍有黄染,舌苔薄黄,舌质暗,脉濡滑稍数。上方加 制香附10 g,14剂。
    2001年7月23日四诊:症状消失,无不适感,复查肝功能:ALT 48 U/L,AST 56 U/L,y一GT 72 U/L,TBIL 22.7~mol/L,DBIL 17.4 Ixmol/L;HBV—M:乙肝表面抗体(HBsAb)(+)。临床已告病愈,再予三诊方14帖以善其后。
    按本案患者为急性乙型肝炎,疾病初起,邪毒壅盛,治当及时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鉴于患者的临床表现,湿、热之象均较显著,周仲瑛教授在辨证的基础上,选用茵陈蒿汤二妙散等加味,组方融淡渗、苦温、芳化、清热解毒等法为一体,径折其病势,故收效甚捷。
2重肝势笃,瘀热相搏为患,急则治标
    周仲瑛教授认为,重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多为湿热疫毒之邪深入营血,火热与血相互搏结所致,病理表现复杂,病情笃重,常出现多种危候,可有瘀热阻窍、瘀热发黄、瘀热动血、瘀热水结、络热血瘀等危急之变,若不及时救治,常威胁患者生命。因此,治疗应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依其出现的证候不同,在凉血通瘀的基础上,分别佐以醒神开窍、解毒退黄、凉血止血、化瘀行水、通络化瘀等方法以治其标,冀能挽救生命。
    案2患者,男,14岁,学生。1992年7月24日人院。
    两旬前开始感觉乏力,纳差,食量较正常减少一半,恶心厌油,上腹饱胀隐痛,尿色黄似浓茶,面目皮肤黄染逐渐加深,经当地医院治疗,病无好转,昨来本院。查肝功能异常,ALT 520 U/L,TBIL 362.52~mol/L,收住入院。既往无肝炎病史。查体:体温37.4℃,心率88次/分,呼吸22 7欠/分,血压127/65 mmHg,精神萎靡,皮肤深黄,巩膜呈金黄色,肝肋下2 cm,剑突下3 cm,质Ⅱ。,轻度压痛、叩痛,脾不肿大,腹软,无移动性浊音。拟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病原待定)。用苦黄、肝炎灵、丹参等注射剂,并给保肝药治疗。5天后病情加重,高度乏力,神情萎靡,恶心,低热(37.8℃),黑便1次,约500 g,皮肤、黏膜黄疸进行性加深,肝肋下触及,剑突下2 cm,质Ⅱ。,无压痛,腹水征(一)。复查肝功能:ALT 318U/L,碱性磷酸酶(ALP)156 U/L,TBIL 382~mol/L,考虑为亚急性重型肝炎,在一般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中药清肝解毒注射剂。
    辨治经过:从瘀热内蕴营血,肝脾两伤,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外溢肌肤发为疫黄辨证,治予凉血化瘀、解毒退黄。用清肝解毒注射液40 ml,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中静滴,每日1次,经4天病情好转,精神、食纳改善,低热能平,肝区痛减,腹胀不著,肌肤黄染减退,小便转淡。用药7天后,因危急症状已获缓解,改用口服中药清肝解毒汤剂,配合保肝药。8月24日查肝功能:ALT 80 U/L,TBIL 47.02~mol/L;病原学检查:HBV-M(一),抗-HAV•IgM(+),抗HCV(一)。确诊为:病毒性肝炎,甲型,亚急性重型。共住院4l天,于9月3日出院继续调治,直至肝功能复常。
    按本例患者,系湿热疫毒之邪深入营血、瘀热在里、壅遏肝胆,发为疫黄。瘀热相搏,病情迅速传变,已见动血之象(黑便),且有内闭之势,非一般清热祛湿之法所能奏效,必须凉血化瘀方能达到治疗目的。在辨证的基础上,采用周仲瑛教授历时多年研制的清肝解毒制剂,直清血分之热,解血分之毒,散血分之瘀,方克有济,终于力挽狂澜。
    清肝解毒制剂,系周仲瑛教授潜心多年研制的治疗瘀热相搏证病在肝胆、营血的特色制剂,由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大黄、黑山栀、茵陈、血余炭、人中自等组成,有凉血通瘀之功效。根据本案患者危急病证的特点,势笃时采用注射剂,势缓时运用汤剂,体现了中医药治疗急症的特色。
3慢肝急作。邪实正虚并见。标本兼顾
  慢性病毒性肝炎,系湿热疫毒之邪久羁为病,病程较长.正气受损,若正不抗邪,或邪郁日久,与痰、瘀等病理因素相合,可表现为急性发作。与初发的急性肝炎所不同的是,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既有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又有正气受损的临床表现,即邪实与正虚并见。周仲瑛教授认为,慢性肝炎的急性发作,治疗应标本兼顾,一方面调养肝脾,匡正以祛邪;另一方面清化湿热瘀毒,祛邪以扶正,宜将扶正与解毒两法复合应用,相反相成,标本兼治   。临床运用时,则应辨明湿、热、毒、痰、瘀以及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的主次与兼夹,分别脏腑而治之。
    案3患者,女,14岁。2001年1月22日初诊。
    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经常损害,平素易感冒。1月21日查HBV-M:HBsAg(+)、HBeAg(+)、HBcAb(+);肝功能:ALT 105 U/L、AST 109 U/L、谷酰胺转酞酶(GGT)95 U/L。自觉疲乏,肝区有不适感,但无明显疼痛,腹稍胀,食纳欠馨,大便正常,尿黄,鼻炎发作,涕多,多嚏,鼻塞,嗅觉尚可,口微苦,舌苔薄,舌质红,脉细滑。慢性肝炎急性发作,邪实正虚,治予调养清化。处方:
    太子参10 g、焦白术10 g、茯苓10 g、炙甘草3 g、北沙参12 g、大麦冬10 g、丹参12 g、虎杖15 g、矮地茶20 g、苦参10 g、炒黄芩10 g、藿香10 g、白鲜皮15 g、贯众12 g、垂盆草30 g、白花蛇舌草20 g、丝瓜络10 g。
    上方稍事加减,连续服用近2个月,至2001年3月16日复诊时已无明显自觉症状,眠、食俱佳;复查HBV-M:HBsAb(+),余项(一);肝功能全部正常。
    按本例患者,为慢性乙肝,急性发作,既有疲乏、食纳欠馨、易于感冒等正气不足表现,亦有肝区不适、腹胀、尿黄、鼻炎发作、口苦等邪实症状,故治疗上,一方面予太子参、白
术、茯苓、炙甘草、北沙参、大麦冬等调养肝脾,扶助正气,匡正以祛邪;另一方面予虎杖、矮地茶、苦参、炒黄芩、藿香、白鲜皮、贯众、垂盆草、蛇舌草、丹参等清化湿热瘀毒,祛邪以扶正,标本兼治,终于使肝功能恢复正常。
4邪毒蛰伏,耗伤人体正气,缓则治本
    湿热疫毒之邪蛰伏体内,留恋不去,若机体正气强健,则不易发病,但邪伏于内日久,由于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邪毒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阻滞气机,或弥漫三焦,或产生诸多病理因素,终可耗伤人体的气血阴阳,导致正气不足,进而发病。故周仲瑛教授强调,邪毒蛰伏体内,虽暂不发病,但却能耗伤正气,治疗时应根据“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调养正气。兼以祛邪,可避免其发病,或带“毒”延年。周仲瑛教授则在长期临证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在扶助机体正气时,调养重于温补,且以养阴为主,补气为次  。
    案4患者,男,48岁。2001年5月7日初诊。
    乙型肝炎病史5年,肝功能经常轻度异常,迭用中西药病情难以控制。近复查B型超声提示慢性肝损害;HBV-M:HBsAg(+)、HBeAg(+)、HBcAb(+);前s2基因(Pre-$2)(+);肝功能示:ALT 98 U/L,AST 75 U/L。肝区、胁背部隐痛不适,尿黄,时有口干,两目干涩,脉细弦,舌苔薄黄腻,舌质暗红。肝。肾阴伤,湿热瘀滞,肝失疏泄。处方:
    北沙参12 g、大麦冬10 g、生地黄12 g、枸杞子10 g、当归10 g、丹皮10 g、丹参10 g、川楝子10 g、炒延胡索10 g、片姜黄10 g、醋柴胡5 g、制香附10 g、白蒺藜10 g、炒黄芩10 g、苦参10 g、夏枯草10 g、九香虫5 g、桑寄生15 g。
    上方化裁,连续服用半年余,2002年1月21日复诊,除两目仍有干涩外,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肝功能正常,HBV-M:HBsAg转(一)、仅HBcAb(+)。仍从原法治疗,以巩固疗效。
    按湿热疫毒之邪留恋,瘀郁日久,耗伤肝肾之阴,治当调养正气,兼以祛邪。周仲瑛教授据证选用一贯煎、金铃子散加减,调养肝肾,疏泄肝胆,兼用黄芩、苦参、夏枯草、丹皮、丹参等药清化湿热瘀毒,祛内蕴之邪,病程虽久,经调养清化,缓图其本,尤获佳效。
5癥积臌胀,证候表现复杂。权衡缓急
    癥积是湿热疫毒之邪久羁、肝脾功能失调、气血凝聚、脉络痹阻、留着胁下的结果。癥积形成后,或变生黄疸,或导致出血,或转为臌胀,证候表现极为复杂。周仲瑛教授认为癥积的治疗,一方面须根据癥积形成的不同阶段,分别予攻伐、攻补兼施、补虚培本等法治疗;另一方面,对于癥积的变证.须权衡其缓急:黄疸一时难以消退,且无危象者宜缓图;出血(尤其是大出血)者,常危及患者生命,当以止血为先;臌胀者,应察其二便是否通利、神志是否清醒等,若病情危急,以挽救生命为先,若无危象,则仍应缓治其本。
    案5患者,男,33岁。初诊日期:2001年1月2日。
    乙肝、戊肝病史3年,一年前查B型超声查有早期肝硬’化、脾大,曾出现腹水1次,经西药治疗后消退。近查肝功能:ALT 220.8 U/L,AST 110.2 U/L,GGT 99 U/L.TBIL
39.4 Ixmol/L,DBIL 16.3 txmol/L,TP 84.9 g/L.ALb46•3 g/L,A/G=1.2,HBV-DNA(+)。肝区时痛,有灼热感,齿衄间作,尿黄,两目干涩,舌苔薄黄,舌质暗红,脉细弦;目
睛轻度黄染,颈胸部有蜘蛛痣多枚,肝掌明显。湿热瘀毒互结,肝阴脾气俱伤。处方:
    醋柴胡5 g、赤芍10g、茵陈12 g、鸡骨草15 g、金钱草20 g、片姜黄10 g、田基黄20 g、垂盆草30 g、苦参6 g、蒲公英15 g、旱莲草12 g、炙女贞子10 g、楮实子10 g、太子参10 g、焦白术10 g、丹皮10 g、丹参10 g。
    以上方为基础方加减,同时服用鳖甲煎丸(5 g,2次/天),2001年9月4日复诊时,症状多半消失,B型超声检查提示:慢性肝损害,脾大,慢性胆囊炎,未见肝硬化;查肝功能:ALT 50 U/L,AST 72.9 U/L,TBIL 26.7 t~mol/L.‘rP 69 g/L,ALb 44.7 g/L,A/G=1.8。继续予上方加减治疗。2002年2月8日复诊时,除手掌鱼际稍有红赤、颈胸部仍有数枚蜘蛛痣外,余症均除,复查肝功能全部正常,HBV-DNA(一)。原法出入,继续治疗,目前仍坚持服药,一般情况良好。
    按该患者病情系湿热疫毒之邪久羁、肝脾功能失调、气血凝聚、脉络痹阻、留着胁下形成瘕积的结果,且已有耗伤肝阴脾气和变生臌胀之患,证候表现复杂。但尚无危急之象,故一方面选用汤药清化湿热瘀毒、调养肝脾,另一方面选用鳖甲煎丸软坚消癥,消补兼施,旨在缓图。经过1年余时间治疗,病情终于平稳缓解。
    由于病毒性肝炎的证候表现多种多样,病理变化极为复杂,病变过程有轻重缓急的不同,不同时间、地点及患者机体自身特点对肝炎的病情变化亦有不同的影响,故病毒性肝炎的治则治法,应在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灵活制订,不可拘泥于一方一法。
作者: 陶夏平 2013-4-1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