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求医问药专家门诊名家医案

崔金海主任医师诊治外感温热病的临床经验

来源:中国中医急症
摘要:中医学蕴藏着治疗外感温热病的丰富的经验。崔金海主任医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远则沂源《灵枢》、《素问》,问道长沙,降至明清的叶、吴及历代医家的经验精华,均苦心钻研,专心学步,进与病谋,退与心谋,不泥古不非今,兼纳并蓄,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和方法。笔者先将崔老临床诊治外感温热病经验介绍如......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医学蕴藏着治疗外感温热病的丰富的经验。崔金海主任医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远则沂源《灵枢》、《素问》,问道长沙,降至明清的叶、吴及历代医家的经验精华,均苦心钻研,专心学步,进与病谋,退与心谋,不泥古不非今,兼纳并蓄,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和方法。笔者先将崔老临床诊治外感温热病经验介绍如下。
1理论基础
    崔老认为中医的治法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疾病的治疗方法是运用中医理论根据其病因、病机、病理以及正气盛衰、邪气消长而拟定的。清热解毒法是治疗温热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是针对温热病的热、毒而设立的,是热病的早、中期不可或缺的方法。有人将其与抗生素的作用等同起来,这是错误的。清热解毒是清除热症、解除毒邪使人体恢复正常生理功能.不完全是抑杀病原体,而是令病原体失去生存的环境条件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此法泻中有补。在温热病治疗中要正确运用清解法,要避免一提热病就是清解法的形而上学思维,要把清解法与其他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崔老认为,在辨证上,不论六经,还是卫、气、营、血,以及三焦辨证,不拘一格纳为己用,灵活把握。在用药上既用长沙的麻、桂、姜、附,又用叶、吴的辛凉苦寒.因病、因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临证时重视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的分析,截断病势以防变证坏证的发生:又注意病理产物痰、湿、瘀血症等的辨认,及早清除之。更重视在邪正交争中正气盛衰状况,辨虚实以决断扶正以祛邪或祛邪以扶正。
2治法分析
2.1  清解勿忘益气养阴  温邪内侵或寒邪外袭人内化热,初期即可伤津耗气,津伤气耗之症在初期被热势所掩盖,难以辨认,治疗上往往被忽视。当病情发展到中后期,阴伤液耗之症明显显露出来时,如气短、自汗、心悸、口干咽燥、口渴欲饮,脉细数等再采取措施,已晚矣。崔老主张及早益气养阴,“时时顾护津液”。发病初期,在清解的同时佐以益气养阴之品,否则邪毒传变迅速,或逆传心包或致厥脱危候。常用益气养阴之品如芦根、沙参、石斛、天花粉、天冬、麦冬、西洋参、阿胶、太子参、黄芪等,吴鞠通的银翘散、桑菊饮,颇具其义.阴无阳无以长,阳无阴无以生,阴阳互根,益气养阴不可分离,只是在病程不同阶段有所侧重而已。
    案例:尹某,男性,80岁,于2011年11月5日因肺感染住院,半月来体温始终波动在38.5-39℃之间.静滴多种抗生素无效。崔老诊时,患翁神疲乏力,气促偶咳,痰黄不易咯出,口干欲饮,便干溲赤,舌质红。苔黄干,脉浮细数无力。年迈体衰,复感外邪,入里化热,伤阴耗气,病变仍在肺经气分,随立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化痰通便之法。处方:西洋参15 g(先煎),沙参15 g,麦冬9 g,杏仁9 g,川贝母10 g,金银花15 g,连翘9 g,鱼腥草15 g,桑白皮9 g,黄芩lO g,银柴胡15 g,大黄6 g,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剂,分4次服。服药2剂。体温降至正常,便通纳馨。再以益气健脾,滋阴养血药以善其后。l周后痊愈出院。崔老认为八旬之躯正气衰败,无力驱邪外出,如不能及时扶正以祛邪,必将阴竭阳亡,故重用西洋参益气养阴,佐以清解润肺之品以挽危候。
2.2清解勿忘通里攻下  温邪传经入里,伤津耗气。邪粪互结,势必出现少阳、阳明腑证。现在的感染性疾病如上焦的肺感染,中焦的急性胆囊炎、胰腺炎,下焦的急性尿道炎、盆腔炎等等乃至三焦同时感染.几多影响肠道,胃肠升降失调,传导失职,大便燥结肠毒不能下泄,邪与燥屎互结热势驰张,全身中毒症状重笃.甚或浊毒攻心、痰迷心窍,或现厥脱血证,变证丛生。故而崔老在应用清热解毒法治疗时,时刻注意腹症。“温病下不厌早”。前人根据不同病机创立了承气汤类、增液汤、大柴胡汤、大陷胸汤等方药,诸方多具有通便泄热、排毒活血之功,使邪毒从大便而出,急下存阴。在通下药里以大黄为优,性味苦寒,归脾胃肝、心、大肠经.其通里攻下泻积作用强,且有清热解毒泻火、活血止血、.软坚健中之功,依便秘的不同机理辅以行气、软坚、滋阴、益气、活血等药。大黄的剂量依病情而定,多则曾用至100 g,少则3-5 g/d。把握用药时机,阳明腑实证已成甚则痞满燥实坚即可投之,中病即止,不可久用,以免损气伤阴。     
    案例:刘某,男性,26岁,于2008年7月3日因发热、右下腹疼痛以阑尾周围脓肿、局限性腹膜炎住院,静滴抗生素1周效差,诊时患者形盛体实,体温39℃,纳少,大便7 d未行,舌红苔黄燥,脉滑数。右下腹肿块8 emxlO cm,触之软。疏以清热解毒、通便排脓之方,大黄牡丹汤加生薏苡仁30 g,败酱草30 g。生大黄用至100 g,每日l剂,水煎取汁400 mL,4次服用,当日排便6次,第2日肿块缩小至3-4 cm,体温37.5℃,随后减大黄至lO g,大便保持在2-3次/d。肿块局部外敷以醋调金黄散,10 d后肿块消,血象正常,痊愈出院。
2.3清解勿忘化痰除湿  痰、湿、水、饮是病理产物,同源异辙.为气血运行失常,津液不循常道渗漏脉外停聚而成。痰湿可有形可无形,湿邪可内生可外感,二者可布陈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脑海。饮与水可有形,多渗出在胸腹腔、肠腔、心包、脑室、躯壳等组织之间,病因复杂。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崔老强调要注意痰浊、湿邪水饮的产生.及时清除,否则又成为变证的病因。整个温热病发展过程中要准确判断痰湿水饮产生的部位和程度,及时应用祛痰、化痰、祛湿、化湿、利水蠲饮诸法,清除病邪。痰蒙心窍可用开窍化痰法恢复神志。,药如安宫牛黄丸、涤痰汤等;痰浊阻肺要清肺化痰止咳,可选用贝母瓜蒌汤、千金苇茎汤等;痰湿在心可益气强心化痰。可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等;痰湿在肝胆者,要舒肝利胆、镇惊化痰法,方如温胆汤、龙胆泻肝汤等:痰湿在脾胃者,可用健脾益气化痰法,可选泻心汤、二陈汤等;痰饮在肠者,分别选用已椒苈黄丸、羌活胜湿汤、五苓散等,以荡涤肠饮,散风燥湿,利水化饮:痰湿在肾可选用八正散、五皮饮等;痰湿在皮肤、肌肉、四肢、关节,可运用散风祛湿、散结化痰法,方选羌活胜湿汤、甘草附子汤等;痰湿在膜原可选达原饮化浊除湿等。痰湿无处不到,几乎无病不有。不但热病可出现痰湿水饮,杂病同样可产生。有形之痰以祛之,无形之痰以化之。
2.4清解勿忘凉血散血温热病叶氏的辨证纲领可分卫、气、营、血。血证往往在热病的极期、后期出现,但也有一部分传染病出现在早中期。无论何时出现,血证是病重的征兆。血证的概念即在热病发展过程中出现血液黏稠、瘀血和出血症。崔老主张为了避免血证的发生或减轻血证的危害,应早期发现迹象,预见可能发生血证之时,加强预防措施如加大清解扶正药力,辅以凉血散血活血之品,可扭转病势。这种思路是有理论实践依据的。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是分不同阶段的(证),各个阶段之间有质的区别,各阶段之间有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上一阶段孕育着下一阶段形成的因素。这是预防和治未病的理论依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不同的证侯,运用相应的治疗法则,正如叶氏的“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人营犹可透热转气,人血唯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论述是治疗温热病的通则。
    案例:李某,女性,42岁,以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住院,体温39.5℃,右上腹疼痛拒按,大便5 d未行,舌绛,苔黄厚燥,脉弦细数。静点抗生素治疗3 d无效,血压80/60 mmHg,自汗,尿少,肢端冷凉轻度绀紫,血小板明显减少,诊断为厥证,血证早期,急投以清肝利胆、解毒通便、凉血活血重剂,方选龙胆泻肝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服汤药5剂体温降至37.8℃,便通尿增,黄疸明显减轻.肢端变温,血压、血小板恢复正常。又经中西结合调治1周,痊愈出院。
3结  语
    清热解毒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温热病和杂病。随着科学的发展医生的望诊延伸,机体深部局部病变变为可见性,使辨证方法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局部和微观辨证。崔老认为机体出现热毒的损害即可使用清热解毒方法,但一定要与机体整体证候协调,才能达到予期的治疗效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清热解毒能够治疗感染性疾病等,并非单纯抗菌抗病毒,主要是对细胞因子网络调节,抑制炎症介质产生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与组织损害。达到治疗效应。
作者: 梁海英 2013-6-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