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求医问药网络门诊名医出镜

潜辩思通研岐黄衷中参西成一家——记上海市名中医叶景华教授

来源:上海中医药报
摘要:),汉族,上海市人,主任医师,上海市名中医。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师从沪上名医丁济万,建国后又系统学习现代医学。历任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8年被评为上海市卫......

点击显示 收起

  叶景华(1929.1——),汉族,上海市人,主任医师,上海市名中医。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师从沪上名医丁济万,建国后又系统学习现代医学。历任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8年被评为“上海市卫生先进工作者”,1986年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1993年被评为“有贡献的专家”,1995年被上海市卫生局授于“上海市名中医”称号,并于2006年成立了上海市“叶景华名中医工作室”。1993年被聘为上海市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2003年被聘为全国第三批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2006年被聘为上海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高级研修班指导老师,2008年被聘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
  叶老注重医德,律己及人,提出“做医先做人,修术先修德”的理念,关心病人,常常教导后学,作为一个医生,应从病人和患者家属的立场考虑,应当以家属般的心情来关心患者。叶老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成立中医肾病研究室,一方面进行临床观察,一方面开展实验研究。他对慢性肾炎的治疗提出“益肾清利、活血祛风”的治疗大法,并积极开展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创立“慢肾方”;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提出综合性、一体化、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扶正解毒、化瘀泄浊利湿立法,组成肾衰甲方和肾衰乙方,并配制出用于外治的肾衰酊,不仅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而且通过实验研究,初步阐明了其作用机理。以叶老牵头开展的“益肾清利、活血祛风为主治疗慢性肾炎(110例疗效观察和实验研究)”、“以肾衰方为主结合外治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97例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分别于1993年和1996年获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在给药方法上,叶老讲究多途径给药,灵活机动,形成了系统的静脉、口服、灌肠(灌胃)、皮肤(熏蒸、湿敷)、穴位(脐疗、注射)给药方法,成为叶氏治疗肾病的一大特色。在临床和科研之余,叶  老还笔耕不辍,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了《叶景华医技精选》、《简明中医诊疗手册》等著作。
  潜辩思通论治学
  叶老常常讲,学习要做到“潜、辩、思、通”。“潜”就是沉得下心,潜心学习,潜心修术。没有十年寒窗读书破万卷,不会有一朝临诊下笔如有神。“辩”就是辩论,不断地提出问题。学习中只有用心才会有问题,有问题才能有所得。师生辩、同学辩、自我辩,辩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整理自己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思”就是思考,不断地消化所学知识,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考思考,思的过程就是一个考的过程,看看自己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孔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有机结合才能有所得,才能将知识不断地深化。“通”就是通晓,不能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要做到对自己的专业比较了解,最好做到对本专业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既要学习中医,还要学好西医,衷中参西,融会贯通。
  衷中参西谈识病
  叶老指出,我们要做“铁杆中医”,而不是要做“铁脑袋中医”,一个中医人,不是单纯的只知道中医就可以了,还必须要学习一些现代相关学科的知识,医学没有国界,医学不分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医学的目的是为广大患者服务的。每一种医学都各有所长,中医的理论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既有别的医学不能取代的长处,也有一部分不足之处,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它,将中医学和其他医学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较好地提高诊治水平。现在我们最常讲的就是中西医结合,两者如何结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多学科不断探索的过程,这既是一个中医被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中医的过程,处在这个过程中的中医医生,一定要接触多学科的知识,这是当代中医的重要任务。
  叶老强调,“辨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与辩的过程,提出辨证论治要分五步走。一要全面考虑局部和整体情况,二要注意病变的阶段性,三要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四要在证候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抓住主证,五要分清主次,把握虚实先后。这五步实际上是医生在头脑中整体的分析过程,一个说服自我的过程,“五步”思考完了,证也就辨好了。
  在临床上,叶老还注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治,仅凭宏观是不够的,必须要与微观相结合。如对无症状的蛋白尿,镜检血尿的诊治,只有结合微观,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来进行诊治,才能全面把握病情,作出准确的治疗。
  内外结合论治疗
  中医外治法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也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自古以来中医药有很多的外治方法,如清代吴师机的《理瀹骈文》就是外治法的专著。临床上不少内科病症,通过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可以显著提高疗效。在传统理论的指导下,叶老也非常注重外治法,多年来临床中常用的有肾穴位区的微波治疗、中药外擦、脐疗法及涌泉穴敷药法,同时还创制了很多外用的药物如肾衰酊、肾衰膏、消胀膏、止呕膏及理气止痛粉等外治的协定方,与内治方药相配合,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
  专方专药论用药
  专方专药,是针对疾病的基本矛盾确立治疗原则,在治则治法的指导下确定的相对固定的处方和药物。虽然辨证论治也是针对疾病的基本矛盾,但有时不能完全解决疾病的基本矛盾。叶老在治疗肾系疾病时制定了一系列的专方,如治疗尿路感染的尿感方,治疗血尿的化止利合剂,治疗肾衰的肾衰系列方,治疗高尿酸血症的降尿酸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糖肾方,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辨证论洽和专方专药相结合,兼顾矛盾各个方面,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但是叶老运用专方的同时也常常根据辨证的结果适当加减一些相对固定的药物,如血虚的患者配合加四物汤或何首乌、生地黄、熟地黄之类,气虚的患者加四君子汤和黄芪等。
  以平为期论疗效
  “平”就是平衡,是机体的协调状态,中医称之为“阴平阳秘”,乃是阴阳各司其职,阴阳平和的最佳状态。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宛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而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随随然,颗颗然。众人皆日君子。可见这种“平”也包括了心态的平和,随着环境的变化适当调整自己。心平则气和,气和则血畅,气血调畅则酉病不生,气血平则阴阳不乱,各司其职,阴居内而守,阳居外而固。
  “平”还是治疗疾病所追求的最高目标,《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有“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的  记载。治病的最终结果是要达到一种阴阳  平、气血和的生理状态。但是“平”也可以是  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那就是邪与正的一种  相对平衡的状态。有些慢性病,可能就现在  的认识水平看,不能痊愈,但是我们可以通  过努力,达到一个邪正在体内的共存状态,  能够形成一种新的低水平的邪正平衡状态  而维持生命,如现在最常见的肝炎病毒携  带者,带瘤生存的肿瘤患者,肾病患者进入  到慢性期,同样存在着一种邪正相对平衡的  状态。
  益肾清利治肾病
  叶老认为,慢性肾病的病机具有正虚和邪  实两个方面。正虚以脾肾亏损为主,尤以肾虚  更为突出。因病久势必耗伤肾气,肾气亏损,精关失固,蛋白等精微物质不摄而长期漏走尿中使肾之阴阳虚损目甚,导致病情加剧,故肾  虚是慢性肾病演变发展与转归的毖然结果。  邪实是指湿热内蕴,以及由湿热内蕴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针对这一病机特点,叶老创立了  “益肾清利”的治疗大法。
  益肾之法主要是针对疾病过程中肾脏阴阳的盛衰进行相应的调整。通过调整肾脏的阴阳,可达到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恢复脏腑正常生理功能的目的。叶老常用的补肾药物有桑寄生、女贞子、墨旱  莲、桑椹子、楮实子、仙鹤草、知母、生地黄、生  首乌、制首乌、菟丝子、续断、覆盆子、熟地黄、山茱萸、巴戟天、仙灵脾以及狗脊等。补肾之余,还重补脾,常用党参、黄芪、白术以及白茯苓等药物,既能补脾气之不足,又能够助其轻清升发之功,防治蛋白等精微物质的外漏而增强治疗效果。针对湿热内蕴,常选用半枝莲、白茅根、车前子及小蓟等药物清利湿热,并根据病情灵活加减,如热伤血络而出现血尿可加血余炭、苎麻根等,伴有小便不利可加桂枝、泽泻、猪苓等。
  叶老还常选取莲子肉、山药、芡实、薏苡仁等作为食疗之品推荐给患者服用,这些食品具有药食双重功效,性平和而口味佳,久服既可健脾益肾,又有一定的营养价值,适合于正气亏虚又不能进补的肾病患者。
  梯队建设谋发展叶老不但自身不懈努力,还要求全体科室同仁不断地努力。他非常重视管理的方.法,对科室的管理讲究梯队的组成要合理,工作态度要严谨,要建立一个基础知识有深度、工作学习态度端正的团结的、认真的、高效的、有特色的中医科室。叶老更加重视对后辈的培养,要求每个新同事进科室都要有培养方案,制定了一个系统的培养体系,层层带教,级级把关,培养了一批中青年中医,既能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又掌握现代医学知识和常用的检查操作,能用中医西医两种方法救洽危重病人。
  在叶老办科精神的指导下,中医科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中医科多次被评为先进科室,经过3代人的努力,形成了现在的中医肾病特色专科,科室还被评为“浦东新区中医肾病特色专科”、“不孕不育特色专科”、“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肾病特色优势专科”。
作者: 2010-3-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