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昆明植物所进一步揭示杜鹃属植物天然杂交机制

来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摘要: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孙航指导的博士后查红光近来以杜鹃属常绿杜鹃亚属植物中的天然杂交现象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形态学证据与分子生物学证据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R。irroratum形成的天然杂交带,并探讨了杜鹃属植物天然杂交形成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第四,在中国-喜马拉雅地区,天然杂交可能对......

点击显示 收起

        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孙航指导的博士后查红光近来以杜鹃属常绿杜鹃亚属植物中的天然杂交现象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形态学证据与分子生物学证据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R.  delavayi与R.  decorum,以及R.  delavayi与R.  irroratum形成的天然杂交带,并探讨了杜鹃属植物天然杂交形成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第一,在天然状况下,R.  delavayi与R.  decorum之间可以发生杂交,形成杂交带。杂交带由不同基因型的杂交后代组成。杂交为双向的,但R.  delavayi  是主要的母本;第二,在本次研究中,所采集的“R.  agastum”是R.  delavayi和R.  irroratum的杂交后代,并且主要由F1个体构成。R.  delavayi是主要的母本。“R.  agastum”可能并不能称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种;第三,R.  delavayi和R.  irroratum之间的杂交受环境因素影响,以单向、双向、产生F1以后的衍生后代等不同形式发生;第四,在中国-喜马拉雅地区,天然杂交可能对杜鹃属植物的物种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五,现代的人为干扰可能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影响了杜鹃属植物的杂交。

        该研究以形态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手段互为补充,对杜鹃属植物三个天然杂交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R.  agastum”的遗传特性,为今后杜鹃属植物中一些种类的物种形成、属下系统构建、中间类型的鉴别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同时对其它类群的相关研究有借鉴意义。  
作者: 2007-6-2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