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生物安全问题受到全球关注

来源:中国食品报
摘要: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也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生效实施十年。日前国家环保总局牵头组成的“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小组”专门召开会议,讨论了生物安全管理、外来物种防治与控制、遗传资源惠益分享、农业生物多样性等热点问题。当今,世界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围绕转基因农产品、食品的争论也日......

点击显示 收起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也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生效实施十年。日前国家环保总局牵头组成的“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小组”专门召开会议,讨论了生物安全管理、外来物种防治与控制、遗传资源惠益分享、农业生物多样性等热点问题。当今,世界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围绕转基因农产品、食品的争论也日趋白热化,而某些国家大肆掠夺和控制生物遗传资源和外来入侵物种也给许多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对这些国家的农业、渔业及生态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因此,制定、完善、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的政策、法律法规和规划,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科学研究势在必行。



  一、世界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



        现代生物技术为人类解决粮食、药品和环境等问题开辟了—条新的途径,并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林业、水产、食品、环保等行业和领域。近20年来,世界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在研究、开发和生产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自1983年第一例转基因植物问世以来,目前世界上约有120多种转基因抗除草剂、抗虫、抗病以及品质改良的作物新品种(品系)相继进行了中间试验和环境释放,其中转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西红柿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从  1996年的170多万公顷猛增到2000年的4420多万公顷,4年间增长了近26倍。



        在过去的10多年间,中国的现代生物技术也有了较快发展,转基因抗虫、抗病毒和品质改良农作物和林木已有22种,转基因棉花、大豆、马铃薯、烟草、玉米、花生、菠菜、甜椒、小麦等进行了田间试验。中国转基因动物、转基因微生物的研究也取得重大进展。



        当前,转基因生物的研发、环境释放和越境转移主要呈现以下态势:转基因生物种类快速增加;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呈现逐年大幅度上升趋势;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跨国研究和开发日趋活跃;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输入。



    二、生物安全问题引发争论



    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关于基因工程潜在风险的广泛争论。面对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日趋广泛地、大规模地释放到环境,其产品成为饲料、食品和医药的现实,国际社会十分关注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目前关注的主要问题有五个。



        一是转基因生物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释放到环境中的抗虫和抗病类转基因植物,除对害虫和病菌致毒外,对环境中的许多有益生物也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甚至会导致一些有益生物死亡。



        二是增加目标害虫的抗性和进化速度。研究表明,棉铃虫已对转基因抗虫棉产生抗性。转基因抗虫棉对第一、第二代棉铃虫有很好的毒杀作用,但第三代、第四代棉铃虫已对转基因棉产生抗性。专家警告,如果这种具有转基因抗性的害虫变成对转基因表达蛋白具有抗性的超级害虫,就需要喷洒更多的农药,将会对农田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危害。



        三是杂草化。释放到环境中的转基因植物通过传粉进行基因转移,可能将一些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或对环境胁迫具有耐性的基因转移给野生亲缘种或杂草。而杂草一旦获得转基因生物的抗逆性状,将会变成超级杂草,从而严重威胁其他作物的正常生长和生存。



        四是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人工对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甚至人的基因进行相互转移,转基因生物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界、门的概念,具有普通物种不具备的优势特征,若释放到环境,会改变物种间的竞争关系,破坏原有自然生态平衡,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转基因生物通过基因漂移,会破坏野生近缘种的遗传多样性。此外,种植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必将大幅度提高除草剂的使用量,从而加重环境污染的程度以及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



        五是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和影响。转基因活生物体及其产品作为食品进入市场,可能对人体产生某些毒理作用和过敏反应。例如,转入的生长激素类基因就有可能对人体生长发育产生重大影响;转基因生物中使用的抗生素标记基因,如果进入人体,也可能使人体对很多抗生素产生抗性。由于人体内生物化学变化的复杂性,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表现和监测出来。



三、生物安全议定书有利于解决环境与贸易问题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生物安全问题十分重视,2000年1月24-28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特别会议上,通过了《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该“议定书”是处理生物安全这一新的环境问题和合理解决环境与贸易问题的国际法律框架,它使各国在最大限度降低生物技术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可能造成的风险的同时,尽可能从生物技术开发和应用中获得最大的惠益。



        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外交、科技、农业、外经贸、质检等部门及中科院组成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生物安全议定书》的历次工作组会议和谈判,并在谈判中发挥积极作用。目前,《生物安全议定书》签署方已达  110个。荷兰、西班牙、挪威、保加利亚等18个国家已正式批准加入了“议定书”。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的咨询调查结果,又有12个国家批准议定书,正在办理国际文书手续;有25个国家将于今年8-9月间世界首脑会议之前批准,有20个国家在今年年底前批准,预计议定书将于今年年底前生效。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已于2000年8月8日签署了“议定书”,目前正在抓紧进行批准议定书的准备工作。



        据介绍,《生物安全议定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议定书的目标、适用范围、事先通知同意程序、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标识、国家主管部门和国家联络点、生物安全信息交换所、能力建设、赔偿责任和补救、财务机制等。



        “议定书”目标是采取预先防范的原则,确保由现代生物技术获得的、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转基因活生物体安全地越境转移、处理和使用,同时也考虑对人类健康的风险。“议定书”适用于环境释放的、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所有转基因活生物体的越境转移(指进、出口)、过境、处理和使用。“议定书”要求进口缔约方为保护本国的生物多样性和人体健康,应对拟进口的转基因活生物体按照公认的风险评估技术进行风险评估,也可要求出口方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费用可由出口方承担。“议定书”要求缔约方拟越境、转移的用于环境释放、封闭使用和直接用作食物及饲料或加工材料的转基因活生物体,都应有标识。而对于有意释放环境的转基因活生物体,还应提供进口者和出口者的详细名称和地址等信息。        



    另外,“议定书”还就信息交换所、能力建没、公众意识、财务机制、签署、生效等做了具体规。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