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福建省水稻专家谢华安当选中科院院士

来源:台海网
摘要:2007年中科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29名科学家新当选为中科院院士,5名外国科学家当选为中科院外籍院士。福建省农科院院长谢华安当选中科院院士。据新华社报道,这次新当选的29名院士最大年龄69岁,最小年龄41岁,平均年龄53。新当选院士的平均年龄是1991年院士增选工作制度化以来平均年龄最轻的一次。...

点击显示 收起

        2007年中科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29名科学家新当选为中科院院士,5名外国科学家当选为中科院外籍院士。福建省农科院院长谢华安当选中科院院士。



  据新华社报道,这次新当选的29名院士最大年龄69岁,最小年龄41岁,平均年龄53.7岁,其中60岁以下的20人,占69%。新当选院士的平均年龄是1991年院士增选工作制度化以来平均年龄最轻的一次。经过此次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总人数为710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总人数为53名。



  福建省农科院院长谢华安在此次增选中当选。谢华安,籍贯龙岩,1959年毕业于龙岩农校,1964年福建农学院函授毕业。植物遗传育种学家、被称为杂交水稻育种专家。长期从事杂交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在杂交稻选育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促成了我国杂交水稻更新换代。在超级稻育种方面,育成Ⅱ优明86等4个超级稻品种,创新了超级稻作再生稻栽培技术模式;



  此外,在此次增选中,还有两名福建籍专家也入选,他们分别是俞昌旋,籍贯福清,等离子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胡海岩,籍贯闽侯,力学家,北京理工大学校长。长期从事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研究。



  人物背景:



  八闽之子――一代名农谢华安



  他的脸黑,黑得像老农;他的手粗,粗得胜老农。所以有人说,谢华安就是一位老农。



  虽然成名已久,是国内杂交稻育种的权威人士,但福建农科院院长谢华安与其他名人不一样。他的脸黑,黑得像老农;他的手粗,粗得胜老农。所以有人说,谢华安就是一位老农。“我对农民很了解,我从小就懂得饿。因而,我从小就想大家能有一碗饭吃,农民能多一点收获。”谢华安出身贫困农家,工作后长年奔波在地里田间,伺苗弄禾。今年64岁了,依然如此。



  每当看到即将开镰的金黄金黄的稻田,谢华安就抑制不住高兴,走上田埂,看看长势,摸摸稻穗,数数穗粒,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农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眷恋,让人不觉地想起,这不就是隔壁家的大伯吗?  



  两次改变中国杂交水稻命运  



  金庸的作品《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有“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的故事,巧的是,在国内农业科技界也流传有这样的故事。其中的“东邪”,就是谢华安。原来,中国水稻研究所科技人员在一次聊天时说道,谢华安的“汕优63”年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堪称世界之最,真是“邪”乎?  



  1981年,谢华安育成杂交水稻的一代天骄——“汕优63”。5年后,“汕优63”首次登上全国杂交水稻播种面积排行榜之首。当年,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来福建,见到谢华安的第一句话就是:“祝贺你,‘汕优63’已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此后,“汕优63”一口气创下了杂交水稻推广速度、年种植面积、累计种植面积、增产稻谷总量四个全国第一。“汕优63”之所以一举成名,最主要的是解决了杂交水稻普遍存在的致命缺陷——严重稻瘟病。此前,杂交水稻由于不抗稻瘟病,推广之初,有些地方稻瘟病肆虐,颗粒无收;一些地方甚至把几十万公斤种子封存,严禁下地。其中最严重的是四川。1984年,“汕优63”在参加全国区域试验的杂交水稻组合中,第一个实现大面积亩产突破600公斤,抗瘟性强、产量高、米质优,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于是迅速风靡神州大地。  



  著名水稻育种专家、沈阳农业大学杨守仁教授因此说:“汕优63”救了杂交水稻的命。他与谢华安素未谋面,谢华安一次到沈阳出差,给他打了个电话,当时杨老已经80多岁了,当知道是育出“汕优63”的福建谢华安时,仍然很激动。  



  此后,北至山东胜利油田、陕西汉中平原,南于海南岛最南端,东至上海、江苏,西至川西平原,“汕优63”在16个省(市、区)长时期大面积推广,在江苏曾经占到杂交水稻面积的98%。1987年起,“汕优63”连续15年种植面积冠居全国,至今仍是主栽良种,累计种植近10亿亩,增产稻谷700多亿公斤,接近我省9年水稻产量的总和,堪称世界稻作史之最。“汕优63”还走出国门,被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引进,大面积种植,增产效果达70%-130%,增加效益42%-266%,被誉为“东方神稻”。  



  1988年,“汕优63”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福建省农业科研单位独立完成的第一个国家科技一等奖;还到前苏联、印度参展。但第一个因为“汕优63”奖励谢华安和他的课题组的却是四川省,奖品是5000元奖金和一面绣着“良种援天府增产遍八蜀”的锦旗。四川曾推广“汕优63”3000多万亩。“汕优63”创造的神话,几乎使人们忽视了谢华安的另一项重要成果——“明恢63”,即“汕优63”的“父亲”。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明恢63”的重要性一点不亚于“汕优63”。



  1980年,谢华安育出“明恢63”恢复系,这是我国自己育成的第一代新的恢复品种,改变了我国早期杂交水稻单一引用国外品种作父本的局面,为杂交水稻更新换代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第二年,谢华安用“明恢63”与不育系“珍汕97A”配组,育出了轰动我国水稻育种界的“汕优63”。  



  至今,“明恢63”配成的各种组合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2亿亩,是迄今应用最广、持续应用时间最长、效益最显著的恢复系。在目前国内推广面积前10名杂交水稻组合中,3个是“明恢63”主要配种,6个是“明恢63”衍生系,只有第7位是从韩国引进的。  



  连续七年在海南田头过春节  



  谢华安1959年毕业于龙岩农校,1964年自福建农学院函授毕业,1972年从永安农业学校调入三明市农科所,1996年调任福建农科院院长。他的学历并不高,能够为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与推广并在国际保持领先地位作出突出贡献,凭的是自己的勤奋与努力。  



  种子有没有优势,不先经过七八茬以上的种植考验是难以得到证明的,也不允许放到大田大面积推广。“明恢63”就是谢华安在福建和海南两地轮流进行杂交配组和抗瘟鉴定,历时4年,经过六代筛选出来的。由于三明一年只能种两季水稻,试验七八茬就需要4年时间。为了缩短试验周期,谢华安选择了一年四季都能种植水稻的海南岛最南端的崖城,离著名的天涯海角很近。1973年,谢华安到天涯海角参观,触景生情,真像是来到了天尽头,想家的感觉非常浓烈。  



  从1972年至今,谢华安连续在福建和海南两地奔波,每年的12月到下一年的5月,一呆就是半年。有10多年,他一直借住在偏僻农村一间仅十几平方米的集体仓库中,并在那里度过了1973年至1979年7个春节。正月是怎么过的呢?那时节,正值种子刚播下不久,就是在正月初一,他也要到田里驱赶老鼠、飞鸟,还美其名曰“给田拜年”,只不过这天可以吃到半斤肉。谢华安仍然清晰地记住了这些情景。  



  二、三月是海南最热的时候,而每天上午10时至下午1时,也正是水稻扬花授粉的关键时刻。这一时刻,谢华安大多是在田间度过的。育种期间,他们白天要赶禽畜、飞鸟,晚上要与偷吃种子的老鼠较量。当时粮少鼠多,谢华安为此想出了许多办法。第一年,轮流值班,一手打手电,一手拿棍子,彻夜不停赶老鼠;第二年,挖壕沟;第三年,听江西的同志说老鼠怕光,晚上就在田里挂马灯,放鞭炮,等等。但最好的办法还是彻夜守护在试验田头。这个难题,一直到田里盖上薄膜才得到解决。  



  海南多台风,仓库也低矮狭小,里面存放着化肥、农药、柴油,甚至农户的棺木。谢华安因陋就简,在棺内放置书籍、资料,在棺盖铺上报纸,点一盏煤油灯,棺木就是写字台。上世纪70年代,崖城的田间地头不时有毒蛇出没,他曾一个人在远离村落的田头遭遇过眼镜蛇,差点丢了性命。



  水稻育种需要长年工作在田间地头,其艰辛是外人难以想象的。风吹日晒,雨淋水浸,给谢华安留下重度风湿性关节炎。生活条件苦,每月定粮14公斤米4两油,又由于一日三餐食无定时,加上过度劳累,他又患上严重的胃病。1987年7月和11月,不到半年内,他连续两次因严重胃病引起便血,几乎吃遍了各种能试的中草药。  



  多年来,谢华安远离天伦之乐,承受工作和生活的双重艰辛。他上有父母双亲,下有3个孩子,每月几十元的工资,加上妻子在农科所做临时工的一点微薄收入,常常捉襟见肘。1987年,他被推选为农科所副所长后,立即说服妻子将来之不易的临时工作让给另外一个职工家属。为补贴家用,妻子租用了农科所附近4亩农田,种上柑橘。这一租,就是8年,直到1995年他们的第3个孩子参加工作为止。此时,他53岁,妻子也已47岁了。  



  三十三年只为中国人要吃饱吃好  



  谢华安的一生是与杂交水稻联系在一起的。他从农村来,又长时间留恋田间,具备着常人所缺乏的丰富的第一线生产实践。品种效应的好与差,什么样的品种农民喜欢,他最熟悉。他设计的育种目标,常常能取得不凡成绩。  



  除了“汕优63”外,他还主持选育出“威优63”、“威优77”、“汕优77”、“汕优86”等10多个各具特色的杂交水稻新良种,累计推广8300多万亩。其中,“威优77”于1994年被列为国家“九五”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推广面积已占我国杂交水稻新组合的第4位。“汕优77”推广面积也一度居第5位。  



  近年来,他育成的“Ⅱ优明86”在云南创下了亩产1196.5公斤的世界纪录,所培育的超级稻已连续4年实现头季、再生季亩产达到1300公斤以上。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他主持的太空稻“II优航1号”创下百亩亩产928.3公斤的纪录,已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航天育种。  



  梅花香自苦寒来。谢华安也曾经历过许多不顺和挫折。“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当技术员,一直到1972年带队到海南育种,才开始走上育种之路。这是他人生最大的转折。  



  1972年,在海南,江西省宜春农科所水稻育种专家邬孝忠送给他15粒宝贵的种子。谢华安把其中的8粒分给本省同行,用剩下的7粒播在花盆里,一粒一盆,细心呵护,借机育成“矮优2号”组合。但无情的稻瘟病差点将他的心血吞噬。“汕优63”育成后,谢华安想,如果能将稻穗拉长3厘米,就可增产8%。但几十年来,无论他如何努力,稻穗拉长后,不是稻粒小量多,就是稻粒大量少,穗长、粒大、粒多、抗病、优质等综合素质高的目标,至今没有实现。



  谢华安能够“不知老之将至”,是因为有很多支撑。“这几十年来,我的许多同事,为杂交水稻流血流汗流泪,牺牲了自己的幸福,放弃了天伦之乐,他们是功臣!我的成果,都是团队智慧的结晶。这些年来,党和政府给了我很多荣誉,每当站在领奖台上,我的心情都十分激动,这是人民对我的厚爱。”这是在今年7月1日举行的省直机关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谢华安用朴实语言道出的心声。  



  一个团结的团队,让谢华安心若止水,安心科研。组织上的关怀,让他如虎添翼。调任省农科院后,每年春节,都有一位省领导到他家慰问。同样,在三明时,每年春节也会有一位市领导到他家慰问。  



  谢华安多次荣获从全国到省、市各级政府授予的科技先进工作者、标兵、双文明标兵及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他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国务院特殊津贴等获得者。  



  他还是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期间,谢华安仍不忘农业,他提出的《农业科技投入要有法制保障》曾获全国优秀提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谢华安仍奋斗不止。粮食三年陈化,谢华安除积极推广科技入户外,正向水稻耐储存研究领域迈进,目前科研单位、经费已经得到落实。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在这方面研究起到推动作用。“做一个矢志不移的奋斗者!”这是谢华安近日对年轻一代的寄语。其实,这更是谢华安一生的写照,他正是用这种精神,谱写了人生一次又一次的辉煌。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