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沈寅初:“喝不死”的“井冈霉素”,袁隆平也少不了

来源:绍兴网
摘要:说起“井冈霉素”,全中国的农民可能都知道,那是防治水稻常见病——稻纹枯病的必用农药。嵊州籍科学家沈寅初就是“井冈霉素”的发明者。从上世纪70年代研制成功至今,30余年过去了,生物农药“井冈霉素”仍然是我国防治稻纹枯病的最好农药,年产量达几十万吨。”沈寅初笑了,“那是,袁隆平用水稻种子研究高产稻种,我用......

点击显示 收起

        说起“井冈霉素”,全中国的农民可能都知道,那是防治水稻常见病——稻纹枯病的必用农药。嵊州籍科学家沈寅初就是“井冈霉素”的发明者。从上世纪70年代研制成功至今,30余年过去了,生物农药“井冈霉素”仍然是我国防治稻纹枯病的最好农药,年产量达几十万吨。



        8月30日,在杭州沈老的寓所里,这位7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平静地说,“我一生比较自豪的是,老百姓吃的每一粒粮食都用过我这个农药。”记者和他开玩笑,“袁隆平也要感谢你呀!”沈寅初笑了,“那是,袁隆平用水稻种子研究高产稻种,我用微生物种子研究出高效安全的农药,两者是相通的。水稻要高产,需要各种措施来保证啊。”



        生物农药“井冈霉素”、“阿维霉素”,及生物催化法生产丙烯酰胺,这三大科研成果奠定了沈寅初在科学界的地位,使他早在1997年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并荣获“中国农药工业杰出成就奖”、“何梁何利奖”、“科技功臣奖”等多项荣誉称号。业界称他为中国生物农药领域的先驱。



        “井冈霉素”之父



        沈寅初在嵊州(当时的嵊县)读完了初中,上世纪60年代从复旦大学毕业后,进入当时刚刚成立的上海市农药研究所。沈寅初说,因为有过饿肚子的切身体会,他下定了搞农业科研的决心。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每年发病面积上亿亩,是我国水稻高产稳产的严重障碍,而且当时没有特效农药。找到对付水稻纹枯病的农药,成为摆在沈寅初及其同事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但“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就像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情节一样,老专家们受到冲击,年轻的沈寅初初中时父母双亡,出身“干净”,得以抓紧时间搞科研。沈寅初和实验人员跑遍全国各地,到乡间田头提取土壤样本,经过几万次的失败后,最终在井冈山的土壤中发现了这种微生物,它的产物能防治水稻纹枯病,于是取名为“井冈霉素”。



        “井冈霉素”就是从土壤中提取的微生物,  同一般的化学农药不同,生物农药“井冈霉素”不会带来任何污染,即使过量也不要紧,用沈寅初的话说,“农妇想用这个来自杀,肯定喝不死。”而且用量很少,一亩地只要3~5克就行,价格便宜,农民们都买得起。由于它的高效安全,“井冈霉素”很快风靡全国。



        更重要的一点是,“井冈霉素”不会产生耐药性,所以至今没有被取代。30多年来,种水稻的农民几乎都知道“井冈霉素”,老百姓吃的大米几乎都用过“井冈霉素”,全国有30多家工厂生产“井冈霉素”,每年产量可供2亿亩水稻田使用。



        如果现在能成“千万富翁”



        除了“井冈霉素”这项标志性成果,沈寅初还有两项成果在业内影响深远。一项是微生物农药“阿维菌素”,给水稻、蔬菜等杀虫用的,一亩地只需一克不到,同样是安全性高、用量少,从1991年发明至今,仍是我国主要的微生物杀虫剂。



        另一项是找到了世界上催化能力最强的微生物,研究成功微生物催化法生产丙烯酰胺,建立了我国第一套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大宗化工原料的工业化装置。



        “用了这个东西可以把渗透进沙里的油都集中起来,再抽出,等于把地下的油都榨干。”沈寅初笑眯眯地解释着。2000年前,这一技术已进入万吨级工业化生产阶段,现在大庆、胜利等大油田都在应用这一技术。



        随着环保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这一技术还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加入这个东西,可以将污物沉淀下来,且价钱很便宜。”目前全国年产量已近20万吨。



        这一技术已成为我国微生物催化领域的标志性成果,推动了生物催化在化工行业中的应用。



        如此多的科研成果都转化成产业化大生产了,沈寅初该拿到不少钱了吧?试探着问起这个问题,沈寅初倒并不介意,平静地说,“如果按我们现在的分配体制,我早成千万富翁了。”但他没有。



        也许是这个问题引起了沈寅初的感慨,他回忆说,1980年,44岁的他刚刚拿到上海市的科技进步一等奖,当时有部门许诺奖他一套房子。他就一直等着,单位造新房也不去申请,“我去分一套,别的同事不就少一套吗?”一直等了8年,研究所党组书记来问他,你的房子呢?他说他还等着呢,书记到当年许诺的部门去一问,人家早忘了这回事了。于是赶紧补发,此时沈寅初已经50多岁了,这才住进了一套像样的房子。



        71岁了,沈演初院士有点伤感地说,“我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呢,吃也吃不了,玩也玩不动。”



        他说,在他后来任浙工大校长时,他就提出:分配向年轻人倾斜,提高青年骨干教师待遇。“他们要养家糊口,正是需要钱的时候,要让他们安心搞科研,我们老人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把科研当乐趣和享受



        沈寅初珍视院士的名誉,但他谦和地认为,他能当选院士是机遇好,那些没当选院士的并不意味着成就不高。



        他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上海某大学的一个教授,一生致力于煤化工研究,去年,他参评院士,因少了几票落选。今年,他的科研成果卖到国外,卖了1.5亿元人民币,这件事在业界影响非常大,这位教授明年如果参选院士,可能性是很大的。然而,前不久,教授因病去世了。



        “在病床上,我去看他,他和学生谈的还是煤化工,他的脑子都被他研究的东西占据了,不可能去想别的。”沈寅初说,不少科学家在他活着的时候看不到社会的承认,但他们已经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常人无法感受到的乐趣。



        这其实也是沈寅初的深刻体会,“我的喜怒哀乐都拴在试验的成功和失败上。”“只有把科研当成乐趣和享受,才能做出成果来。”他不爱做官,当上海农药研究所所长时,他说,快点找人来换我啊。任浙工大校长时,他一定要设个常务副校长。“我还是擅长搞科研。”



        他现在是浙工大名誉校长,对学校工作有异议时他往往与校领导私下沟通,“人要有自知之明,年轻人不会顶撞你,但你说的东西可能已经过时了。”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说。



        沈寅初,1938年生于嵊县,上海市农药研究所高工,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中国化工学会生物化工学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抗生素学会理事、浙江工业大学名誉校长。70年代初成功开发了高效、安全、对人畜无害的无公害农药——“井冈霉素”,为我国水稻的高产稳产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目前农村无法替代的优良药剂。主持开发生物农药产业骨干品种杀螨杀虫抗生素,是目前全国用量最广的微生物杀虫剂。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的土壤中发现了一株高效催化腈水合的微生物,建成采用生物技术生产大宗化工原料——丙烯酰胺的工业性试生产装置,使我国丙烯酰胺的生产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作者: 2008-9-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