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我科学家破解转基因生物安全国际性难题

来源:人民网
摘要:转基因抗虫棉的生物安全性问题争论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9月19日,国际知名学术刊物《科学》在其封面刊登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吴孔明博士等科学家历经15年艰辛完成的研究论文“种植Bt棉花有效控制棉铃虫在中国多作物生态系统发生与为害”,得出了转基因抗虫棉可以有效改善农作物生态环境的结论,在国际上引起轰......

点击显示 收起

        转基因抗虫棉的生物安全性问题争论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9月19日,国际知名学术刊物《科学》在其封面刊登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吴孔明博士等科学家历经15年艰辛完成的研究论文“种植Bt棉花有效控制棉铃虫在中国多作物生态系统发生与为害”,得出了转基因抗虫棉可以有效改善农作物生态环境的结论,在国际上引起轰动。

  记者今天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为此举办的座谈会上了解到,该论文第一作者吴孔明博士带领的科研团队,立足我国棉花生产实际,在生产中总结、发现问题,瞄准高技术成果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种植推广及其生产应用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长达10多年的系统观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棉是未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新途径。终于破解了转基因抗虫棉生物安全的国际性难题。

  棉铃虫是世界性农业害虫,20世纪90年代初,棉铃虫在我国连年暴发成灾,给棉花、粮食、豆类、蔬菜等主要农作物生产造成毁灭性打击。严重地块甚至绝收,仅棉花一项,每年造成的损失高达1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为此,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自主创新、协同公关,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大面积种植,目前我国的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已超过棉花总面积的85%以上。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大面积种植以来,害虫对转基因抗虫棉抗性变化及生态群落演进问题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相关的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性问题受到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并存在不同看法。

  这项研究成果阐释了转基因抗虫棉花影响靶标害虫种群演化的规律和机理,为大面积种植背景下棉田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和农田有害生物区域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样板。对回答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性问题,进一步促进我国转基因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有趣的是,研究发现,转基因抗虫棉在有效控制棉铃虫对棉花危害的同时,也抑制了棉铃虫在非转基因的玉米、大豆、花生和蔬菜等其它作物田的发生与危害,经多年大面积应用效果明显。

  《科学》杂志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这篇论文的数据有特别的价值,因为它们是作者在多年时间里对大面积的农田和大量农民跟踪调查的结果。”《科学》杂志为此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在北京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并特别推介了该论文。该杂志表示,世界各地农业土地的使用模式各不相同,在中国,许多农民的资源都有限,来自中国的新观点将有助于世界其它资源有限的地方的农业生产,论文的作者提供了激动人心的证据,《科学》杂志很高兴报道这一研究成果。

  此间专家认为,我科学家在Science、Nature、Plantcell、PANS等刊物上多次发表高水平论文,但以第一单位第一作者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封面论文还不多见。该论文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集中体现了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界形成的农业科研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科研与生产密切结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优良传统和治学学风,是近年来涌现出的又一个农业科技“顶天立地”进行自主创新的典范。  



刘旭:自主创新重大成果需要长期积累、辛勤耕耘

  2008年9月19日,国际知名学术刊物Science刊登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吴孔明等的研究论文“种植Bt棉花有效控制棉铃虫在中国多作物生态系统发生与为害”。近年来,我院科学家在Science、Nature、Plant  cell、PANS等刊物上多次发表高水平论文,但以第一单位第一作者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封面论文还不多见。在此,谨向植保所和诸论文作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该项成果的取得,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传承和体现出农业科研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第一作者吴孔明博士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自己培养的博士,师从著名农业昆虫学家郭予元院士,1996年毕业留所后,加入郭予元院士的研究小组。文章作者立足我国棉花生产实际,在生产中总结、发现问题,瞄准高技术成果转Bt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种植推广及其生产应用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长达十多年的系统观测和分析研究,在大地上书写论文,使转Bt基因抗虫棉的高技术成果最后能够走进千万家农户。集中体现了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界形成的农业科研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科研与生产密切结合的优良传统和致学学风,是近年来涌现出的又一个农业科技“顶天立地”进行自主创新的良好典范。



  二、破解了Bt棉种植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国际性难题

  棉铃虫是世界性农业害虫,20世纪90年代初,棉铃虫在我国连年暴发成灾,给棉花、粮食、豆类、蔬菜等主要农作物生产造成严重威胁。作为控制棉铃虫的新手段,我国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大面积种植Bt棉花,目前Bt抗虫棉种植面积已超过棉花总面积的85%以上。Bt抗虫棉大面积种植以来,害虫对Bt棉花抗性变化及生态群落演进问题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相关的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性问题受到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并存在不同看法。

  这项研究成果初步阐释了转Bt基因抗虫棉花影响靶标害虫种群演化的规律和机理,为Bt棉大面积种植背景下棉田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和农田有害生物区域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样板。对回答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性问题,进一步促进我国转基因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科学》杂志资深编辑帕梅拉?海因斯在对这篇论文的书面评价中写道:“世界各地农业土地的使用模式各不相同,在中国,农民的生产资源都有限,来自中国的新观点将有助于世界其它资源有限的地方的农业生产。”



  三、自主创新重大成果需要长期积累、辛勤耕耘

  文章作者于十多年前开始,针对生产问题、提出研究任务,长期在河北省廊坊市系统监测、研究棉铃虫在Bt棉花和常规棉花田的种群动态,对华北地区1992~2006年100个定位观测点的棉铃虫种群监测数据进行模型分析,历时10多年时间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阐明了Bt棉花的大规模商业化种植能够破坏棉铃虫在华北地区季节性多寄主转换的食物链,压缩棉铃虫的生态位,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同时也抑制了棉铃虫在非转Bt基因的玉米、大豆、花生和蔬菜等其它作物田的发生与危害,经多年大面积应用效果明显。这充分说明,一项重大的创新成果,没有一个好的选题不行;没有甘于寂寞、求真唯实的科学精神不行;没有科研单位与推广机构、生产部门的密切合作,也不行;没有持之以恒、辛勤耕耘和长期付出更不行。



  四、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带来新的启迪和思考

  农业科研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与进步,解决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农业科研的产出形式有知识、方法、技术、品种、设备、技术标准/规范、论文和人才等,这些都是农业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和载体。衡量农业科研的成效与水平就是要看这些东西,换句话说,农业科研既要看高水平的论文成果,更要看成果能否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两者缺一不可,而且要完美统一。这就是农业科研的特点,是国家、社会、农民对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要求。以这篇文章为标志,吴孔明小组以他们十多年来的创新活动实践,为回答什么是农业科研、什么是农业科研的目的、怎样做科研、如何实现发高水平论文与服务生产的有机统一,做出了生动的、有说服力的诠释。

  中国农业科学院肩负着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培养高级农业科研人才、组织全国农业科研协作、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服务宏观决策的使命,在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前瞻性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引领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方面行使“国家队”职责。我衷心希望,我们广大农科院人要以这篇论文的发表为契机,深刻思考作为国家队如何不辱使命,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努力多出成果,出高水平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重大成果,为自主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的历史贡献。我想,这就是我们今天这个座谈会的意义和启示。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