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黎焕耀颠覆经典微生物学理论

来源:生物通
摘要:台湾台南市国立成功大学在ExperimentalBiologyandMedicine期刊上发表关于幽门螺旋杆菌最新的研究成果,该研究结果显示革兰氏阴性菌幽门螺旋杆菌可在巨噬细胞形成的自噬小体中进行复制,这一发现改变了科学界对幽门螺旋杆菌的传统认知,人们通常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胞外菌,而新的发现将颠覆这一经典理论,幽门螺旋杆菌......

点击显示 收起

台湾台南市国立成功大学在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期刊上发表关于幽门螺旋杆菌最新的研究成果,该研究结果显示革兰氏阴性菌幽门螺旋杆菌可在巨噬细胞形成的自噬小体中进行复制,这一发现改变了科学界对幽门螺旋杆菌的传统认知,人们通常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胞外菌,而新的发现将颠覆这一经典理论,幽门螺旋杆菌可以被考虑为胞内菌。

一些台湾临床分离的幽门螺旋杆菌菌株被发现可以在巨噬细胞株内复制,侵入细胞后在12小时内有5-10倍的增殖,分裂的幽门螺旋杆菌位于双层膜的自噬小体,因此幽门螺旋杆菌可以被考虑为一种胞内细菌。自噬小体被幽门螺旋杆菌应用来做复制会在宿主对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防卫上带来一些深远的影响。

据EurekAlert介绍,部分台湾临床菌株可在巨噬细胞中的双层膜结构中进行复制,而标准菌株则被清除。

此研究的资深学者黎焕耀博士提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诱发细胞形成自噬小体,不仅仅在巨噬细胞中被发现,也在树状突细胞与胃上皮细胞中被发现。这个幽门螺旋杆菌可藉由感染细胞的自噬小体进行复制的新发现,会改变我们过去对幽门螺旋杆菌在宿主身上生活史的了解,它原来是胞外细菌,现在可以被考虑为胞内细菌。  



胞外转胞内寄生的生物学意义

其躲藏于细胞内不仅提高其抵御抗生素的作用,也使得对抗此菌的抗体无法发挥功能。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也会影响树状突细胞的功能,使其无法有效的呈献抗原诱发适当的免疫反应,导致宿主有困难清除此细菌。更进一步使得宿主在对付此菌过程中因Th1与Th2反应失衡导致引起免疫病理作用,伤害宿主细胞。在此研究中台湾临床菌株的微小异质性爲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难缠疾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

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期刊总编辑Steven  R.  Goodman博士也说明:这个研究对于将来发展新药物以增强自噬小体的诱发来杀死幽门螺旋杆菌,是一个重要的提示。黎焕耀博士和他的研究伙伴们在帮助我们了解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上做了一个重要的贡献。  



幽门螺旋杆菌简介:

幽门螺旋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具有鞭毛的微嗜氧细菌,可选择性的生存在人类的胃部。在全世界造成广泛性的感染,全球约有百分之五十的人口受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时,在局部引起的免疫反应会吸引巨噬细胞(macrophage)、嗜中性白血球(neutrophil)及淋巴细胞(lymphocyte)聚集至黏膜。虽然先天性(innate  immune)及后天性免疫反应(adaptive  immune)均被启动,但是此菌却难以被清除,没有任何治疗时会持续存在数十年。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初期均无徵状,只有百分之十到二十左右的受感染者产生明显病徵,从胃炎到十二指肠溃疡,长期的感染会增加胃部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与胃部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tissue  lymphoma)的发生概率,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第一级致癌因子。

Robin  Warren与Barry  Marshall先生因发现幽门螺旋杆菌与人类胃部疾病的相关性而在公元2005年受颁诺贝尔医学生理奖,然而我们对于此菌所引起的相关疾病所知仍然有限。为了增加存活与持续的依附在宿主体内,幽门螺旋杆菌发展出一些策略来抵御被免疫清除的命运,它可影响吞噬细胞的功能,包括避免受调理作用、抑制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影响细胞内的运输作用与吞噬小体的成熟。
作者: 2009-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