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自然》社论:科研对象性别失衡问题亟待解决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摘要:6月10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社论&mdash。《将性别摆上议事日程》(Puttinggenderontheagenda),对科研实验中实验动物的性别比例问题进行了分析。尽管科研数据表明,采用不同性别的实验对象会带来差异显著的实验结果,然而发表于本期《自然》的三篇论文(参见688页、689页、690页)指出,目前生物医学研究中针对男......

点击显示 收起

 

6月10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社论——《将性别摆上议事日程》(Putting gender on the agenda),对科研实验中实验动物的性别比例问题进行了分析。以下为社论主要内容:

 

在许多物种中,尤其是人类,雌性和雄性在生理及疾病反应等方面存在差异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些现象具体表现为小鼠两性基因表达差异、女性较之于男性更有药物副反应敏感性等。此外,卵巢产生的激素也能引起多发性硬化、癫痫等一系列人类疾病。

 

尽管科研数据表明,采用不同性别的实验对象会带来差异显著的实验结果,然而发表于本期《自然》的三篇论文(参见688页、689页、690页)指出,目前生物医学研究中针对男性的研究课题仍处于主导地位。例如,在神经科学研究中,雌雄模式动物的性别比例为1:5.5。虽然上世纪90年代曾针对人类实验中的性别歧视问题进行改革,时至今日,临床试验研究中诸如阿司匹林和维他命E如何影响女性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发生等大的女性健康研究课题仍然十分稀少,女性研究课题仍处于弱势地位。

 

诚然,偏爱雄性模式动物有其合理的原因所在,比如,研究人员使用雄性动物能将由发情所带来的波动误差降至最低,并且可以同时研究X和Y两条染色体。在诸如心脏疾病等健康状况的研究中,雌性小鼠被认为可以受到自身分泌的激素的保护,所以,研究人员宁愿选择雄性小鼠增强结果的对比度。 然而,看似合理的性别研究失衡所累积的后果却是灾难性的,较之于男性,当前应用于女性的药物越来越缺乏科学依据。

 

要着力解决这一问题,科研界应多管齐下。杂志社可以坚持要求作者提交发表论文中模式动物的性别数据。目前,《自然》系列期刊正考虑是否需要这一类信息。基金会可以要求研究人员证明课题研究性别失衡的合理之处,同时,在同等条件的课题经费申请书中,优先考虑性别研究均衡的课题。

 

而且,基金会和科研人员应开始认真考虑两性最根本的差异——怀孕。生病的孕期妇女及怀孕的患病妇女都需要治疗,尽管她们怀有一个极度脆弱的胎儿,但同时身体也正经受着激素平衡及免疫功能的巨大变化。目前,由于各种伦理道德的原因,针对孕期妇女的临床实验研究困难重重,但是,忽略这一棘手问题并非是解决问题之道,其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医生会让孕妇服用孕期副反应不明确的药物。

 

同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一方面,药品监管人员应让医生和公众了解药物反应和剂量上的性别差异;另一方面,医学院培养医生的过程中应更着重强调男性和女性在疾病症状和药物反应上的差异;最后,科研界应创造良好机制使更多女性科学家进入决策高层,创造出一个能够实现性别均衡的良好环境。(科学网 谢文兵/编译)

 

作者: 谢文兵 2010-6-1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