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一个最美的梦:为了大地的丰收

来源:科学时报
摘要:春耕季节,为了多犁几亩田,多挣几个钱,晚上十二点就起来做豆腐,做完豆腐天还没亮,自己就下田犁地去了。后来还去湖南卫视参加了晚会《为了大地的丰收》,对于从来没有上过省级电视台的我来说,心情特别激动。袁隆平说:“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禾下乘凉梦最美。为了大地的丰收,袁隆......

点击显示 收起

窗外弥漫着单薄的雨雾,山脚下土地上生长着我种植的水稻。一棵棵青青的秧苗连缀起来,无论是处于静止状态,还是在风中汹涌澎湃,都一样的气势不凡。天慢慢地黑了下来,园区也开始热闹起来:萤火虫在空中划出无数的忽明忽灭的线条,青蛙、昆虫纷纷出来低吟浅唱,秧苗攒足力气分蘖、拔节、长高。这一切编织成初夏夜晚的奇妙世界,像童话一样感动着我。而稻田中间逶迤的一条狭窄的路一直伸向远方,仿佛是我硕博的一段时光,一路走来……

读研一段丰富的旅程

我读研的第一年是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度过的,研二回到广州。我的导师曾宋君是研究兰花的,科研入门时,曾老师问我:你对兰花的感觉是什么?艳丽?清雅?孤芳自赏?他没有让我直接进入实验室,而是在课题组的温室及大棚实习半个月。两周下来,我从对兰花的一无所知到认识了几百种兰花。在实验室里,吴坤林老师经常引导我思考试验的很多细节,渐渐地一个多月就基本上手了。实验中遇上方法、图片处理等问题,师兄师姐都很乐意帮我。这样,半年下来,经过自己反复摸索、试验,有了实验结果。研二就发表了三篇论文。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叫首冠藤的材料,当时试了很多种激素,都没有什么诱导效果,而且污染也很严重。那时候别的课题组也在做,但也做不出来。我就跟吴老师讨论,换了取材地点和部位,另外还换成赤霉素,几次试验后,终于取得了突破。

转博能读书是幸事

我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是偏应用的,毕业去公司找份工作基本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要读博的话,自己的导师暂时还是硕导,唯一的办法就只能转给其他导师了。读还是不读?在我有些迷惑的时候,蒋跃明老师给了我很多建议,他说,对自己定位要准,搞科研还是下海,想清楚自己今后要干什么,千万不要盲目。他还积极向我推荐导师张明永。张老师在法国、日本留学过,一直搞水稻转基因和遗传育种。后来跟曾老师交流了想法之后,他同意我转博,不过转博后是继续做兰花还是做水稻让我自己考虑。

在选择课题时,有一件事让我有了想法。有一次,我看到园里有人在放牛,觉得亲切,就去搭讪。因为我小时候就经常放牛。那时候,父亲还一直帮别人家耕田。春耕季节,为了多犁几亩田,多挣几个钱,晚上十二点就起来做豆腐,做完豆腐天还没亮,自己就下田犁地去了。做好的豆腐,我母亲白天就挨家挨户去卖。做豆腐和耕田的费用,给我们兄妹交学费。

有时候,父亲都顾不上吃饭,一忙起来就不歇息。父亲总是半弓着腰,扶着犁,高举着鞭子,时不时吆喝着“嘚儿,驾……”隔年的泥土就在他身后一层层地翻过身来。一片水稻,就这样,在插秧的季节,深深地扎在我乡村那片贫瘠的土地里。也许是父亲那最古老的生存方式,让我亲切地体会到:能读书是多么大的一件幸事,这更加坚定了我读博及搞水稻的念头。

读博一半在田间,一半在实验室

因为提前攻博换了课题,时间的紧迫可想而知,从转博开始到毕业只有两年半到三年的时间。广州一年只能种两季水稻。而最关键的一点,因为跨了方向,我对分子方面的技术几乎不懂。所以我只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全身心地进行水稻的研究。

实验室的工作再多再累至少不需要顶着太阳,工作量还有一半是在田间。田里育苗到最后的收产接近10个月,从插秧、管理到收种,天凉快的时候还好,要是夏天在三十几度的高温下工作,说实话还是非常辛苦的,黑点倒无所谓,怕的还是中暑。插秧的季节,一天下来,全身都是泥水,在别人面前,更别提个人形象了。不过辛勤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半年的时间,我从试验入门得到了所有转基因苗,一年后就慢慢开始有了试验结果。通过分析发现,转基因植株增产明显,并且弄清楚了基因是如何促进氮吸收和产量提高的。

会议拓展和提升的舞台

课题组两周一次组会,另外还要作读书报告。2010年12月,我参加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报告题目为《水稻氮高效吸收和利用的分子机制研究》,由于平时作报告次数太多了,我演讲时思路清晰,并且表达非常流利,评比结果我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后来我才明白,其实我们平时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探讨和分析问题,最重要的是可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无形中还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读博期间,我还参加了许多国内的学术会议,印象最深刻的是2010年9月参加了中国杂交水稻大会。会上,袁隆平院士给我们作超级杂交稻的报告,深受鼓舞。后来还去湖南卫视参加了晚会《为了大地的丰收》,对于从来没有上过省级电视台的我来说,心情特别激动。会后,袁院士给每个人发了一个“福”碗,有人说是给我们的铁饭碗,也有人说是袁院士让老百姓都能端着盛满饭的碗。

明天我再一次起航

虽然我每天忙碌于实验室和田间,但是充满了充实与成就感。现在,关于水稻增产方面,我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并且正进行转基因水稻大田产量最后的测定。另外一篇高水平的SCI文章正在修改投稿。有人跟我说,你硕士期间做兰花,博士期间做水稻,雅俗共赏,做到完美统一了。不过这几年于我来说,多学些东西,掌握不同方向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比什么都重要。

袁隆平说:“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禾下乘凉梦最美。”他说的话代表了中国科学家心忧天下、造福人类的宏大抱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或许,我选择读博的那一刻,就意味着时间、挑战和担当。所以,我们要善于钻研科学问题,不停地超越自己。

为了大地的丰收,袁隆平,父亲,我。一个最美的梦,给未来的自己。

也许,是一个遥远的梦,但是我一直期待。

(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作者: 2011-8-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