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显示 收起
■黄明明
新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剑指农业科技创新,涉农科研单位掀起了学习一号文件的热潮。笔者注意到,农业科研人员关心的是,一号文件到底能否解决根本性问题。
在农业科技供给与农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下,农业科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方面。此前,最根源的问题在于,农业科技公益性界定尚不统一、国家层面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缺失。
农业科研需要的是时间和公益。农业是民生问题,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高利润行业。农业科技创新更有其特殊性。从农业科研投入、科技成果的取得,再到成果应用于生产,都具有很长的时滞性。重大的突破性科研成果往往需要10年、20年、30年甚至几代人的奋斗与积累。
目前,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GDP的比例仅为0.6%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2%以上的比例。无论是从社会总投入,还是从公共财政投入看,我国农业研发投入水平也远低于全国科技的平均投入水平。
且不谈农业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缺少固定和持续的投入专项问题,“有钱打仗、无钱养兵”的现象已是困扰农业科研机构多年的现实。以中国农科院某公益类研究所为例,国家给予的事业经费约1800万元,仅够给350个离退休职工。350个在职职工的基本事业费需要院所自己赚钱解决。
如果说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都要为“基本的生计问题”头疼,那些已经转制以及拟转企的农业科研机构的生存状况更是可想而知。
若是农业科研人员的“温饱问题”——这一最基本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一号文件提出的“努力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只能是一纸空文。
实际上,掰开一号文件来看,仅仅是对农业科研的公益性有了原则性的条文,并未体现出可操作性意见。
好在,基调已确定。
《中国科学报》 (2012-02-10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