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首创可同时检测4个属10种常见石斑鱼

来源:中国食品报
摘要:日前,由厦门检验检疫局攻关完成的鱼种DNA鉴定技术研究顺利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组织的成果鉴定。鉴定专家认为,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开放式的数据库平台,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在实现鱼种快速准确鉴伪方面具有创新性,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课题组在国内外首创了可同时检测4个属10种常见石斑鱼......

点击显示 收起

  日前,由厦门检验检疫局攻关完成的鱼种DNA鉴定技术研究顺利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组织的成果鉴定。鉴定专家认为,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开放式的数据库平台,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在实现鱼种快速准确鉴伪方面具有创新性,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课题组在国内外首创了可同时检测4个属10种常见石斑鱼的实时荧光PCR方法和普通PCR方法。这种方法操作简便、特异性强,检测灵敏度达到0.01%—1%,为石斑鱼的鉴伪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针对近几年国内外市场上出现的用鲈鱼和鲶鱼等冒充石斑鱼、用低价石斑鱼冒充昂贵的东星斑和老鼠斑、用鲈鱼和罗非鱼冒充红鲷鱼、用鲶鱼和鳐鱼冒充鲨鱼、用黄姑鱼和白姑鱼冒充黄鱼、用油鱼冒充鳕鱼、有毒河豚鱼和可安全食用的河豚鱼相混淆以及其他虚假标识、错误标签的现象进行有效监管,对我国水产品市场的秩序规范和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瞄准大通量鉴定领域

  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和水产品出口大国。2011年,中国水产品出口量391.2万吨,出口额177.9亿美元,位居全球首位,这也是中国水产品出口总额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与此同时,中国水产品进口量也呈现大幅增长,2010年进口水产品总额为50亿美元,而2011年就飙升至80亿美元。数据显示,中国正在进口越来越多的中高档的水产品,尤其是海水鱼类。随着水产品贸易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名优鱼类的错误标签和以次充好的现象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国内外贸易秩序。此外,物种来源不明的鱼类可能因含有过敏原和有毒成分而带给消费者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针对这一现象,美国、欧盟和我国均出台了针对水产品的物种标签法规。要依照相关法规对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管,就必须建立快速、灵敏、准确的鱼种鉴定方法。

  鱼类的物种鉴定主要包括形态学鉴定方法、蛋白质鉴定方法和DNA鉴定方法三种。传统的鱼类形态学鉴定方法仅凭专家肉眼观察,不适用于经过切片、绞碎等处理的鱼类产品。蛋白质鉴定方法主要用于新鲜或冰冻组织的鉴定,不适用于经过高盐、高热或高压处理的鱼类产品。相较于前两种方法,DNA鉴定方法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优势,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鱼种鉴定的主要检测方法。然而,国内有关鱼种DNA鉴定方法的研究起步较晚,此前尚无大通量的鱼种DNA鉴定技术平台和体系。

  为弥补我国在鱼种DNA鉴定方面存在的不足,厦门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决定迎难而上,启动有关鱼种DNA鉴定方法的研究,开发一种快速、准确、通用的鱼种真伪鉴定方法,构建一个大通量的鱼种DNA检测技术平台。2011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芯片生物分析系统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鉴定鱼类中的应用”科研课题立项。

  建成通用鱼种鉴定图库

  针对事先不了解的样品中的鱼类,需要有一种通用的方法。课题组对几种DNA鉴定方法在鱼类物种鉴定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组在对各类方法的特点和局限性进行了认真分析后,最终决定采用扩增片段限制性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和芯片生物分析系统联用的鱼种DNA鉴定方法。所有鱼类都有脊椎动物细胞色素b基因,课题组采用的PCR-RFLP技术即是针对这一常见区域的目标DNA序列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再用特异性内切酶消化切割成不同大小片段,经电泳得到有特异性的DNA图谱,将样品图谱与数据库中的图谱相比较,达到鉴定、区分不同鱼种的目的。芯片生物分析系统则以芯片实验室技术为基础,以快速、自动化及高质量的数字化数据取代了稳定性较差、耗时长的电泳技术,使PCR-RFLP技术更加快速、简便、灵敏、稳定、安全。    课题组采用该方法对台湾海峡70多个石斑鱼、鲷鱼、鲨鱼、石首鱼、河豚鱼、鳐鱼、鲳鱼等常见鱼种进行了实验,建立了通用的鱼种鉴定DNA指纹图谱数据库。数据显示,通过该方法所获得的DNA图谱具有物种的特异性,能够用于大规模的鱼种快速鉴定;该方法同时具备PCR-RFLP技术灵敏、通量大的特点和芯片生物分析系统安全、快速、微量化的优势。

  此外,课题组还根据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和16SrRNA基因序列设计了引物和探针,建立了检测不同种类石斑鱼的物种特异性DNA鉴定方法,并探讨了不同保守基因的序列分析技术在鱼种鉴定中的应用,其中在国内外首创了可同时检测4个属10种常见石斑鱼的实时荧光PCR方法和普通PCR方法,方法操作简便,特异性强,检测灵敏度达到0.01%—1%,为石斑鱼的鉴伪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采用上述方法,可以针对近几年国内外市场上出现的用鲈鱼和鲶鱼等冒充石斑鱼、用低价石斑鱼冒充昂贵的东星斑和老鼠斑、用鲈鱼和罗非鱼冒充红鲷鱼、用鲶鱼和鳐鱼冒充鲨鱼、用黄姑鱼和白姑鱼冒充黄鱼、用油鱼冒充鳕鱼、有毒河豚鱼和可安全食用的河豚鱼相混淆,以及其他虚假标识、错误标签的现象进行有效监管,对我国水产品市场的秩序规范和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成果显著前景广阔

  “检验检疫是技术执法部门,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为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执法把关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促进地方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课题组组长周昱研究员表示。课题组经过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成功建立了我国台湾海峡常见鱼种数据库和DNA鉴定新方法,及时满足了“大三通”时期台湾海峡鱼种鉴定需求,不仅可以推动两岸检验检疫技术交流,对推进两岸水产品贸易合作向更深更广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该项目建立的鱼种DNA鉴定技术,作为一种快速、精确的鱼种鉴定方法,从样品制备到鉴定结果总耗时不到6个小时,适用于多种鱼类产品类型,可在维护标签法规、打击以次充好假冒伪劣产品、防范误食有毒鱼类及保护珍稀濒危鱼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该项目实施以来,课题组已申请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编写了1部专著,制订了1项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在国内外相关行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并初步在质检系统及其他兄弟部门检测实验室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广及应用前景广阔。(本报记者 魏公铭)

作者: 2013-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